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化疗药外渗预防及其处理-段继洪
化疗药外渗预防及其处理-段继洪
局部皮下或静脉注射 ,1% 氢化可的松霜 外敷
皮内注射
每隔数小时皮下注射 ,采用热敷
减少药物与DNA结合 ,减 少炎症。 直接灭活
减轻炎症反应
通过β2受体防止ADM 毒性 化学沉淀;加快外渗 药物 的吸收、分散。
顺铂DDP
10%硫代硫酸钠5~10ml
局部注射
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 活
长春碱类VCR
8.4%碳酸氢钠5ml+地米4mg
10%硫代硫酸钠4ml与无菌 注射用水6ml 维生素C 1ml (50mg/ml)
氢化考的松琥珀酸钠 50~200mg
去甲肾上腺素10mg
8.4%碳酸氢钠5ml或透明质酸 酶1ml
局部静注,外渗部位 多处皮下注射
10%硫代硫酸钠4ml与 无菌 注射用水6ml 静注
药物渗漏的原因
药理因 素
生理 因素
穿刺性 损伤
缓慢注射高浓度刺激性化疗药物, 可造成药物与血管内滞流时间过长, 可致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反应,血管 通透性增加,可引起血管结构进行 性损伤。
药理因素
由于化疗药物理化因素改变血 浆渗透压或PH值,对血管内 膜产生不良刺激。
穿刺损 伤性
操作技术不当, 如静脉穿刺失败 (刺破血管壁或 针头斜面未完全 进入血管内)而
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避免在手背或近关节处 选择静脉:尽量不用足背静脉及下肢静脉建 立静脉通路;
切忌选择靠近肌腱、韧带、关节等处 静脉注射。
常见输液工具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1) 紧急处理措施
• 一旦发现或者怀疑刺激性药物渗漏到血管外,须
停
立即停止注射
回抽
• 利用原针头接无菌注射器进行多方向强力抽吸, 尽可能将针头及皮下药液吸出,拔针后用干棉球 按压3 min左右。
溃疡形成:用生理盐水清洁 伤口,根据伤口情况选择合 适敷料,抬高患肢,禁止在 患侧肢体静脉注射,患处勿 受压,必要时手术治疗
(3) 解毒剂
药物
氮芥
解毒剂
10%硫代硫酸钠4ml
使用方法
局部皮下或皮内注射 ,数小时重复。
解毒机制
通过碱化作用使之失 活, 加速烷基化。
柔红霉素 丝裂霉素 MMC 放射 菌素D 阿霉素ADM
非刺激性化疗药物 • 对皮下组织损伤轻微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
1、发疱性化疗药物:短时间内可发生红、肿、热、 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性溃烂。 如多柔比星、表柔比星、柔红霉素以及长春新碱、 长春瑞滨等,一旦渗入血管外,短时间内可发生红、 肿、热、痛,甚至皮肤及组织坏死,也可导致永久 性溃烂。
引起外渗;
穿刺失败再次在 其注射部位远端 再次穿刺,而致 药液从原针刺处 渗漏至皮肤组织。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评估局部静脉状 况及选择
发疱性药物应选择前臂静脉及粗、直、 弹性好的静脉:如果外周静脉选取有 困难者可行中心静脉置导管输入药物。
对于长期化疗病人需制定静脉使用计划;避 免在24小时内曾被穿刺静脉下方重新穿刺;
化疗药外渗的临床表现
Ⅰ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见于早期,局部 肿胀,红斑、持续刺痛。
化疗药外渗的临床表现
Ⅱ期(静脉炎反应期):见于渗漏后2-3天,沿静 脉走向条索状肿胀、发红,腋下淋巴结肿大、疼 痛,可出现发热。
化疗药外渗的临床表现
Ⅲ期(组织坏死期):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 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组织结构受累。
如意金黄散 +白醋
喜疗妥软膏 适量外涂
湿润烧伤膏 每日数次
马铃薯外敷 法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5)
局部保护- 防止磨擦及受压
患肢水平抬高制动
Ⅰ期及Ⅱ期水疱常规消毒后注意保护 Ⅲ期 局部加强换药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
水泡的处理(小水泡):对多发性小水泡注意保 持水泡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 洁并抬高局部肢体,每天用碘伏消毒、生理盐水 冲洗后贴水胶体薄膜敷料,让水泡自然吸收(无 条件者仍局部湿敷)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临床药学:段继洪
药物外渗热度
概念
化疗药物的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 漏出或渗到皮下组织中。
目
1 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
2 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表现
录
3 化疗药外渗的预防
4 常见化疗药外渗处理
化疗药物分类
发疱性化疗药物
• 对皮下组织损伤最严重
刺激性化疗药物
• 对皮下组织损伤严重
封闭方法菱形封闭十 Nhomakorabea法多点放射形
环形封闭
扇形封闭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3)
• 热敷:局部温热敷可以引起血管扩 张,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分散和摄 取,减轻药物外渗所致皮肤伤害,适 用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如长春新碱、 长春花碱、异长春花碱,长春瑞滨, 草酸铂等药物(4次/天,每次1530min)
• 冷敷:使血管收缩、组织细胞代谢 率下降,可以使药物外渗的量减少并 减少正常细胞对药物摄取,以达到减 轻渗漏范围的目的,适用于蒽环类 药物如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 素,紫杉醇、多西紫杉醇等药物可 以局部用冰袋冷敷(4℃~6℃) 48~72 h, 1次/6 h,每次20~30 min。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3)
密切观察局部皮肤等情况的变化,冷敷或热敷防 止冻伤或烫伤。需检查冰块融化情况,及时更换 与添加。热敷时水温不宜过高,以不超过50~ 6 0 ℃ 为 宜 。 抬 高 患 肢 48h , 间 断 冰 敷 或 热 敷 612h。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4)
药物湿敷
50%硫酸镁 湿敷
输液外渗伤口的处理(2)
常规局部封闭:
常规药物:NS5~10ml+地塞米松10mg+2% 利多卡因10ml在超出外渗部位0.5-1cm处进行 局部封闭,1次/天,连续3天
根据化疗药物特性选择特效解毒剂.拮抗剂
皮肤消 毒后 , 选用5-7 号针头 距外渗 部位 0.51cm持针头与皮肤平面15°~20°角,多点放射 形或扇形等注药封闭,拔针后局部敷纱布轻揉, 促进局部外渗药物吸收,勿对患部加压。
药物外渗图片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
2、 刺激性化疗药物可引起轻度组织炎症和疼痛 ,一般不会导致皮下及组织坏死,如依托泊苷、 紫杉醇、博来霉素、顺铂、氟尿嘧啶、甲胺喋呤 等。
药物外渗图片
(一)化疗药物外渗的分类
3、 非刺激性药物对局部组织没有溃疡、坏死等 不良反应。 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培美曲赛等
(二)化疗药外渗的临床分期
• 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多发生于渗漏早期,局部组织
Ⅰ期 肿胀、红斑、呈持续性刺痛,剧痛、烧灼样痛。
• 药液渗漏后2-3天发生受损血管沿静脉走向呈条索样
Ⅱ期
肿胀、变红,同侧腋窝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疼痛, 患者可有发热
• 浅层组织坏死、溃疡形成,及累及皮下肌层甚至深部
Ⅲ期 组织结构受累。
水泡的处理(大水泡直径1cm以 上):伤口消毒,12号针头在水 泡的边缘刺破水泡,无菌纱布覆 盖,吸干渗液黏贴水凝胶片状敷 料
外科处理:药物渗漏范围较大、患者有严重疼 痛或者渗出发生1~3周后病变部位无愈合倾向, 则有必要行清创、植皮等治疗。具体的手术时 间、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核磁共振检查 及荧光素注射加紫外线照射法可以帮助判断外 渗范围,用于确定手术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