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首层模壳施工技术交底

首层模壳施工技术交底

D、E、F号楼首层支模技术交底
号楼35.60m;E号楼10.40m;F号楼35.60m;(含300mm屋面做法)室内外高差:0.30m
三、模壳的简介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密肋楼板是近年来为适应大跨度、大开间、大空间建筑的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设计和施工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的一种新型结构体系。

密肋楼板是由薄板和间距较小的单向或双向肋组成的,造型新颖美观,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经济效果显著。

同普通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相比,在同等条件下能有效的大量节约了混凝土和钢材,空间利用率提高,并大大减轻了楼板自重,提高了承载力。

模壳作为密肋楼板施工的专用模具,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见图1:
图1:密肋板模壳
现浇双密肋结构整体性好、刚度大、抗震能力强。

由于脱模后外形美观新颖,可以省去抹灰及吊顶工序,后处理也方便。

且楼板底下的每个藻井能起到吸音作用。

从施工的角度来看,影响建筑物施工速度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达到足够强度的拆模时间,即模板及其支撑系统均须固定在浇灌混凝土的位置,直到混凝土达到所需的强度后方能拆除。

这样,本来可
剪刀撑示意图
模板支架四边与中间每隔四排支架立杆应设置一道纵向剪刀撑,由底至顶连续设置。

4.4.3、水平结构起拱:根据设计要求,楼盖起拱高度按短跨尺寸一般按照1‰~3‰标准执行。

次木楞安装完毕后,要认真调整顶托升降,使次木楞顶面符合设计标高,主次木楞就位即可。

4.4.4、安放模壳:按模板组装设计图的平面布置,按型号将模壳安装在木胶合板上,模壳四底脚加钉钢钉。

局部翘曲的模壳,用发泡剂进行填充,以防止混凝土漏浆。

模壳的排放原则(双向模壳):在一个柱网内,由中间向两边排放,切忌由一端向另一端排放,以免出现两端边肋不等的现象。

边肋不能使用模壳的地方,可用木模补嵌。

安装主次龙骨时应拉通线,间距要准确,做到横平竖直,根据已分好的模壳线,将模壳依次排放在梁的翼缘上。

相邻模壳之间接缝处用胶带将缝隙粘贴封严,防止漏浆,浇筑时应有专人看管。

板壳接缝处理节点详图
模壳安装好后应再涂刷一遍脱模剂。

模壳安装验收标准允许偏差
按模板分项工程质量评定标准逐项检查模壳模板。

检查的重点放在模壳自身刚度的保证措施和连接节点的严密性并按照施工程序逐级办理检查验收。

4.4.5、绑钢筋:在模壳固定牢固,竹胶板处理完毕后按图纸设计要求进行框架梁、肋梁、板筋的绑扎,预埋电器管线后,请监督单位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道工序。

(如遇到焊接情况,避免焊接火花溅到塑壳上,引起火灾)
五、施工质量技术要求
5.1、脚手架立杆必须支设在平坦坚实的底面上,为避免不均匀沉降,支柱下垫50mm厚的通长脚手板。

支柱要垂直,避免偏心应力。

5.2、铺塑料模壳时,纵横均拉通线,以调整塑料模壳位置,保证密肋线条顺直、宽度一致。

5.3、木胶板固定必须牢固,以起到固定模壳的作用,防止浇捣混凝土时模壳产生水平位移。

5.4、塑料模壳在钢筋绑扎前必须先涂一遍脱模剂,以利脱模。

5.5、三合板必须边线顺直,底面平整,以防漏浆。

5.6、吊运模壳、木钢楞、或钢筋时,不得碰撞已安装好的模壳,以防模板变形。

5.7、混凝土浇筑后,要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并浇水养护,放置收缩裂缝的产生。

六、质量保证措施
6、安全保证措施
6.1、所有施工人员必须头戴安全帽,脚穿防滑鞋。

6.2、现场模壳摆放要整齐,高度不得超过2m。

6.3、在施工用带电工具时,必须要有电工进行接电作业,不得私自乱拉乱扯。

6.4、铺设模壳时,可预先在方木上铺设一块多层板,以方便工人站立上面摆放模壳。

6.5、模壳拆除时要先撬起两侧相对中点,并用绳子拴住模壳,以防模壳落地伤人。

气动拆模工艺
玻璃钢模壳采用气动拆模工艺时,其施工操作要点:
将耐压胶管安半在气泵上,胶管的另一端安上气枪。

气枪嘴对准模壳进气孔,开动气泵,压缩空气进入模壳与混凝土的接触面,促使模壳脱开。

取下模壳,运至楼地面。

如果模壳边与龙骨接触处有少许漏浆,用撬杠轻轻撬动即可取下模壳。

八、环境保护措施
一、总体部署
1、对工人进行环保教育,不得随地乱扔垃圾。

2、对于施工中废弃的零碎配件、边角料等及时收集清理,以保持现场卫生。

3、施工废水按有关要求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河流。

4、对使用的加工机械安装消声器,降低噪音。

5、在比较固定的加工机械设备附近设置临时隔音屏障,减少噪音传播。

6、适当控制噪音叠加,尽量避免噪音机械集中作业。

一、噪声的防护措施
1、尽量避开夜间施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干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