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复习资料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在观察天气时,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
(“网状图”)能使这种联系变得更加清晰。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等。
5、在坚持每天观察、记录的同时,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并进行比较。
6、要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天气,周末和假期(不能)间断。
7、测量气温要选择(通风)的地方,(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通常情况下,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
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
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9、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
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
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10、在用风向标确定风向之前,可以先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然后再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
11、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西)、(南)、
(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12、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
(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
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3、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4、(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
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
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等。
15、(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
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
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6、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
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7、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18、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
璃棒)慢慢流入漏斗内,漏斗里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
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是否搅拌)有关,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的办法有:(加热)、(搅拌)、(粉碎)。
4、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加压)或(化学方法)溶解的。
5、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
水中的动植物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6、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糖、盐、味精、小苏打、高锰酸钾、酒精、蜂蜜、洗手液、洗发水等,不能溶解于水的物质有面粉、沙子、石头、塑料、油、水银等。
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100毫升水最多能溶解大约(36)克食盐。
8、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比如:放在阳台上暴晒、放在锅子里烧、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
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10、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
11、用完酒精灯熄火时,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后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
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2、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第三单元声音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音叉上有字母和数字,字母代表的是(音调),数字代表的是音叉(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2、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
4、物体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
5、物体振动越快,声音越(高),振动越慢,声音越(低)。
6、有一根橡皮筋,用相同的力弹拨,橡皮筋拉的紧,声音(高),拉得松,声音(低);当橡皮筋拉得一样长短时,用力拨橡皮筋,声音(强),轻轻拨,声音(弱)。
7、用相同的力拨动伸出桌面4厘米和8厘米的钢尺,伸出桌面短,听到声音(高),伸出桌面长,听到声音(低);把钢尺伸出桌面8厘米,轻轻拨动时声音(弱),用力拨动时声音(强)。
8、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声音就是这样通过(各种物质),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一个地方的。
9、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人说话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10、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不同物体中传播声音的本领(不同),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1、(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在月球上,因为没有(空气),所
以两个人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
12、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人的耳朵可以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外耳有耳道;中耳有鼓膜和听小骨;内耳有耳蜗和听觉神经。
13、一个振动的物体会使它(周围的空气)产生振动,振动的空气到达我们的耳,引起(鼓膜)振动,耳中的(听小骨)再将振动传到充满液体的(内耳),引起(液体)的振动,液体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就产生了信号,(大脑)接受了听觉神经传过来的信号,我们便感受到了声音。
14、(过高过强)的声音有可能损伤我们的听力。
遇到这种情况时,我们要立即(捂住耳朵),(张开嘴巴),保护听力。
还不能经常(掏耳朵)。
15、经常使用(耳塞)听音乐会使听觉器官产生疲劳甚至造成损伤,从而导致听力下降。
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
1、从外形上看,人的身体一般可以分(头、颈、躯干、四肢)四个部分。
2、我们的身体里有一个支架,这就是(骨骼),它(支持)我们的身体,保护我们的(内脏器官),使我们能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
3、骨骼与(关节)、(肌肉)协调工作,我们才能运动。
4、人的呼吸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气体)交换,使(氧气)进入血液,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氧气)减少了,(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加,但(氮气)不变。
5、人体需要的氧气由(肺)吸入后进入(血液),再由(心脏)通过血管输送全身各处,同时收集(二氧化碳)等废物,再排出体外。
6、人的呼吸器官有(鼻腔、气管、支气管、肺)等。
7、心脏的心肌收缩,血液(流出)心脏,心肌舒张,血液(流回)心脏。
8、人体的消化器官主要有(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
9、食物的养分主要是在人体的(小肠)里吸收的。
10 、人在运动过程中要消耗大量(能量),心脏需要向全身输送更多(氧气),需要的能量来自(小肠)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1、牙齿是我们身体重要的(消化工具),我们的牙齿可分为(门齿、犬齿、臼齿)三类。
12、口腔里的牙齿能(磨碎食物),舌头能(搅拌),唾液可以(消化食物中的淀粉)。
13、口腔是使食物破碎,并消化少量淀粉;食道是把食物运输到胃里;胃是暂时储存食物,分解、搅拌食物,使食物成为食糜;小肠是消化和吸收养分最主要的地方;大肠是吸收食物残渣中的水分,储存干燥的未消化的食物(粪便)。
14、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使我们的(骨骼)粗壮,(肌肉)发达,(关节)灵活,(肺活量)增大,(心脏)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