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第一章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1、历史地理学的三要素:历史时期、地理现象、人际关系。
2、禹迹图是现存最早绘有方格网的地图。
3、我国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竺可桢,他提出脉动论,著有《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4、中国古代的气候变化:⑴仰韶温暖期;⑵西周中晚期短暂的寒冷时期;⑶春秋战国时期的温暖气候(持续到西汉初);⑷汉末南北朝时期的气候转寒(西汉后期到南北朝);⑸隋唐时期的温暖气候(在波动中呈逐渐下降趋势,其中可以以820年为转折点);⑹两宋时期气候寒冷;⑺南宋中期至元中期(1200到1300)的短暂温暖;⑻元后期至明清时期(15到19世纪)的寒冷期。
5、五千年来气候变化规律A、温暖期越来越短;B、寒冷期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6、温暖期与盛世:第一温暖期新石器文化的昌盛;第二温暖期秦汉强盛;第三温暖期隋唐盛世;第四温暖期元的统一。
7、寒冷期与动乱第一寒冷期:对应着西周后期的“南夷与北狄交”的局面,史记记录这场持续多年的部落混战,都是问了黄河中下游及长江中下游这块富庶土地。
第二寒冷期:对应“五胡乱华”这次乱战后果是十六国南北朝的长期割据局面。
第三次寒冷期:对应金人侵入华北,并迫使南宋王朝把都城定在南方的杭州。
第四寒冷期:对应满清入关而为满人统治局面。
8、气候冷暖对社会的影响:一、气候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气候每升高或降低一度,会使原地方向南低纬度温暖地区或向北高温度寒冷地区推移二百到三百公里。
使原地方的农作物机构发生根本性变化,即使小麦或水稻的种植区变大或缩小,这一改变将直接影响到以农业为衣食来源的中原王朝的赋税和财政。
二、气候对粮食产量、复种指数的影响(对低纬度地区影响较小)。
三、寒冷与灾害的关系冷期自然灾害较多,正常年相对较少。
第二章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活动1、黄河的变迁A、北流期春秋战国开始自天津入海。
B、安流期东汉至唐末安流的原因:①自东汉开始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入居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大片土地退耕还牧,次生草原和灌木丛替代了原来的栽培植物,水土流失减缓,下游河道的泥沙相对减少。
②沿途存在分流、独流入海,且存在许多湖泊和沼泽洼地,均起着分洪排沙和调节流量的作用,减轻了干流的负担。
③壬景整治过的河道,流路顺直,有利于泥沙的冲刷同时还有水门可调节水沙,延缓了泥沙堆积。
C、南流期(金元至清后期)2、长江中下游水系的变迁云梦泽南北朝时期是云梦泽发展的转折期①江陵三角洲和夏、涌二水形成的夏州连成一体;②先秦时期淹没于云梦泽的荆江河槽经过长期冲刷泥沙淤积露出水面,荆江河床开始形成;③江湖分离。
3、沙漠形成的原因自然:风是制造沙漠的动力;沙是形成沙漠的物质基础;干旱时出现沙漠的必要条件。
人为:人为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则会加剧沙漠化。
第三章历史时期的政区沿革1、历史时期的政区演变(从秦到新中国建立2100多年)①郡县时代(春秋—战国—秦—汉—隋)②道路时代(唐+宋+南宋、元)③行省时代(元+现在)2、政区演变的诸因素①地理因素②政治因素③经济因素行政区划是一个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在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
3、九州制畿服制:甸、侯、宾、要、荒4、郡县制㈠前期—秦汉时期郡县制之起源:秦行郡县于全国、郡与县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时全国有县约1000个,一郡平均管21.7个,一般管十几个或二三十个县郡县分布以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为密,辖区小,江南为疏,辖区大。
汉的郡国制:汉与秦不同的是部分实行分封制,出现诸侯国;以在归服者地区设属国,形成郡国制汉兴之后,郡的数目不断增加“高帝增二十六,文景各六,武帝二十有八,昭帝一”,到平帝元始二年,共有三郡国东汉共有105个郡国、属国汉将秦都城所在的内史郡分为京兆郡、左冯(立羽)、右扶风,号为三辅郡下设县与道“有蛮夷曰道”西汉设县1500余个,东汉时又减少为1180余个。
㈡后期——魏晋南北朝时期⑴州:由虚变实a、武帝时期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首都周围设司隶校尉,以六条问事b、东汉时省并朔方刺史部于并州,合司隶校尉,仍称十三州刺史部,但是刺史由西汉时期的定时下派变成有固定辖区与驻所的机构。
导致监察区转向行政区c、东汉灵帝之后,诸州刺史有称牧的,州牧有权调动地方军政力量,来解决黄巾起义d、东汉末,地方行政区划制度已经由二级(郡、县)变成三级(州、郡、县)制(或称虚三级制)⑵州变成地方一级区划三国时期,将州、郡、县三级制固定下来,为南北各朝沿用⑶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的特殊现象:遥领与虚封、侨置郡县、双头郡县、左郡左县、镇(北魏时出现,初为军事制度,后又演变为行政制度)5、道路时代①道的形成隋文帝改革后,全国有190个州,1225个县唐初期有350余州府和1500余县6、行政区划与自然区域重合在宋以前,秦最甚,宋以后出现背离,宋最为突出,目的是加强集权第四章人口分布与迁徙历代政府十分重视人口问题财政、赋役、徭役、兵役1、人口迁徙:人口的空间位置的变换、移动2、秦汉时期的人口重心区的形成人口分布的疏密和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人为作用也有重要的影响人们对于居住地点的选择自古十分注意,人口重心区域逐渐在黄河中游及其附近地区形成,新石器时代,人口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二三级台地,河流和山谷往往是交通要道分布:河北:南部赵国、魏郡、清河;河南北部:河南、河内、陈留、东郡、汝南、淮阳国、南阳郡。
秦汉时期人口重心区:西不逾崤函,东至泰山,北达霍泰山之北,南至淮水之北。
东西汉不同的地方:南方一些地方的人口较前稠密,最显著的是永昌郡,其次是零陵、长沙等,中原人不断南迁的缘故。
3、魏晋时期三国时期人口流动很大,到相对稳定时期,三国人口大约为3000万,为东汉盛时的百分之五十。
4、永嘉之乱后的北方人口南迁第一次人口大迁徙人口迁入区:江苏,以山东居多,河北次之,河南、山西、陕西又次之;安徽、芜湖,多河南、河北次之。
湖北、江西、湖南迁入者较少,仅限于北方一小部分,如九江、湘阴等地。
人口迁出区:河北、河南、山东人口迁移主要路线:东路:河北、山东——江苏、安徽中路:河南、河北——湖北,沿夏道,即南阳—襄樊—江陵西路:陕甘——四川,沿宝成铁路二、隋唐时期的人口分布1、隋代南北人口分布的差异隋代人口与汉代基本相一致:统一、少数民族南迁隋人口分布特征:黄河流域经南北朝及隋代的恢复和发展,人口已有较大的增长,人口中心区域扩大。
以太行山东为中心,南达淮河北岸,东到泰山以西,西可至今西安周围,背面超过了霍太山。
人口增长快原因:a、农业持续发展,为人口增长提供保证b、南下民族的融合,带来人口的机械增长(中原人南迁,填补江淮人口,把中原土地给予南下的少数民族)c、原有人口基数大,带来人口的自然增长2、唐天宝年间南北人口趋于平衡唐人口分布特征:秦岭淮河以北的各州郡,集中于太行山东地区太行山东地区:地域广大,人口稠密,保持着前代以来的人口和优势。
即说:至唐中叶,人口重心仍在太行山东及其附近地区长江以南的各州郡,集中于太湖流域,显示出另外一个人口重心区正在形成,与南北朝时期相比,已有一定规模。
人口密度最高的是长安的京畿道和洛阳的都畿道;人口稀少的陇右道3、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迁入区域的变化:a、以太湖周围为主,但有更趋于南者,来到今福建等地,太湖周围的苏州成为这一次的主要聚集地b、江、湘各地,长江南的洞庭湖,鄱阳湖接纳大量人口c、越中南山前往巴蜀地区,成都是唐玄宗的避难场所,跟随来不少士族、百姓到安史之乱结束,约有250万人定居南方,以太湖为中心,安史之乱是我国历史人口分布的一个分水岭,标志着中国人口、政治中心开始南移三、宋代以后人口分布1、北宋时期南北两区人口分布特征:a、黄河流域人口明显减少,特别是太行山以东的人口减少最为明显2b长江流域人口在唐时多集中于太湖流域,到南宋,湖南、江西人口增长很快,反而太湖人口增加不太大c、黄河流域失去人口重心区域的所在地,人口重心转向长江流域2、靖康之乱后的北方人口南迁第一时期: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绍兴十年《绍兴和议》共17年第二时期:绍兴三十一年,金完颜亮兵分四路南下进攻临安、淮泗、四川第三时期:南宋与金绝交。
1276年元攻占临安南迁人口分布特征:绍兴和议签订的十余年中,有约500万左右的北方人口南迁,约占北方人口的三分之一。
在今白龙江、秦岭、淮河一线以东,大巴山和长江一线以北地区及东南的江南平原属于移民的密集分布区,这一区域,北方人民及其后裔已在大部分府州中形成了人口的主要部分。
这一地区以南南岭以北,则属移民的点状分布区,有些府州人口不少在少数地区移民已在当地人口中占了相当比重。
南岭以南属于移民的稀疏分布区,移民人数不多,一般未对当地人口构成产生影响3、元代南北人口相差的过分悬殊各地人口密度:最大是江浙等处行中书省,其次是江西行省,最小为甘肃、陕西元代人口分布特征:人口集中在太湖、鄱阳湖、洞庭湖周围,人口重心已转移至太湖流域4、明清民国时期人口重心区域的稳定清人口分布特征:a、清中期人口分布较之明代更集中于太湖流域b、黄河流域虽人口有所恢复,但人口重心已不在c、宋元时期的成都平原和鄱阳湖人口较少典型人口移民事例:a、江西填湖广与湖广填四川b、闯关东与柳条边c、走西口第五章:古代农业经济中心区及其转移第一节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中心区的形成基本经济区:其农业生产与运输设施,对于提供贡纳谷物来说,比其他地区优越,以至于不管是哪一集团,只要控制了这一地区,他就有可能征服和统一全中国二、黄河中下游农牧区的形成与发展1、上古时期的农业中心——三河与关中三河:河东:汾水和涑水流域称汾涑地区,是夏代主要活动地区,以农业为主。
河内:太行山东南的黄河和济水流域,商代主要活动区。
河南:伊水和洛河流域,土壤为黄壤,夏人和商人活动区关中地区:渭水流域2、司马迁规划的四个经济区:山西、山东、江南、龙门碣石北3、重要分界线a、农牧分界线:(龙门碣石北)龙门碣石南和南阳徐州线北之间,形成基本经济区,关东地区和关西地区b、发达农业区与一般农耕区分界线:(南阳到江苏徐州)从河南省南阳向东,经汝南、安徽濉溪到江苏徐州4、经济区与政权a、关中与秦汉主要指渭河平原或关中平原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荒地得到开垦,商鞅变法,奖励农耕水利工程郑国渠为秦的富强奠定基础b 、河内与东汉古代中国以崤山、函谷关为界将黄河中下游分为关东(或山东)、关西(或山西)两大地区,关东地区主体是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包括今京津冀鲁豫以河内为中心的关东经济区:河内地区北部,战国时为燕国境地督亢陂,战国时燕境内富饶的农业水利灌溉区河内地区北部—齐鲁地区河内地区南部—梁、宋夏地区三、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农业区的衰落十六国北朝时期,黄河流域农业明显衰落:a、战争对基本经济区的破坏b、水利设施失修,关中地区农田水利有修复,但达不到汉时水平c、入居民族尚未汉化d、农耕地辟为牧场漕粮供应地:太行山东地区“国之资储,唯籍河北”、齐鲁地区农牧分界线南移:农耕区的北界大约已内缩至渭河平原北缘,汾河中游和河北中北部一线第二节:长江流域的农业发展一、稻作为主的经济区长江流域可分上游的成都平原、中游两湖平原、下游太湖平原和东南丘陵三个地区东南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东南平原主要指太湖流域和宁绍平原,秦汉时人口南下,铁器工具使用,农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