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市新城子区30万吨堆存铬渣无害化处理项目简介
2007年6月3日,沈阳市新城子区30万吨堆存铬渣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正式开工,这标志着几十年来给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的“大毒瘤”,正式步入了寿终正寝阶段。
一、30万吨铬渣基本情况
沈阳新城子化工厂始建于1956年,它隶属沈阳市石化局,是沈阳市较大的化工生产企业,也是全国主要铬盐和乐果农药的生产基地,厂区占地面积96万平方米,主要生产铬盐、农药、化学试剂等产品。
铬渣是该厂生产铬盐系列产品工艺过程中浸出的废渣,属危险废物。
几十年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铬废渣积存总量达30万吨,形成占地面积18000平方米的铬渣山。
铬渣山距新城子区城区中心约2公里,周围农田保护地几十米,最近农灌地下水井1公里,距沈阳市黄家水源地约10公里,辽河约15公里,该地区属于环境敏感区域。
企业破产后,厂区地面多呈黄色,周围水体也受到严重污染。
铬渣中含有0.9-1.1%的水溶性六价铬,极易随雨水冲淋流入河里及渗入地下,对该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可危害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隐患,并且铬渣山浪费大量土地资源。
1996年企业破产以来,市环保局加强了对铬渣山的监管及监测。
先后组织五次大规模的对铬渣山封存、覆盖和修复工作,并将分散的铬渣统一封存,前后共投入300多万元资金,有效地控制了铬渣的污染和流失。
同时,每年定期对场区内外地表水、地下水进行监
测,预防污染事故的发生。
二、铬渣处置利用工作进展情况
新城子区的铬渣山作为我市的历史遗留问题,多年来一直受到各级人大、政府、政协的高度重视,先后多次视察并提出监管和处置要求。
2004年,国家创建环保模范城市验收组提出了尽快处置的整改要求。
2005年,陈政高书记亲自视察新城子铬渣山,明确要加快铬渣山治理的步伐,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2005年,我市将其列为需重点解决的政协提案,由赵金城主席亲自包案督办。
市环保局在采取临时监管措施,努力防止污染扩散的同时,多年来一直在积极寻求针对铬渣的治理技术及项目,先后调研及尝试了化学法湿法铬渣解毒、利用铬渣生产霞石微晶玻璃、利用铬渣制作自熔性烧结矿及冶炼含铬生铁、高温干法解毒铬渣等技术,并作了大量工作,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铬渣山的污染隐患。
2005年末,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环保总局联合发布了《铬渣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并列出了专项治理资金。
通过我市的积极争取,我市新城子化工厂堆存的30万吨铬渣治理项目被国家列入《铬渣污染综合整治方案》中,要求必须在三年内处置完毕。
三、项目简介及进展情况
该项目总投资8250万元,资金来源于国家铬渣专项补贴资金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
铬渣总处理量30万吨,项目拟建于原新城子化工厂内,即新城子区化工工业园,占地55200平方米。
将新建一条
年处理规模为10万吨的立窑生产线及其配套设施,主要包括铬渣、煤和黏土的破碎系统和烘干系统、物料储存及输送系统、物料粉磨系统、粉状物料均化系统和立式干法解毒窑系统。
其中项目建设期1年,运行期为3年。
项目采用的技术为铬渣干法解毒技术,它是将铬渣、粘土和煤等按一定量的配比混合粉磨之后,在立式干法解毒窑里进行煅烧,利用高温下碳及一氧化碳的强还原性将铬渣中的六价铬还原,使其生成无毒的三价铬化合物,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达到彻底解毒的目的。
该方法解毒效果彻底,而且解毒渣有一定的强度,可再实施利用,作为水泥混合材料,也可填埋或作筑路材料。
该项目法人单位为沈阳振兴环保产业集团。
沈阳振兴环保产业集团成立于2005年11月,是经沈阳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组建的综合性环保产业集团。
集团以环保为主导产业,下辖水务、固体处理、环保材料、环保设备四大产业经营模块,同时开展以企业污水处理设施社会化运营以及固体废物收集处理多元化经营模式,其中水务经营和固废处置(综合利用)是集团的核心业务。
该项目于2006年3月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2006年5月,项目可研报告及环境评价分别得到省经委及省环保局的批复,并上报国家发改委;2006年6月,国家发改委组织国家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对沈阳新城子区30万吨堆存铬渣无害化处理工程项目进行了项目评审工作;2007年3月,项目被纳入沈阳市2007年城市建设计划;2007年4月,完成了项目征地,确定了招投标公司,组织了工程设计和其他各项准备工作;2007年5月9日,项目正式获得国家发改委批
复,同意在新城子区铬渣堆存现场建立式解毒窑,实施无害化处置,并获得中央专项资金4950万元。
2007年6月3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
沈阳市30万吨铬渣无害化处理工程的开工建设,对于保障沈城环境安全,改善沈北地区的投资环境,促进沈北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同时,也必将推进我市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进程。
铬渣堆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