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题库
二、简答题
1.谈谈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的学说。
答: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气”与“阴阳”学说出现春秋时期。
(1)雏形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在西周都城镐京附近发生了地震,太史伯阳父指出:“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
”(《国语·周语上》)伯阳父首次提出了“气”的概念,认为天地之间充满了“天地之气”,其间有一定的次序,人事秩序出现混乱就会引发天地之气呈现失序状态。
他认为天地之气分为阳气和阴气,地震的成因就在于阴阳两种气、两种力量失去了其固有的秩序,即阳气被阴气压住后,伏在地下不能上升、散发,从而导致了地震。
(2)观念的出现
“气”与“阴阳”的观念出现在春秋初期。
春秋时期普遍用阴阳二气解释星象、气候、灾害、音律、疾病等现象,以“气”与“阴阳”的范畴来阐释宇宙的秩序与关系,说明宇宙之生成演化。
2.简论孔子的“正名”思想。
答: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的“正名”思想是其提纲挈领性的政治思想。
(1)提出
春秋后期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礼崩乐坏,且不断发生臣弑君、子杀父的暴行。
对此,孔子力图恢复周礼权威,维护宗法等级制度秩序,而其首要任务是“正
名”。
《论语·子路》篇记载,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日:“必也正名乎!”理由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
(2)内容
孔子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颜渊》),即为君者应该有“君”的样子,为臣者应该有“臣”之样,君之实要符合“君”之名,臣之实要符合“臣”之名,父子亦如此。
在社会关系中,每个名都包含了一定的义务与责任,君、臣、父、子皆是社会关系中的名,都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孔子“正名”思想的涵义就在于此。
(3)意义
孔子提出的“正名”思想,第一次指出了事物的名称、概念应当与实际事物相符,具有一定的逻辑学与认识论的意义。
3.简论孔子哲学思想的方法论。
答:孔子的思想即仁、礼、中庸。
其中仁是核心,礼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中庸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即方法论。
(1)中庸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中”是指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庸”包含平常、不易、用三层意义。
《论语》中处处可见孔子的中庸之道。
例如,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此乃文质关系上的中道。
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即哀乐情感表达的中道。
中庸之道不是无原则地迎合所有人,更不是滑头主义的“乡愿”,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
”(《阳货》)
(2)时中
中庸之中有“时中”的含义。
《中庸》中引用孔子之语,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时中”即符合时代的要求。
孔子还提出了“权”即通达权变的观点,强调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动态的平衡统一。
孔子主张“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即启发问题时要求从两个不同的方面出发。
他还提倡“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方法,即在两端之间寻求一个动态的平衡,具体分析、灵活处理问题。
4.简评老子“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
答:(1)小国寡民的含义
“小国寡民”是老子理想的社会与国家形态。
《老子》第八十章言:“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段话对老子理想中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图景作了详细的描述。
(2)无为而治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而“小国寡民”恰好与其“无为而治”的思想相对应。
老子说:“为无为,则无不治”,“治大国若烹小鲜”,他不赞同通过对人民控制的加强来治理天下,相反地,他主张尽量减少扰民,以达成天下大安之目的。
(3)道、德、仁、义、礼
老子认为社会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道”“德”“仁”“义”“礼”。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是由“道”来统治的,一切纯任“自然”,是完全“无为”的。
以后的社会分别由“德”“仁”“义”“礼”统治。
老子认为,与前一个阶段相比,后一个阶段离“无为”越远,离他
的“小国寡民”的政治理想也就越远。
(4)评价
“小国寡民”是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构想出来的桃花源式的乌托邦,体现出老子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反映出在战争频繁的春秋战国时期,生活动荡不安的人民迫切要求安静修养与减轻剥削的愿望。
“小国寡民”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5.谈谈老子的认识论思想。
答:老子建立了中国古代第一个完整的认识论体系。
他的认识论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排斥感性认识
《老子》第十二章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过分追求物质生活,享受各种颜色、声音、味道等,会导致人眼瞎耳聋,口味败坏,这表现了老子排斥感性认识的认识论。
(2)脱离客观世界谈认识
老子认为,不应当在客观世界中去寻求对事物的认识。
他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其出弥远,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圣人不需要去实践就有知识,无需观察就可作出判断,不用实际去干就能取得成果。
他主张“塞其兑,闭其门”的神秘主义的内心直观,认为只要保持内心的虚静,万物就能在面前呈现,人们就能够抓住其本来状况去认识它们。
(3)明确区分“力学”与“力道”
老子认为,知识的增加即欲望的增加,求“道”就需要不断减少知识、欲望,直至一无所知,才能够上升到“无为而无不为”的最高境界。
6.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何区别?
答:(1)“兼爱”的含义
墨子所说的“兼爱”是无差等的爱,他要求人们抛弃血缘与等级差别观念,爱人如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以此实现“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理想社会。
(2)“仁爱”的含义
孔子所说的“仁爱”是一种有差别的爱,如对父母的爱不同于对兄长的爱,对自己父母的爱不同于对别人父母的爱。
儒家主张从亲情出发,推己及人,也就是把对父母兄弟的爱层层向外推广,逐渐扩展为对宗族、国家以及对社会的爱,其中最真实、最浓厚的爱是“亲亲”之爱,所以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
(3)两者的区别
①儒家强调“亲亲”之爱为仁之本,主张爱有等差;墨家强调普遍平等的爱。
②儒家的“仁爱”是先己后人,推己及人;墨家则主张有己有人,先人后己。
③儒家的“爱人”没有涉及到利;而墨家把“爱”与“利”结合起来,把“交相利”作为“兼相爱”的基础。
7.谈谈墨子的“三表法”。
答:“三表法”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主张的检验认识真理性的三条标准。
(1)“三表法”的内容
墨子主张用古代圣王的历史记载、老百姓之亲身经验以及实际运用是否有利于国家和人民来判断认识的正确与否。
在此,墨子强调感觉经验、闻见之知,更重加视古代文献的记载,尤为强调社会效果是衡量诸种学说是非曲直的重要标准。
(2)“三表法”确立的意义
①积极意义
“三表法”的确立有积极意义。
在中国哲学史上,墨子首次提出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问题,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②局限性
“三表法”也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它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之上,却忽视了理性思维的作用。
由于古籍中有鬼神的记载,百姓中有鬼神的传闻,因此墨子根据相同的标准论证了鬼神存在的正确性,而且他还认为鬼神的威慑性有利于国家治理和人民安定。
8.《中庸》是如何论“诚”的?
答:(1)“诚”之内涵
①“诚”本意是指真实无妄。
《中庸》中把“诚”的范畴提高到形而上的天道层面,即“诚”是上天本然之属性和天之所以为天的根本道理。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②天道公而无私,所以是诚。
③圣人不待思勉而自然合乎中道,来自于天性。
普通人则有气质上的遮蔽,不能直接尽天命之性,所以需要通过后天之修养工夫以求诚。
④“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便是求诚的工夫。
(2)“至诚而后明善”与“明德而后至诚”
圣人的自然天性使其可以至诚而后明善;而贤人则必须经过学习与修养的工夫,先明德而后至诚。
圣人表现出天下之至诚,极尽众人之本性,可以支持天地生养万物,这样便可与天地鼎足而三,人的地位也由此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