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芯 包层 (b) 折射率
芯 A 包层 (c) 折射率
图 5.6 裸光纤结构示意图 (a) 阶跃型多模光纤(SI); (b) 梯度型多模光纤(GI); (c) 单模光纤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二、光缆 为了使光纤能在工程中实用化 , 能承受工程中拉伸、
侧压和各种外力作用, 还要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才能使性能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单芯型由单根二次涂覆处理后的光纤组成。 多芯型由多根经二次涂覆处理后的光纤组成, 它又分为 带状结构和单位式结构。目前国内外对二次涂覆主要采用 下列两种保护结构: (1) 紧套结构。 如图 5.8(a)所示, 在光纤与套管之间有一个缓冲层, 其目 的是为了减少外面应力对光纤的作用。缓冲层一般采用硅 树脂, 二次被覆用尼龙口。这种光纤的优点是: 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2) 松套结构。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一、 光纤的发明及发展(课外拓展知识) 1、 高琨:光纤之父——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拥有英国和美国 双重国籍的物理学家、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 1)国内历程:高锟1933年生于上海。他父亲是律师,家住在当时的法 租界,小学时代是在上海度过的。童年的高锟对化学最感兴趣,他曾经 自己制造过灭火筒、焰火?烟花 和晒相纸。最危险的一次是自制炸弹? 后来?他又迷上了无线电,小小年纪就曾成功地装了一部有五六个真空 管的收音机。 2) 香港及英国历程:1948年,他们举家迁往香港。高锟先是入读圣约 瑟书院,后来曾考入香港大学。但当时的高锟已立志攻读电机工程,而 港大没有这个专业,于是他辗转就读了伦敦大学。毕业后,他加入英国 国际电话电报公司?ITT任工程师,因表现出色被聘为研究实验室的研究 员,同时攻读伦敦大学的博士学位,1967年毕业。
3) 护层
光缆的护层主要是对已形成的光纤芯线起保护作用, 避 免受外部机械力和环境损坏。因此, 要求护层具有耐压力、 防潮、 湿度特性好、重量轻、耐化学侵蚀、阻燃等特点。 光缆的护层又分内护层和外护层 , 内护层一般采用聚乙烯 或聚氦乙烯等, 外护层可根据敷设条件而定, 要采用由钻带 和聚乙烯组成的LAP外护套加钢丝铠装等。
图 5.8 紧套和松套光纤结构示意图 (a) 紧套光纤结构示意图; (b) 松套光纤结构示意图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2)加强构件 由于光纤的材料比较脆, 容易断裂, 为了使光缆便于承 受敷设安装时所加的外力等 , 在光缆内中心或四周要加一 根或多根加强元件。加强构件的材料可用钢丝或非金属的 纤维——增强塑料(FRP)等。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3) 骨架式光缆。 这种结构是将单根或多根光纤放入骨架的螺旋槽内 , 骨 架中心是强度元件 , 骨架上的沟槽可以是 V 型、 U 型或凹型 , 如图5.9(c)所示。由于光纤在骨架沟槽内具有较大空间, 因此 当光纤受到张力时, 可在槽内作一定的位移, 从而减少了光纤 芯线的应力应变和微变 , 这种光纤具有耐侧压、抗弯曲、抗 拉的特点。 (4) 带状式光缆。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2、光纤通信发展历程:
1)国外的发展状况: A、1880年,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用光波做载波传送语音的“光电话” ,该光电话就是现代光通信的雏形。 B、1960年,美国人梅曼发明了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给光通信技术 带来了新的希望,正是激光器的发明及应用,才使得沉睡了80年的光 通信技术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由于找不到稳定可靠和低损耗的 传输介质,对于光通信的研究再次走入低潮。 C、1966年,英籍华人高锟和霍克哈姆共同发表了关于传输介质新概 念的论文,指出了利用光纤进行信息传输的可能性和技术途径,奠定 了现代光通信即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20 世纪70年代,光纤的研制 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D、1970年,美国康宁公司研制成功损耗为20dB/km的石英光纤。把 光纤通信的研究开发推向一个新阶段。
纤的纤芯直径一般为 4~10 μm, 包层即外层直径一般为 125μm, 比多模光纤小得多。
3) 单模光纤的主要特性 光纤的特性参数及定义相当复杂。在一般数字光纤工程中, 单模光纤所需的主要参数有 : 模场直径、衰减系数和工作波长
或截止波长等。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包层 D C B A 2b 芯(n 1 ) 包层(n 2 ) (a) 折射率 包层 C B A 2a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E、1972年,康定公司又研制成功高纯石英多模光纤,将损耗降之 4dB/km。1974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的光纤损耗降低到1.1dB/km。 F、1976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将光纤损耗降到0.47dB/km。十年以 后,光纤损耗更是达到了0.154dB/km 的惊人数值,该数值已经十分 接近光纤最低损耗的理论极限。 G、1976 年,光纤通信系统进入实质性实验阶段。 H、1989年,第一条横跨太平洋的海底光缆通信系统建成,自此,光 纤通信系统的建设于全世界范围内全面展开。
情况如图 5.3 所示。图中,入射角为 θ0—— 入射光线与法线
YY′夹角, 折射角为θ1——折射光线与YY′夹角,由图可见, θ1<θ0。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光疏媒质 Y
0 B
X′ A A′
B′ X
1
光密媒质 Y′
图 5.3 光的折射示意图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若使光束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时 , 则折射角大于 入射角,如图5.4所示。如果不断增大θ0可使折射角θ1达到 90°, 这时的θ1称为临界角。如果继续增大θ1, 则折射角会 大于临界角, 使光线全部返回光密媒质中, 这种现象称为光 的全反射当光线从光密媒质射向光疏媒质 , 且入射角大于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纤芯 包层 一次涂覆 ( 涂覆层) 二次涂覆 ( 套塑)
2a 2b
图5.5 光纤芯线的剖面构造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4. 单模光纤及特性参数 根据波导传输波动理论分析 , 光纤的传播模式可分为多模 光纤和单模光纤。 1) 多模光纤
多模光纤即能承受多个模式的光纤, 如图5.6(a)、(b)所示。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2、 光缆的种类 在公用通信网中用的光缆结构如表 5.2 所示。
下面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光缆结构形式。
(1) 层绞式光缆。
它是将若干根光纤芯线以强度元件为中心绞合在一起的一 种结构, 如图5.9(a)所示。特点是成本低, 芯线数不超过10根。
(2) 单位式光缆。 它是将几根至十几根光纤芯线集合成一个单位 , 再由数个 单位以强度元件为中心绞合成缆, 如图5.9(b)所示, 其芯线数一 般适用于几十芯。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①
光疏媒质
n0
②
③
c
③ ②
光密媒质 ①
图5.4 临界角和光线的全反射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要做成这样的光导管, 除了对光纤芯部的折射率有要 求以外, 还要使靠近纤芯与包层的边沿具有极小的光损耗, 使能量都集中在光芯中传播。 当然, 这就对光纤材料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由于石英 玻璃质地脆、易断裂, 为了保护光纤表面, 提高抗拉强度, 以便于实用, 一般都在裸光纤外面进行两次涂覆而构成光 纤芯线。光纤芯线结构如图5.5所示。 3.光纤的芯线由纤芯、包层、涂覆层、套塑四部分组 成。 包层的外面涂覆一层很薄的涂覆层, 涂覆的材料为硅 铜树脂或聚氨基甲醚乙脂, 涂覆层的外面套塑, 套塑的原 料大都采用尼龙、聚乙烯或聚本烯等塑料。
临界角时, 就会产生全反射现象, 光纤就是利用这种全反射 来传输光信号的。 根据这一原理, 在制造光纤时, 使光 纤芯的折射率高, 在外面涂上一包屏层, 可使折射率低, 当 选择一定的角度θ0时,射入纤芯的光束将会全部返回纤芯 中。这就要制造一种像水管一样的光导管 , 在光导管壁及 光纤芯包的边界使之形成光束的全反射 , 从而达到将光束 都集中在光纤芯部传输而不向外泄漏 , 就似水管中的水流 那样, 使之永远在水管中流动。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一、光纤 二、光缆
三、光纤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
四、光波分复用(WDM)系统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 将2009年诺贝尔物 理学奖授予英国华裔科 学家高锟以及两位美国 科学家。高锟获奖,是 因为他在“有关光在纤 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 通信方面”做出了突破 性成就。
如图5.8(b)所示, 将一次涂覆后的光纤放在一个管子中, 管中充油膏, 形成松套结构。这种光纤的优点是: 机械性能 好, 防水性好, 便于成缆。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光纤 一次涂覆 缓冲层 二次被涂覆层 一次涂覆 松套管 0 .1 25 0 .4 0 .9 (a) 单位:mm (b) 光纤 油膏
课题二 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光纤是利用光的全反射特性来导光的。在物理中学习 过光从一种介质向另一种介质传播 , 由于它们在不同介质
中传输速率不一样, 因此, 当通过两个不同的介质交界面就
会发生折射。 若现在有两种不同介质, 其折射率分别为 n0, n1而且n1 >n0, 设界面为XX′, 折射率小的称光疏媒质, 折射率大的 称光密媒质。假定光线从光疏媒质射向光密媒质 , 其折射
稳定。 因此, 将光纤制成不同结构、不同形状和不同种类 的光缆以适应光纤通信的需要。 1、 根据不同的用途和条件, 制成的光缆种类很多, 但其 基本结构是相同的。光缆主要由缆芯、护层和加强构件组
成。
1) 缆芯 缆芯是由光纤芯组成的, 它可分为单芯和多芯两种。单 芯型缆芯和多芯型缆芯结构的比例如表 5.1 所示。
这种光纤结构简单、易于实现, 接头连接要求不高, 用起来方便, 也较便宜。因而在早期的数字光纤通信系统 (PDH系列 ) 中采用 但这种光纤传输带宽窄、衰耗大、时延差大, 因而已逐步被单 模光纤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