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NCA-CTS 0028-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其他未列明的食品生产企业要求

CNCA-CTS 0028-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其他未列明的食品生产企业要求

CNCA-CTS 0028-2008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他未列明的食品生产企业要求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专项技术要求CCAA/CTS 0028,2008 CNCA/CTS 0028,2008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它未列明的食品生产企业要求Food safety management systemRequirements for uncatalogued food productionestablishments2008年 9月 11日发布 2008年 9月 11日实施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发布目次前言引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人力资源4.1 食品安全小组4.2 人员能力、意识与培训 4.3 人员健康与卫生要求 5 前提方案5.1 基础设施及维护 5.2 其他前提方案6 关键过程控制6.1 原辅材料6.2 原辅料处理工序 6.3 蒸煮、揉练处理工序 6.4 成型工序6.5 油炸处理工序6.6 焙烤处理工序6.7 挤压处理工序6.8 调味处理工序6.9 食品添加剂的控制 6.10 包装工序6.11 产品的标识7 检验8 产品追溯与撤回附录A 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前言本技术要求是GB/T 22000-2006《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在其它未列明的食品(以膨化食品为例)生产企业应用的专项技术要求,是根据其它未列明的食品(以膨化食品为例)行业的特点对GB/T 22000 相应要求的具体化。

本技术要求的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提出。

本技术要求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归口。

本技术要求主要起草单位: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上海质量体系审核中心等。

本技术要求系首次发布。

引言为提高其它未列明的食品产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增强我国食品企业市场竞争力,本技术要求从我国其它未列明的食品(以膨化食品为例)食品安全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采取自主创新和积极引进并重的原则,结合其它未列明的食品(以膨化食品为例)企业生产特点,针对企业卫生安全生产环境和条件、关键过程控制、检验等,提出了建立我国其它未列明的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专项技术要求。

鉴于其它未列明的食品(以膨化食品为例)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方面的差异,为确保食品安全,除在高风险食品控制中所必须关注的一些通用要求外,本技术要求还特别提出了针对本类产品特点的“关键过程控制”要求。

主要包括原辅料控制,强调组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危害控制;重点提出对油炸、挤压、食品添加剂的控制,突出关键过程监控及环境卫生控制对于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其它未列明的食品生产企业要求 1 范围其它未列明的食品范围较广,本文件以膨化食品为例,规定了其它未列明的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和实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要求,包括人力资源、前提方案、关键过程控制、检验、产品追溯与撤回。

本文件配合GB/T 22000 以适用于其它未列明的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与自我评价其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也适用于对此类食品生产企业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外部评价和认证。

本文件用于认证目的时,应与GB/T 22000 一起使用。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文件的引用而成为本文的条款。

凡是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本均不适用于本文件,然而,鼓励根据本文件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上述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未标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使用其最新版本。

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GB 5749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17404 膨化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B/T 22000-2006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链中各类组织的要求 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本文件中未注释的术语和定义同GB/T 22000 中相关术语。

3.1 焙烤型膨化食品以谷类、薯类或豆类为主要原料,经焙烤、焙炒或微波等加热方式膨化而制成的食品。

3.2 油炸型膨化食品以谷类、薯类或豆类为主要原料,经食用油煎炸膨化而制成的食品。

3.3 直接挤压型膨化食品以谷类、薯类或豆类为主要原料,经挤压机挤压,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利用机内外的压力差,使产品膨化而制成的食品。

3.4 花色型膨化食品以焙烤型、油炸型或直接挤压性膨化食品为坯子,用油脂、酱料或果仁等辅料夹心或涂层而制成的食品。

4 人力资源4.1 食品安全小组食品安全小组应由多专业的人员组成,包括从事卫生质量控制、生产加工、工艺制定、检验、设备维护、原辅料采购、仓储管理等工作的人员。

生产负责人负责原料处理、加工及成品包装等管理工作。

品质管理负责人负责原材料、加工过程中及成品规格与品质标准的制定与抽样、检验及品质的追踪管理等工作。

卫生管理负责人负责厂内外环境及厂房设施卫生、人员卫生、生产及清洗等作业卫生及员工卫生培训等。

4.2 人员能力、意识和培训影响食品安全活动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技能。

4.2.1 食品安全小组应理解HACCP 原理和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标准。

4.2.2 从事膨化食品生产人员具备膨化食品的基本知识及加工工艺。

4.2.3 生产制造、品质管理、卫生管理负责人应具备大专相关科系学历,且具备4 年以上直接或相关管理经验。

4.2.4 从事膨化食品生产的工艺制定、卫生质量控制、实验室检验工作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知识。

负责品质管理的人员应具有发现、鉴别各生产环节、制品中不良状况发生的能力。

生产负责人应具有相应的加工技术、经验与卫生观念。

食品检验人员应为相关科系学历,从事食品检验工作两年以上。

4.2.5 生产人员必须经卫生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工作。

在职员工必须每年至少进行1次卫生知识培训,熟悉人员卫生要求,遵守前提方案的相关规范要求。

4.2.6 应制定培训计划,组织各类人员参加各种职前、在职及有关食品卫生要求的培训,以增加员工的相关意识、知识与技能。

从事膨化食品操作的人员应经过培训,具备上岗资格。

4.3 人员健康和卫生要求4.3.1 从事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的人员应符合法规关于从事食品加工人员的卫生要求和健康检查的规定。

每年应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必要时做临时健康检查,体检合格后方可上岗。

4.3.2 直接从事食品生产、检验和管理的人员,凡患有影响食品卫生疾病者,应调离本岗位。

操作人员手部受到外伤,不得接触食品或原料,经过包扎治疗戴上防护手套后,方可参加不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

4.3.3 生产、检验和管理人员应保持个人清洁卫生,不得将与生产无关的物品带入车间;工作时不得戴首饰、手表,不得化妆;进入车间时应洗手、消毒并穿着工作服、帽、鞋,离开车间时换下工作服、帽、鞋;工作帽、服应集中管理,统一清洗、消毒,统一发放。

不同卫生要求的区域或岗位的人员应穿戴不同颜色或标志的工作服、帽,以便区别。

不同区域人员不应串岗。

5 前提方案从事膨化食品生产企业,前提方案应满足GB 17404 的要求,出口膨化食品企业还应满足《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要求》和进口国的相关法规要求。

应满足膨化食品生产所需的条件。

5.1 基础设施及维护5.1.1 厂区5.1.1.1 膨化食品生产企业应建在无有碍食品卫生的区域,厂区内不应兼营、生产、存放有碍食品卫生的其他产品和物品。

厂区路面应平整、无积水、易于清洗;厂区应适当绿化,无泥土裸露地面。

生产区域应与生活区域隔离。

5.1.1.2 厂区内污水处理设施、锅炉房、贮煤场等应当远离生产区域和主干道,并位于主风向的下风处。

5.1.1.3 厂区四周应有适当防范外来污染源、有害动物侵入的设施,如设置围墙,其距离地面至少30cm 以下部分应采用密闭性材料建造。

5.1.1.4 废弃物暂存场地应远离生产区、生活区,且位于生产区及生活区的下风向。

存放设施应密闭或带盖,便于清洗消毒。

废弃物应及时清运出厂,暂存过程中不应对厂区环境造成污染。

5.1.2 厂房厂房应结构合理,牢固且维修良好,其面积应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应有防止蚊、蝇、鼠、其他害虫以及烟、尘等环境污染物进入的设施。

5.1.3 车间5.1.3.1 布局车间面积应当与生产能力相适应,生产设施及设备布局合理,便于生产操作,应有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污染。

不同作业区域应加以有效隔离(墙或隔离材料装置),并至少应有下列作业区域:原材料仓库,配料车间(用于膨化用原料、辅料配合),调料室(用于调味料配合),膨化车间,包装车间(应划分为内包装车间、外包装车间),成品仓库,车间管理室,品管(检验)室,更衣室,厕所。

根据各膨化工艺、原材料等的不同,还须增加相应的作业区域与设施。

原辅材料、加工品、成品以及废弃物进出车间的通道应当分开。

5.1.3.2 基础设施车间地面、墙壁、天花板的覆盖材料应使用浅色、无毒、耐用、平整、易清洗的材料。

地面应有充足的坡度,不积水;墙角、地角、顶角应接缝良好,光滑易清洗,作业地点有液体(调味液、油、清洗水、冷却水等)流至的地面、作业环境经常潮湿或水洗方式作业等区域的地面还应能防酸防碱,并有一定的排水坡度(1.5,,2.0,)及排水系统。

膨化车间有大量水蒸气、热量、烟雾产生的区域,其屋顶排气应有避风装置。

天花板应能防止结露和冷凝水滴落。

车间的门窗应用浅色、易清洗、不透水、耐腐蚀、表面光滑而且防吸附的坚固材料制作,结构严密,必要部位应有防蚊虫设施;内窗台应当有倾斜度或采用无窗台结构。

内包装车间、调味料配合室宜采用封闭式结构并设有合理匹配的净化送排风及除湿装置,以保持室内正压及相对湿度不高于75,。

必要时,应设置与车间相连的更衣室、卫生间及淋浴室;其面积和设施能够满足需要。

更衣室、卫生间、淋浴室应当保持清洁卫生,门窗不得直接开向车间,不得对生产车间的卫生构成污染。

卫生间内应当设有洗手、消毒设施;便池均应设置独立的冲水装置;应设置排气通风设施和防蚊蝇虫设施。

5.1.3.3 卫生设施调味料配合室、内包装室、膨化车间、原物料库等入口处和车间内的适当位置应设置足够数量的洗手、消毒、漂洗以及干手设施(必要时),配备有清洁剂和消毒液。

洗手水龙头应为非手动开关,必要时,应当供应热水洗手。

车间入口应设置靴、鞋消毒池或同等功能的清洁鞋底设备。

洗手消毒清洗设施必须注意其本身卫生要求,如洗手设施的排水须防逆流,防有害动物侵入,防臭味产生,洗手台等构造应不易藏污纳垢。

应有简明易懂的洗手方法标示,张贴或悬挂在洗手设施附近。

5.1.3.4 生产设施a)车间内接触加工品的设备、工器具应使用化学性质稳定、无毒、无味、耐腐蚀、不生锈、易清洗消毒、表面光滑而且防吸附、坚固的材料制作,不得使用竹木工器具及棉麻制品。

根据生产工艺需要,如果确需使用竹木器具,应有充足的依据,并制定防止产生危害的控制措施。

b)储存、运送及制造系统(包括重力、气动、密闭及自动系统)的设计与构造,应使其能维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