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检索综述作业

文献检索综述作业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摘要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微透析成功地应用到评价各多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显示在评估外用制剂在生物利用度上的巨大潜力。

这项技术证明是微创的,可以直接以高的瞬时清晰度提供药物在皮肤上吸收的药代动力学信息,不需要在皮下注射后过多的干预组织。

关键字:微透析,经皮给药,生物平衡,生物利用度,皮肤,体内体外相关性,相关回收率,变化性。

1.总论
这篇综述的目的是论述微透析在研究动物和人身上经皮给药的应用,通过着重于这项技术的影响因素和从动物的研究推测人体上的药物生物利用度。

微透析(microdialysis,MD)技术是由早期神经生化实验室的灌流取样技术发展和延伸而来的一种取样技术。

1991年Anderson等改进了微透析探针,并考察了7名受试者对乙醇的经皮吸收情况,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经皮微透析(cutaneous microdialysis,CMD)技术。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新的外用制剂的经皮给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这项经过皮肤吸收的方法可能是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的清除率和窄的治疗窗强效药物全身给药吸引人的解决方法,因为避免了肝脏的首过效应和具有潜在的长时间缓控释放。

这种局部给药途径巨大的潜力是靶药直接渗透到皮肤下,比全身给药途径能显著地提高皮肤下的血药浓度,因此在靶器官的不会导致副作用危险有效治疗浓度。

然而经皮给药的外用制剂的体内作用效率去量化通过测定血药浓度的生物利用度是不重要的,评价经皮给药的常规方法还没有确立。

目前评价经皮给药的主流方法是透过切除的动物或人的皮肤或者经典的Franz双室扩散仪的人造膜。

尽管这个体外的系统被证明是对生物利用度的早期定性预测的强大筛选系统,这个方法明显有一些缺陷。

所有的批判是:缺乏对于血管系统和角质层新陈代谢的酶和由于水分吸收的结构变化的消除途径,这个方法实际上是经过皮肤的渗透而不是经皮给药。

为了得到客观的皮肤药代动力学信息,必须要运用体内的技术。

早先,用剥掉的皮肤做实验时评价经皮给药的常用方法,这暗示着角质层细胞是是黏附在皮肤表面的。

这项技术是微创的,只需要研究药物渗透到角质层细胞。

更进一步,放射同位素法,活组织检查药效学方法等也被用来估算皮肤渗透。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越来越多的出版物显示出微透析是一个研究经皮给药有前景的技术。

这项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不过它仍处在皮肤病研究的初创期,在微透析可以作为一个常规的评价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的应用手段之前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

首先,该项技术不适合高度亲脂性的物质的取样,第二,许多研究都希望阐明这项技术对增强重现性的因素,从目前的资料来看个人的取样点皮肤处的状态是最主要的因素,但也有一些关于相对回收率的因素,它与药代动力学参数有区别。

此外,也显示出微透析在老鼠身上外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性质比在人身上更加有用。

微透析技术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药动学研究
1.1.1药物通透性
在TDDS研究中,药物的通透性研究较重要,多采用体外模型(Franz
扩散池)进行。

但体外模型不能完全模拟体内过程。

经皮微透析技术
为TDDS提供了更好的研究手段,特别适于水溶性强,分子量小,蛋
白结合率低等药物的研究。

1.1.2皮肤局部的药物分析,代谢方面的研究
本技术可用于测定药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浓度,考察药物分布情况,借此评价最佳治疗方案。

2.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评价
经皮微透析技术用于经皮给药系统研究中可考察渗透促进剂,载体和
离子导入法等对制剂的影响。

本技术在评价局部制剂的生物等效性时
至少需要20个受试者,以避免受试者个体和探针位置的差异引起的偏
差,置信区间在80%~125%,可说明两制剂生物等效。

2.总结
微透析技术与先前分析物质透皮速率的不同和皮肤屏障功能的体内/体外方法是灵敏的,小创伤的。

它被证明能量化亲水性和适度亲脂性药物直接进入靶器官的量。

研究表明微透析技术在分析局部制剂生物利用的方面有极大的前景,由于技术的高敏感性。

但在早期的试验中观察到了用微透析取样的皮肤中药物浓度可变性,这阻碍了精确的生物平衡研究。

主要的可变性是造成皮肤屏障功能的不同;滞后时间的不同,消除速率和分布可能造成不同分析点间的变动。

而且,一些研究当分析点相对回收率是个体相关时,药代动力学是低可变性的。

探针埋植深度主要影响这项技术的重现性。

但是,在微透析可以作为一个常规的评价药物在皮肤上的吸收的应用手段之前还有一些困难需要克服
参考文献:
【1】夏爱晓,冯健,李范珠. 微透析技术及其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应用[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08(05)。

【2】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02)。

【3】.皮肤性病学分册. 2004(02)。

【4】Mads Kreilgaard Assessment of cutaneous drug delivery using microdialysis Original Research Article Advanced Drug Delivery Reviews, Volume 54,
Supplement, 1 November 2002, Pages S99-S12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