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一、教育经济思想的萌芽
管仲(?—前645年)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 如树人。一树一获者 ,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 树百获者,人也。” ——《权修》
孔子(约公元前551-前749)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为,比较大学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的收入现值 贝克尔(1960):估计教育的私人回报率和社会回报率
3. 标志性事件
韦锥《教育经济学》(1962) 教育经济学国际会议(1963)
布劳格《教育经济学书目选注》(1966)
Tian Hanzu thanzu@
17
教育经济学
3. 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马歇尔的思想
• 强调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人的才能使提高生产力的主要要素 资本的大部分由知识构成,知识是我们最有力的生产动力
人的坚强、决心、经历和自制力是一切进步的源泉
• 重视教育的作用
教育是国家投资 人的教育投资时最有效的投资 对人的投资形成“资本”
罗默:知识和报酬递增模型(1986,1990) 卢卡斯:两时期模型与两商品模型(1988) 贝克尔、墨菲:劳动分工、协调成本和知识(1992)
Tian Hanzu thanzu@
20
教育经济学
第三节 中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 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展望
柏拉图
古希腊
前427-前347
知识在生产工艺中的作用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二、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 思想
1.配第(《政治算术》1676)
复杂劳动比简单劳动创造更多价值
2.魁奈(《经济表》1758)
构成国家强大要素是人,人本身就是持稳自己财富的第一个创 造因素;人的性格、习惯等对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十分重要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古代教育经济思想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管仲 国别
中国
所处年代
前725-前645
主要思想
教育是富国强兵之道
孔子
墨子 孟子
中国
中国 中国
前551-前479
前468-前376 前372-前289
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三要素
提高生产效率必须施教 详细阐明教育与经济关系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李斯特的思想
• 物质资本由物质积累形成,精神资本就是智力成果 和积累 • 精神生产的任务在于促进道德宗教、文化和知识等 • 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相互依存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屠能的主张
• 德国庸俗经济学家屠能(Thünen)在其主要著作《孤立国》中 ,也表述了教育具有重要经济意义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受到 教育和训练发展了智慧, 将会在工农业中出现众多的发明者, 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增加生产。他明确主张把人看做资本。 他认为,不把人作为经济财富与实物资本类比,乃是“对国民 经济学最重要观点之一的概念作出模糊和混乱解说”的原因。 他相信,考虑人力资本既有利于国家又有利于个人。坚信人只 有服从资本规律才能成功地保持其自由和价值。如果不认识、 不利用这种资本,国家将因损失这种资本的数额而贫穷。这样 ,我们再一次发现,由于人们不把人的教育费用看做生产资本 而造成的不公平。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斯密的思想
• 第一次直接对教育具有生产性和经济意义进行论述的人,首推17世纪 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和理论体系的建立者亚当· 斯密。他首次把 人的经验、知识、能力看做是国民财富的重要内容和发展生产的重要 因素。认为“人类的才能与其他任何种类的资本,同样是重要的生产 手段”。其主要思想体现在《国富论》(1776)当中。 • 在亚当· 斯密看来,教育和训练具有经济意义。他指出:“学习一种才 能,须受教育,须进学校,须做学徒,所费不少。这些才能,对于他 个人自然是财产的一部分,对于他所属的社会,也是财产的一部分。 工人增进熟练程度,可和便利劳动、节约劳动的机器和工具同样看做 是社会上的固定资本。学习的时候,固然要花一笔费用,但这种费用 ,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他还指出:“一种费去许多工夫和时 间才学会的需要特殊技巧和熟练的职业,可以说等于一台高价机器。 学会这种职业的人,在从事工作的时候,必然期望,除获得普通劳动 工资外,还收回全部学费,并至少取得普通利润。而且,考虑到人的 寿命长短极不确定,所以还必须在适当期间内做到这一点,正如考虑 到机器的比较确定的寿命,必须于适当期间内收回成本和取得利润那 样。熟练劳动工资和一般劳动工资之间的差异,就基于这个原则。”
三、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我国教育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我国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我国教育经济学发展的展望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第一节 早期的教育经济思想
萌芽阶段的教育经济思想 古典经济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的教育经济思想 马克思主义教育经济思想
人均产值增长中只起次要作用 Solow(1957):索洛残差 Fabricant (1959):美国1889-1957年平均3.5%的增长率中 只有1.7%由资本和劳动的增长引起 Dension(1962):美国1929-1957年平均2.93%的增长率中有 0.93%无法用传统的三要素解释
b. 发展经济学——马歇尔计划(1947) c. 收入分配理论——明瑟的研究(1957)

第三次技术革命(计算机、原子能、航天) 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 1950年代以后美国收入分配状况改变
Tian Hanzu thanzu@
15
教育经济学
(二) 理论背景
a. 经济增长理论——残差现象(Residuals)
Kuznets (1952):劳动时间和资本投入的增长在英、美、德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萨伊的主张
•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对教育与经济关系认识的加深,十 八九世纪法国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萨伊(J.B.Say),在《政 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明确提出:“教育是资本,它应当产生 和劳动的一般报酬没有关系的利息。”他批评亚当· 斯密把财富 一词严格限制为固着于物质中并体现在物质中的价值的观点, 认为人天生的或自我取得的才能,也应包括在财富之内。认为 “不论是谁,只要他凭每年所做的牺牲而获得了一种特殊的才 能,他就享受着一种积累的资本,一种财富。虽然它是非物质 的,却以专门职业的服务形式,每天同金银相交换, 这绝不是 虚构的事。”据此,他认为:“政府所创办的高等学校、图书馆 、中小学和博物馆等,也对财富的创造有帮助。”
3.斯密(《国富论》1776)
人的经验知识技能是国民财富的生产要素
4.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1803)
强调人才特别是有才能的企业家的作用
5.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1841)
精神资本和物质资本,教师是生产者
6.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
教育的生产性,人才浪费可惜,国家投资
Tian Hanzu thanzu@
2.教育在社会生产中的作用
教育生产劳动能力 教育增进劳动者劳动变换能力 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手段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劳动价值论是计量教育经济效益的理论基础
Tian Hanzu thanzu@
14
教育经济学
第二节 西方教育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一.西方教育经济学产生的背景 (一)时代背景
• a. 舒尔茨(1961 、1963、1975)
向传统观念挑战 确立了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b. 贝克尔(1964、1976)
用成本-收益方法分析人力资本投资行为 对在职培训的研究
把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领域拓展到家庭经济学及其它经济研究领域

c. 明瑟(1957、1974)
Tian Hanzu thanzu@
19
教育经济学
三、西方教育经济学理论发展:两条脉络 (1)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
1970年代:筛选假说 1970年代: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1970-1980年代:政治经济学理论
(2) 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完善和深化:内生增长理论( 1980-1990年代)
6
教育经济学
配第的思想。
• 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1976年出版的《政治 算术》著作中,首次试图运用数字资料去计算广义教育之 成果的货币价值, 并从其结果中得出制定经济政策的结 论。 配第把“技艺”看做一种特别的,除了土地、物的 资本和劳动以外的第四个生产要素。配第认为,教育和训 练使人的劳动生产能力出现差别。他对比了海员和农民, 认为由于海员所受到的训练,使得在货币价值比值上,令 “一个海员实际上等于三个农民”。配第还从人的劳动使 人力的货币价值生息这一假设出发,算出英国“有生命的 资本”的货币价值。这是第一个力图确定一个国家“人力 资本”量的尝试。
英国
马歇尔
1842-1924
教育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Tian Hanzu thanzu@
教育经济学
三、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经济思想 1.历史唯物论揭示了教育与经济的辩证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也决定着教育及其发展。教育作为一种传播知识 、传递思想、培养人才的社会现象,其产生和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密切 的关系。
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