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
本症病因不明,巨脾,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出现泪滴形红细胞。
骨髓常干抽,活检证实骨髓纤维组织增生,在脾、肝、淋巴结等部位有髓样化生。
【发病机制】
正常血细胞有的含G6PD同工酶A,有的含同工酶B。
但骨髓纤维化时血细胞只含有一种G6PD同工酶,提示来自一个干细胞克隆。
增生的血细胞释放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及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刺激原纤维细胞分裂和增殖。
骨髓纤维化是造血细胞克隆性增生的后果,肝、脾、淋巴结内的髓样化生也不是骨髓纤维化的代偿作用,而是本病特有的表现。
【临床表现】
中位发病年龄为60岁,起病隐匿,偶然发现脾大而就诊。
症状包括乏力、体重下降、食欲减退、左上腹疼痛、贫血、巨脾引起的压迫症状以及代谢增高所致的低热、出汗、心动过速等。
少数有骨骼疼痛和出血。
严重贫血和出血为本症的晚期表现。
少数病例可因高尿酸血症并发痛风及肾结石。
也有合并肝硬化,因肝及门静脉血栓形成,而致门静脉高压症。
【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一)血液
正常细胞贫血,外周血有少量幼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形态大小不一,常发现泪滴形红细胞,有辅助诊断价值。
白细胞数增多或正常,可见中幼及晚幼粒细胞,甚至出现少数原粒及早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增高。
血尿酸增高,无Ph染色体。
晚期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二)骨髓
穿刺常呈干抽。
疾病早期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特别是粒系和巨核细胞,但后期显示再生低下。
骨髓活检显示非均一的胶原纤维增生。
(三)脾穿刺
表现类似骨髓穿刺涂片,尤以巨核细胞增多最为明显。
(四)肝穿刺
有髓外造血象,肝窦中有巨核细胞及幼稚细胞增生。
(五)X线检查
部分患者盆骨、脊柱、长骨近端有骨质硬化征象,骨质密度增高,小梁变粗和模糊,并有不规则骨质疏松透亮区。
【诊断与鉴别诊断】
中老年,巨脾,外周血象有泪滴形红细胞及幼粒幼红细胞性贫血,Ph染色体阴性。
多次骨髓“于抽”。
骨髓活检发现胶原纤维增生,则可诊断。
肝、脾及淋巴结穿刺可发现造血灶,提示髓样化生。
本病必须与各种原因引起的脾大相鉴别。
此外,恶性肿瘤骨髓转移,以及血液系统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细胞、淋巴瘤、骨髓瘤等,均有可能引起继发性骨髓纤维组织局部增生,也应与本病鉴别。
【治疗】
1.小剂量反应停和激素治疗反应停50mg/d,泼尼松30mg/d,连用3个月,约60%的患者有脾缩小,血小板增加,白细胞减少的疗效。
2.纠正贫血严重贫血可输红细胞。
司坦唑醇等可加速幼红细胞的成熟及释
放,红细胞生成素也有一定疗效。
3.羟基脲和活性维生素D↓3(骨化三醇,calcitriol)当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增多、有显著脾大而骨髓造血障碍不很明显时,可用小剂量羟基脲口服。
活性维生素D↓3,(骨化三醇,calcitriol)被认为有抑制巨核细胞增殖、诱导髓细胞向单核巨噬细胞转化的作用。
每日0.5~1.0μg口服,个别病例有效。
4.脾切除指征:①脾大引起压迫和(或)脾梗死疼痛难以忍受;②无法控制的溶血;③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但是,脾切除后可使肝迅速增大,肝功能衰竭或血小板增多,有形成血栓的可能,因而应慎重考虑。
5.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根治本病,但相关失败率高。
【预后】
肯定诊断后中位生存期为5年。
近20%的患者最后演变为急性白血病。
死因多为严重贫血、心力衰竭、出血或反复感染。
(谢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