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美术讲解稿元末吏治腐败,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名目繁多,全国税额比元初增加20倍,大批蒙古贵族抢占土地,而中原连年灾荒,更使得百姓破产流亡,无计为生。
当时,黄河泛滥,给沿河中下游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红巾军为首的元末农民起义开始了,在此期间朱元璋趁势崛起,在南方先后击败张士诚、陈友谅等,1364年,建立西吴政权。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国号大明。
同年攻克大都推翻元朝。
1387年9月,再接再厉的朱元璋任命大将军蓝玉率领十五万大军出塞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呼伦贝尔草原的西南部边缘)彻底歼灭溃逃北方的北元朝廷,元朝正式灭亡,大批元朝皇室成员身陷囹圄,三千人被押解回南京,历史上靖康之变类似的情况再现,此时两者相差两百余年明代因覆灭元代而得以建立。
由于元代时间不算太长,其中后期许多画家都过渡到了明朝,所以明初的绘画基本上是元代的延续,而这些前朝的画家也纷纷被征召致仕,如王蒙、赵原、徐贲、王绂等。
浙派绘画是明代前期中期中国画坛的重要绘画流派,明代中后期浙派衰弱,其优势位置被吴门画派取代。
那些曾山入宫廷或同样以南宋遗风为宗旨的画家,在民间逐渐聚集在一起,他们的画风与明初的院体画家保持了一定的距离,有了更大的创作自由空间。
因这些人大多来自浙江一带,故被称为浙派,其中以戴进为领军人物。
浙派绘画有重要旁支江夏画派,代表人物是江夏(今属湖北武汉)的吴伟。
“浙派”的创始者和领军人物是戴进(1388-1462),他是地地道道的杭州人。
字文进号静庵。
他的绘画在年轻时就已经盛名远扬,宣德时曾经被征召入宫廷,但是受到谢环等人的妒嫉和排挤,之后又在北京地区寄寓多年,晚年回到家乡杭州卖画为生。
戴进虽然曾经在宫廷中供奉过,但是他的主要创作还是在民间完成的,其影响也是在民间。
所以后世将他代表的这一画派称之为“浙派”。
戴进在绘画方面有着超凡的才能,他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能,无所不精。
他的山水主要师承南宋刘松年、马远、夏圭,兼收北宋郭熙和元人的画法。
尤其是其早期作品体现得更为突出,如他早期的《洞天问道图》。
笔墨上看,山石用斧劈皴,用墨韵染,凸显山石的阴阳向背,体现山石浑厚坚硬的质感,这是南宋院体画的典型表现手法。
戴进的中晚期山水更加的奔放豪迈,也逐渐将诸家的笔墨融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貌。
《春山积翠图》(现藏上海博物馆)正是他的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明代中叶以后(成化到嘉靖前后),院画势力日徽,浙派"也渐趋末流,代之而起的,是活跃于苏州地区"吴门派"。
吴门四家,是指四位著名的明代画家:沈周、文征明、唐寅和仇英。
此一名称,是相对于“元四家”而来。
由于他们均为南直隶苏州府人,活跃于今苏州(别称“吴门”)地区,所以又称为“吴门四杰”。
自沈周开创,以四人为代表的吴门画派,基本上被认为是继承元四家的文人画传统接续下来的体系,自晚明之后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主流,特别是在山水画的部分。
吴门四家中的沈周与文征明,是吴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他们的绘画创作以山水为主,无论淡雅的青绿,还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文人园林。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画家,吴门画派的创始人,明四家之一,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生于明宣德二年,卒于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岁。
沈家世代隐居吴门,居苏州相城,父亲、伯父都以诗文书画闻名乡里。
沈周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蔑视恶浊的政治现实,一生未应科举,始终从事书画创作。
沈周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宋元之法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创造,进一步发展了文人水墨山水、花鸟画的表现技法,被誉为吴门画派之领袖。
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
著有《石田集》等。
唐寅(1470年3月6日-1524年1月7日)生于成化六年二月初四,卒于嘉靖二年十二月二日,字伯虎,后改字子畏,明代画家、书法家、诗人。
说到唐伯虎,大家想到的最多的就是影视剧如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秋香》等等,其实,历史上唐本人不像电影那样是一位翩翩浊世佳公子,风流倜傥,浪漫非凡,真实历史中唐伯虎的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
历史上的唐寅也不认识秋香,《唐伯虎点秋香》的故事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根据相关素材创作出的“唐解元三笑点秋香”的故事,本身不是真实故事,但此故事经民间历代演绎,已深入人心,老百姓们乐意对此津津乐道,也算是个民间爱情故事吧。
回到真实历史上的唐寅,他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
30岁时进京会试,涉会试泄题案而被下狱,妻子改嫁,一生坎坷。
后游历名山大川,以卖文鬻画闻名天下。
早年随沈周、周臣学画,宗法李唐、刘松年,融会南北画派,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
人物画师承唐代传统,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
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秀逸。
他书法奇峭俊秀,取法赵孟頫,这里提一下唐寅行书作品《落花诗册》,是唐寅传世的书法代表作之一。
绘画上与沈周、文徵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
唐寅的作品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文征明,(1470~1559年),苏州人。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其中他的小楷造诣最高。
文徵明出身于官宦世家,早期考取功名仕途不太顺利。
文征明在生员岁考时,一直考到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五十三岁,一直未能考取“秀才”,后经人举荐做了三年翰林院待诏的职位。
晚年回到苏州定居,声誉卓著,号称“文笔遍天下”。
文征明的绘画学自沈周,文学学吴宽,书法学李应桢,都是当时的名家。
他的画据说得到了郭熙、李唐、赵孟頫的笔墨的长处,设色浅淡风格秀丽,细致温雅,被认为有翩翩文雅之趣。
代表作:《东园图》、《春深高树图》仇英,(公元1498年—公元1552年),字实父,号十洲,江苏太仓人,居吴县(今苏州)。
仇英出身寒门,幼年失学,曾习漆工,通过自身努力成为中国美术史上少有的平民百姓出身的画家,存世画迹有《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赤壁图》仇英擅画人物,尤长仕女,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
作为一个山水画家,擅长的是青绿山水,和唐寅同被称为“院体”。
他在青绿山水方面的成就为当时人重视。
甚至最轻视青绿工笔山水的董其昌也说他是赵伯驹后身,沈周、文征明也未尽其法。
《汉宫春晓图》是中国重彩仕女第一长卷。
绢本重彩,尺幅很大,纵30.6厘米,横574.1厘米,作为装饰性绘画来说属于巨制。
汉宫春晓是中国人物画的传统题材,主要描绘宫中缤妃生活。
被誉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徐渭(1521年—1593年),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字文长,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在各种版本的传奇故事当中,这个徐文长又聪明,又诙谐,喜欢恶搞,像戏耍贪官啦,捉弄奸商啦,都是他的拿手好戏。
比如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的三个智慧人物:日本的一休,我们国家的阿凡提和徐文长。
相比之下,徐文长的故事不仅小孩喜欢,成年人也能看得津津有味。
可是,真实的徐文长没这么潇洒,而是穷困了一大半生,潦倒了大半生,纠结了大半生,痛苦了大半生。
恶搞别人,没有他的份儿,被命运恶搞,倒常常有他。
徐文长曾担任明朝抗倭名将胡宗宪的幕僚,可以这样说,徐文长一生当中,恐怕也只有给胡宗宪当绍兴师爷的这段时间是快乐的、充实的、得心应手而且如鱼得水的。
遗憾的是,仅仅五年之后,胡宗宪就被嘉靖皇帝撤了职,关进了大狱。
没多久,胡在狱中自杀。
希望破灭,他非常伤心,以至于精神失常,发狂之下自杀九次却不死。
此后南游金陵,北走上谷(上谷郡,河北怀来县),纵观边塞,常慷慨悲歌。
晚年贫病交加,藏书数千卷也被变卖殆尽。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这样一个布衣名士最终被数百年来的百姓们传诵成了“文神”确实,徐文长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
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明代的水墨写意画迅速发展,以徐文长为代表的泼墨大写意画非常流行。
徐文长凭借自己特有的才华,成为当时最有成就的写意画大师。
他的写意水墨花鸟画,气势纵横奔放,不拘小节,用墨多用泼墨,很少着色,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最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画坛(如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
董其昌,字玄宰,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
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
董其昌擅画山水,师法董源、巨然、黄公望、倪瓒,笔致清秀中和文人画的称谓最先由董其昌提出,他一方面系统的总结了中国文人画传统,又以禅宗为喻,将以往的绘画分为“南宗”和“北宗”,认为崇尚率真和笔墨变化的文人画属于“南宗”,而经营刻画,描摹物象的普通画工的画属于北宗,他的理论对清代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提一下,董其昌还是收藏大家,董其昌生活在江南的富饶水乡,且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这为他的私人书画收藏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据文献记载,经董氏鉴定收藏的历代名人书画达五六百件之多。
他很少在个人所藏书画作品上盖收藏印,而代之以题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