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武市产城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方案为支持邵武市加快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省城镇化事业,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高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目标,以产业与城市互动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园区升级行动、城区融合行动和旅游区建设行动等“三区行动”为抓手,促进产业园区向城区聚拢、产业活动向园区集中、城市功能向园区拓展,构建要素匹配、功能齐备、服务完善的“产业-城市”空间复合体,形成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人口集聚协调统一、互促共进的积极态势。
推动规划建设、人口管理、土地管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关键领域改革,建成“生态美、百姓富”的宜居宜业宜游城市。
(二)发展目标推动邵武市加快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 1 —--到2015年,“三区行动”进展顺利,产城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协调,林产加工、纺织服装和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转型升级,生物、食品和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一城四翼”城市框架初步形成,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得到增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基本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进一步提高。
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市域总人口达到30万人,市区人口达到19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6:48:36。
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初显成效。
--到2020年,“三区行动”阶段性完成,产城融合发展目标基本实现,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布局高度一致,产业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壮大做强,旅游业成为重要增长极,主要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基本完备,“一城四翼”城区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新城区,中心城区人口承载力显著提高。
市域总人口达到35万人,市区人口达到2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80%以上,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0:50:40。
人口管理制度、土地管理制度、行政体制机制等各类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
二、主要任务(一)提升“三区”发展,增强城镇化发展带动力1. 实施“园区升级行动”— 2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推动产业园区从职住分离向功能复合转变,从单一生产型区域向集生产、生活、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多功能、多点支撑的城市产业功能区转型。
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以园区积聚企业,以企业振兴产业,重点推进邵武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纺织工业园区等三大工业平台建设。
邵武经济开发区,规划向香铺、吞源、朱山方向发展,重点发展林产加工业,提升初级产品板材层次,加快室内装饰材料、高档进口木家具、竹制家居用品的发展,着力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竹木加工基地,积极争取升级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规划向行岭、下沙方向推进,与屯上、下沙、晒口工业平台连片发展,重点发展以氟、硅、炭材料为主体的新材料,研发高端产品,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集群,扩区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在水北规划纺织工业园,依托邵武火电厂扩建实施热电联产,重点发展纺织服装业, 以染整环节为中心,上游向棉纺、织造产业延伸,下游向服装加工、鞋帽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
夯实园区基础设施。
用好用足“低丘缓坡地利用开发”试点政策,拉开园区框架。
强化城市功能建设,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协调好产业设施、居住设施、服务设施等在园区及周边范围的合理布局,注重与临近区域设施资源的共建共享。
强化土地节约集约,提升存量,优化增量,提高园区经济效益和土地利用率。
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加快形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园区。
科学— 3 —设置园区管理机构,强化园区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实现政区合一。
配套完善商贸物流体系,促进海关设立监管场所,加快建设集市场信息、现代仓储、快递配送、多式联运和市场展示及交易、商检及海关报关一站式服务为一体的物流专业园区,打造省级物流园。
2. 实施“城区融合行动”开展“多规合一”规划管理试点,推进主体功能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等“多规融合”,加强规划之间有效衔接。
按照产城融合目标要求,推进“一城四翼”融合发展的市区格局。
东翼,中心城区向东结合金塘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发展,延伸至吴家塘镇;南翼,中心城区向南依托邵武经济开发区建设,延伸至城郊镇香铺村;西翼,中心城区向西沿生态休闲旅游区向龙斗方向带状拓展;北翼,中心城区向北规划纺织工业园,延伸至水北镇大漠村。
将城郊镇、水北镇、下沙镇和吴家塘镇纳入城区统筹发展,逐步形成东起吴家塘镇,西至水北镇龙斗村,南至城郊镇香铺村,北至水北镇大漠村的城市框架,规划控制区面积约220平方公里。
提高中心城区对园区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城市二环路建设工程,扩大城市建成区框架。
推动芹田片区、坪上片区和苦竹湾片区的整体开发,扩大城市容量,为吸引外来人口落户创造洼地环境。
按照覆盖园区要求,进一步完善城市公共基础配套设施,— 4 —坚持公交优先,建设中心客运站和公共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完善公交线路和站点设置,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加快城市第二饮用水源、城市排水、管道燃气等设施建设。
科学规划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建设,加大园区公共租赁房、基本生活配套设施建设。
积极加大商业业态布局,大力发展专业市场,形成辐射闽赣周边的商贸流通集散中心。
发挥“山、水、绿”优势,建设精品山水园林城市。
3. 实施“旅游区建设行动”积极融入大武夷旅游圈,实现“游武夷金湖、驻福地邵武”。
以优良的生态环境为“硬实力”基础,以张三丰太极文化、儒学和平文化为“软实力”依托,加快养生游、文化游、休闲游产品开发。
加大和平古镇、金坑红色旅游资源保护开发力度,高水准做好和平旅游度假小镇规划,着力推进和平古镇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整合博物馆、民俗馆、李纲馆等资源,提升天成奇峡、云灵山漂流、国家森林公园等山水旅游景区,打造以文化山水为品牌,以欢乐体验为主导的文化山水欢乐走廊,发展养生旅游;持续开展龙舟赛、摩托车越野赛和太极拳等体育赛事,发展运动康体休闲游;加快温泉项目开发,打响氧吧温泉品牌,将太极养生文化融入其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温泉养生产品。
加大旅游扶持力度,不断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丰富旅游产品线,提升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打造中国优秀旅游目的地和福建省旅游经济强县。
— 5 —(二)创新土地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高效利用1. 推进土地征收制度改革结合产业布局和区域统筹规划,引导项目向产业集中区集聚,在低丘缓坡地试点范围内,依照试点的优惠政策办理有关征地手续、平整土地,条件成熟时支持向国土部申请扩大试点范围。
对保留原有的和规划设计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生态用地,允许只办理农用地征收,不办理农用地转用。
允许造福工程、地质灾害威胁搬迁等符合“一户一宅”用地条件的农民,跨村、跨乡镇到规划中心村、中心城镇建房。
在符合规划前提下,公共租赁住房、拆迁安置回迁房项目允许按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10-15%)配建商业服务设施,并以划拨方式办理供地手续。
全面落实和谐征迁工作法,探索留地(物业)安置、入股安置、住房安置等多种安置模式,提高被征地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2. 探索城乡土地利用新模式按照占一补一的原则,超过上级下达补充耕地任务的耕地数,允许在全省范围内进行指标交易。
鼓励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允许将群众自愿前提下实施的旧村复垦项目和建制镇用地纳入增减挂钩指标体系,并以实际新增耕地数核定交易指标,提高先行交易指标比例。
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建新项目可组成项目区整体审批,建新地块不再办理农用地转用。
探索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出台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办法或意见。
允许— 6 —以自然村(组)为单位,以农户自愿为前提,开展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工作,在城镇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新建房屋置换其原有农村住房,置换的城镇住房参照拆迁安置户的规定办理产权证。
允许除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农民房屋进行登记、评估、以抵押方式进入国有融资平台或在本市范围内的农业人口之间流转。
探索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农民工宿舍。
城区低效工业用地在原土地使用者自愿申请的前提下,由政府收储并公开出让,土地出让收益按一定比例返还给原土地使用者。
支持申报列为国土部开展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
支持旅游产业发展,四星级及以上旅游酒店、4A级及以上景区的旅游项目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不实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可按现行规定的最低价起始招拍挂出让土地。
探索城市生态用地差异化管理模式,将城市绿地划入非建设用地进行管理。
3. 拓展土地规划统筹空间加强规划调控,探索差别化规划管理。
对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给予倾斜,在年度指标不足时允许申请追加,保障产城融合发展项目用地需求。
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两年评估调整,五年滚动修编的动态管理机制。
在本市建设用地指标内适当调整建设用地布局,对未列入规划的产城融合建设项目用地,适时修改规划并及时审批。
对项目建设给予林地指标倾斜,对低丘缓坡地开发利用试点范围之内涉及的林地给予指标上支持。
在全市城乡建— 7 —设用地指标内,使用乡镇规划确定的有条件建设区,由设区市国土部门审批。
(三)着力绿色发展,持续推进生态市建设按照绿色、低碳的发展要求,争创国家级园林城市、新能源示范城市,打造绿色生态林业示范点,将邵武市列为省级碳汇造林试点县、现代农业(竹业)发展示范县。
加强生态功能区划管理,将邵武市列入全省生态公益林布局优化调整试点,加大生态保护财政转移支付支持,提高植被恢复费及森林资源补偿费返还额度。
积极争取《全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项目资金,重点支持邵武市实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项目。
严格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加大减排工程建设,突出重点指标削减,以点带面,有效控制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
大力扶持发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等循环经济项目,推广生态型种养模式,鼓励企业探索建立循环经济生产模式。
(四)完善公共服务,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1. 全面放宽落户条件实行无门槛的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户籍与居住证相互补充、有效衔接的人口管理制度,推动居住证持有人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公共服务。
异地务工人员在邵武市区居住,有合法稳定住所,与居住地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聘用)合同或者依法持有工商营业执照或者灵活就业人员及其父母、配偶、未婚子— 8 —女,均可将户口迁入居住地。
省内农业转移人员从农村落户邵武城镇后,允许在一定时期内仍按农村户口享受计划生育政策,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自主选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