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节 儿童观

第一节 儿童观


分析下列儿童观
– – – – – – – 儿童是“小大人” 儿童是“有罪的” 儿童是“白板” 儿童是“花草树木” 儿童是“私有财产” 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 先解释这一儿童观的来源、基本内涵 • 再从儿童期、地位观、能力观、作用观角度分析
纵观儿童观演变的启示
• 站在儿童立场上认识儿童发展 • 合理开发儿童潜能 • 发展的眼光去认识儿童发展 • 不能忽视社会发展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儿童观的结构2—儿童地位观
• 国、家本位的儿童地位观 – “慈幼”:关心和爱护孩子 – 孔子、战国考察政绩的标准之一、制定相关礼仪 – 其基点非维护儿童权益,而在于国与家的政治利 益 • 人本位的儿童地位观 – 文艺复兴运动 – 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和 成人一样应得到人的尊严和尊重,享有生存、生 活和学习权利 –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 保护儿童,提供各种条件和教育机会,儿童是学 习主体……
教师的评语之二
• 佳成: 看得出,你有独特的想象力,几个积木到你手里,三下五下 就变成了“激光导弹、发射台”,你也很热衷于玩这种“打 坏人”的游戏。可有时,在学本领的时候,你还在角落里和 “对手”尽情地“交锋”,这样可学不到真本领呀!这学期 你能认真完成操作,数学本上的数字也大方清楚。学本领时 也能发表看法了。快升小学了,在学习主动性上还要加把劲, 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争取把你内在的潜力发挥出来。
暴力训儿状况严重 八成家长老师竟认同“打”
• 在广东,约54.3%的孩子报告曾被徒手、棍棒、皮带 打过,44.4%的孩子报告曾被羞辱;80%的父母和老 师赞同“打你是为你好”。 • 据《羊城晚报》报道,本月10日,由广东省妇联牵头 完成的“反对对儿童的暴力”专题调研正式向社会公 布。 • 调研显示,广东暴力侵害儿童状况严重,家庭和学校 体罚儿童现象普遍存在。儿童的躯体暴力主要来自父 母,精神暴力主要来自学校。而过半施暴者有“打你 是为你好”的暴力认同。
内容框架
• 儿童观 – 内涵 – 结构 – 形态 – 科学的儿童观 • 教育观 • 教师观
儿童观的形态
• 从观念所持主体的角度区分为:
–社会主导形态 –学术理论形态 –大众意识形态
儿童观1—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
• 内涵: –一定社会中的政府机构、法律机构及其他居支配地位 的人们所持的对儿童的看法、态度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内容
• 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指导精神,是许多年来各种 条约和宣言所述儿童权利的最集中和最新的表述。 • 1.确立儿童的基本权利,即生存的权利、发展的 权利、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 • 2.确立“儿童至上”的原则。 • 3.确立“一切为了儿童”的新道德观。 • 4.重申儿童是天真、脆弱和需要依靠的。
儿童观2—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 定义: –哲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学、人类学等 学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在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所持 的儿童观。 • 特点: –多元性; –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或背景; –阐述系统、全面。 • 影响因素: –研究视点;与儿童观有关的思想、理论背景;与儿童 实际接触交往;个人生活经验、家庭背景;对于现实 社会认知的差异。
第一节 儿童观
内容框架 • 儿童观 – 内涵 – 结构 – 形态 – 科学的儿童观
各种儿童观
– 儿童是“小大人” – 儿童是“有罪的” – 儿童是“白板” – 儿童是“花草树木” – 儿童是“私有财产” – 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 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儿童观的内涵
• 人们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陶行知
• 你这糊涂的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 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 们赶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 才认得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儿童观3—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 内涵:
–广大国民对于儿童的根本认识和态度
• 特点:
–差异性 –不系统性
• 特点: –一元性 –法律性 –简约性
儿童观1—社会主导形态的儿童观
• 1924年,国际联盟通过了《日内瓦儿童权利宣 言》,这是儿童权利国际化的开始。 • 195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宣言》, 儿童和成人一样应得到人的尊严和尊重,享有 生存、生活和学习权利。 •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 公约》,标志着国际社会保障人权的范围扩及 到了社会最脆弱的群体——儿童。 • 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 成年人保护法》。
儿童观的结构3—儿童能力观
• 无知无能的儿童观
– 18世纪前,无知,但具有可塑性 – 什么是儿童?无知;什么是儿童?需要教训。——希腊哲学 家Epictetus – 凡事之开始,为重要之点。而于教育柔嫩之儿童,则更宜注 意。盖其将来人格之如何,全在此时也。——Plato
• 富有学习潜力的儿童观
– 20世纪下半叶,新生儿的世界并非“一片混沌” – 胎儿时,听觉、触觉、记忆力和情感有反应 – 生后几小时具有视觉偏爱(看人脸、随灯光转移视线,辨别 声音差别和气味) – 意义:为学前教育提供依据,促进世界各地重视和发展学前 教育
4.儿童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除了有充分 的发展潜能,还存在发展的个体差异,应 该循其身心发展规律,承认个体差异,充 分发掘其潜能 5.儿童是天生具有性别属性的个体,应杜 绝性别歧视 6.儿童是成长在一定的自然、社会、文化 环境中的个体,应注重给他们提供指向环 境的体验、交往、操作、思考的机会
书面作业:我的儿童观
《儿童权利公约》的基本内容
• 5.儿童有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等。 • 6.强调每一个儿童平等的保护权利。 • 7.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最充分地发展儿童的个性、 才智和身心能力”,培养儿童对人权和基本自由 的尊重。 • 8.主张“培养对儿童的父母,儿童自身的文化认 同”,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尊重精神和态度。 • 9.国家是儿童权利的最高监护人。
一个7岁男孩这样画“我心目中的父母”
“你得听我的话, 不然我就打死 你!”
洛阳幼儿园老师用绳拴孩子逛公园惹争议(图)
•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是大众意识形态儿童观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幼儿教师的儿童观对实际的教育过程和结 果至关重要
内容框架
• 儿童观 – 内涵 – 结构 – 形态 – 科学的儿童观 • 教育观 • 教师观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the Child
• 《儿童权利公约》,1989年11月20日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 过 • 共54项条款,在1990年1月26日开放签约的第一天,就有 61个国家签字,在国际公约领域是空前的。 • 已有193个国家批准了《公约》,这是有史以来得到最广 泛接受的国际人权条约。 • 索马里和美国是世界上仅有的两个至今未批准加入《儿童 权利公约》的国家。 • 《儿童权利公约》是儿童的权利法案,它所规定的儿童, 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科学的儿童观1
1.儿童是稚嫩的个体,身心各方面尚不完 善,需要科学地、合理地照顾和保护 2.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应有主动活动、自 由活动和充分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3.儿童是完整的个体,除了健全的身体外, 还有丰富的精神世界,必须高度重视其 在身体、认知、品德、情感、个性等方 面的全面发展
科学的儿童观2
儿童观2—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 蒙台梭利的儿童观 –儿童发展具有“胚胎期” –儿童发展具有敏感期 –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儿童发展是在工作中实现的,提供 “有准备的环境”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陶行知
• 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 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 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 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他没有打着他所 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 的呕气。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 国革命模样的恐怖。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 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 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 思考:enjus、J.Lock、J.J.Rousseau的儿童观 是哪种能力观?
儿童观的结构4—儿童作用观
• 消极被动观 – 环境决定论 – 遗传决定论
• 积极主动观 – 20世纪50年代 – 发挥主动性,鼓励在活动中学习。 – 活动是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
• 1.写出你理想中最喜欢的儿童和最不喜欢 的儿童的特征 • 2.反思自己的儿童观 • 3.指出自己儿童观的问题所在
分析:
以下两则评语反映了教师怎样的儿童观和教育 观?
教师的评语之一
• 其其: 你这样一个“小家伙”却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喜欢你用力 认真表演韵律操,喜欢你投入专著地参加“东方之星”的 操作,更喜欢你回答问题时的一鸣惊人,解决问题时的智 慧与机敏;可是你固执急噪的脾气让老师摇头,“退一步 海阔天空”,男子汉要有大度量和洒脱的风范,老师还担 心你有时因贪玩做小动作,会把你的聪明埋没掉,其实你 若能改掉不足,你将会更天真可爱,更受欢迎。期待着你 的改变,让自己更优秀和阳光,好吗?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从厕所看
• 美国商场或游乐场所大多数的厕所为带孩子的妈妈、 爸爸(据说有的男厕所也有)装上一张可以为婴儿换 尿布的折叠台子。
• 日本公厕的设计者似乎更能体会到母亲如厕时的困惑, 他们为了防止孩子在妈妈方便时到处乱跑、乱摸,别 出心裁地充分利用了厕所门边的墙角,在那儿特制了 一个孩子可以和妈妈面对面坐的小椅子。
• 涉及到儿童的 – 能力与特点 – 地位与权利 – 儿童期的意义 – 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 – 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 – • 地位观 • 能力观
• 作用观
儿童观的结构1—儿童期
• 定义:发展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 是客观存在,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 • 儿童期的发展意义: – 低级动物无幼年期;进化阶段越高,非成熟期 越长,需要后天学习的越多 – 儿童的柔弱无能是发展潜力和可塑性的表现 – 开始重视儿童期,开拓其重要性 – 儿童成为研究对象, – 儿童教育成为研究学科,将其建立在科学基础 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