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辐射及其危害完PPT课件
6.日本福岛核泄漏
2011年3月11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所在 建筑物爆炸后,日本政府13日承认,在大地震中受损 的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可能正在发生“事故”,2 号机组的高温核燃料正在发生“泄漏事故”。该核电 站的3号机组反应堆面临遭遇外部氢气爆炸风险。2011 年3月13日,共有21万人正紧急疏散到安全地带。
衣
在放射性尘土和水蒸气污染 期间,多穿衣服出门,戴口罩、 帽子、手套,尽量减少裸露身 体表面。尽量避免裸露的身体 表面直接接触放射性粉尘和水 蒸气,尤其是口腔。
若怀疑身体表面有放射性污 染,采用洗澡和更换衣服的方 法减少放射性污染。
食
食物与水,要确定无污染 才能饮食。
将食品放在密闭容器内 或冰箱里。事先没有封闭 的食物应当先清洗再放入 容器。不要饮用海水淡化 水
吸收剂量 拉德(rad) 戈[瑞](Gy)
1Gy=100 rad
剂量当量 雷姆(rem) 希[沃特](Sv) 1Sv=100 rem
现在核辐射应用最多的物理量是剂量当量,单位:希沃特(Sv) 为了比较不同类型辐射引起的有害效应,在辐射防护中引进了一些
系数,当吸收剂量乘上这些修正系数后,就可以用同一尺度来比较 不同类型辐射照射所造成的生物效应的严重程度或产生机率,这种 修正后的吸收剂量就称为剂量当量。剂量当量的SI单位是焦耳每千 克(J·kg-1),称为希沃特(Sievert),符号为Sv。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 谢!
1977年,捷克斯洛伐克(现在的斯洛伐克)Jaslovské Bohunice的Bohunice核电站发生事故。当时,核电站 最老的A1反应堆因温度过高导致事故发生,几乎酿成 一场大规模环境灾难。
目前,排除污染的工作 仍在继续,要到2033年 才能彻底结束。
4.美国三里岛核泄漏
1979年3月28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萨斯奎哈河三里岛 核反应堆因为机械故障和人为失误造成冷却水和放射 性颗粒外逸,至少15万居民被迫撤离,最终造成美国 最严重的一次核泄漏事故,但没有人员伤亡报告。
正常情况下,只要人体受 到的辐射量不超过一定的 标准,就可以认为是安全 的。
核辐射标志
(二)放射性元素
1.概念
由核电荷数相同的放射性同位素组成的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同一放射系的放射性同位素,在放射出射线时,原子核从不稳定 向稳定转化,这叫衰变。
自然界中有铀放射系、锕放射系和钍放射系三大天然放射性元素 系。
剂量在1-10Gy时,出现以造血系统损伤为主;
剂量在10-50Gy时,出现以消化道为主症状,若不经治疗,在两 周内100%死亡;
剂量在50Gy以上出现脑损伤为主症状,可在2天死亡。急性损伤 多见于核辐射事故。
2.慢性核辐射损伤
全身长期超剂量慢性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病。局部大剂量照 射,可产生局部慢性损伤,如慢性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内障 等。慢性损伤常见于核辐射工作的职业人群。
2.前苏联“K-19号”核潜艇漏气事故
1961年7月4日,苏联海军最富核威慑作用的“K-19 号”核潜艇在挪威沿岸北大西洋海域举行秘密军事演 习时艇身密封装置突然发生漏气现象,反应堆过热, 经过抢修,所幸未发生爆炸。
事后几天至数周内, 共有8名水兵牺牲, 还有14人回国不久 后死去。
3.捷克斯洛伐克Bohunice核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遍及前苏 联15万平方公里的地区,那里居住着694.5万人。
由于这次事故,核电站 周围30公里范围被划为 隔离区,附近的居民被 疏散,庄稼被全部掩埋, 周围7000米内的树木都 逐渐死亡。在日后长达 半个世纪的时间里,10 公里范围以内将不能耕 作、放牧;10年内100 公里范围内被禁止生产 牛奶。
服用碘片
在吸入放射性碘数小时前服 用碘片可起到100%保护作用, 在吸入的同时服用也基本可保 护,所以没必要提前服用。碘 片剂量(100毫克)远远超出碘的 每日限量(一天1.1毫克),没事 不要乱吃。 碘盐里所含的碘是极其微量的,大量食用碘盐不仅无法阻挡 辐射,甚至会引发更为严重的问题。
住
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 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 亡。
(四)常用辐射单位
物理量 老单位
新单位
换算关系
活度
居里(Ci) 贝克[勒尔](Bq) 1Ci=3.7× 1010 Bq
照射量 伦琴(R) 库仑/千克(C/kg) 1R=2.58×10-4 C/kg
短时大剂量辐射的医疗反应
(二)核辐射对人体的损伤
急性核辐射损伤
远期效应
慢性核辐射损伤
核辐射对人体的损伤
后遗症问题
胚胎与胎儿的损伤
遗传效应
1.急性核辐射性损伤
照射剂量超过1Gy(单位:戈)时可引起急性放射病或局部急性 损伤;
剂量低于1Gy时,少数人可出现头晕、乏力、食欲下降等轻微症 状;
如果无法迅速撤离,一定要 避免暴露在室外,进入室内, 地下室最好。紧闭门窗、通风 口、排气扇、空调等。
进入室内后可将外套外裤集 中放置,然后使用清洁水源冲 洗身体。冲洗法可去除核沾染 物,当然必须保证冲洗水源没 被污染。
行
三十六计走为上,如果有可 能应当尽快撤离辐射区域。
撤离过程中一定要做到服从 政府指挥,有序撤离,防止因 慌乱而出现交通拥堵,意外事 故等。同时尽可能缩短被照射 时间,注意屏蔽,利用铅板、 钢板等挡住或降低照射强度。
二.核辐射危害
(一)核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辐射危害: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 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 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 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 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 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 般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 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5.受核辐射污染后的后遗症问题
受辐射污染后6个月,会发生的机体变化,包括晶体浑浊、白内 障、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受影响导致永久不育、骨髓受损出现造 血功能障碍,以及出现各种癌症。
6.遗传效应
亦会有遗传效应,令生殖细胞基因或染色体发生变异,导致畸胎 等问题。
四.核辐射防护措施
个人核辐射防护:衣、食、住、行
核辐射及其危害完
目录
一、核辐射基本原理 二、核辐射的危害 三、核辐射防护措施 四、历史重大核泄漏事故
一.核辐射
(一)概念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 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
核辐射原理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 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 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其过程即放射性元素不断 地发生衰变反应,变成另外一种物质并放出辐射。
3.胚胎与胎儿的损伤
胚胎和胎儿对辐射比较敏感,在胚胎植入前接触辐射可使死胎率 升高;在器官形成期接触,可使胎儿畸形率升高,新生儿死亡率 也相应升高。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胎儿期受照射的儿童中,白血病和某些 癌症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为高。
4.远期效应
在中等或大剂量范围内,核辐射致癌已为动物实验和流行病学调 查所证实。在受到急慢性照射的人群中,白细胞严重下降,肺癌、 甲状腺癌、乳腺癌和骨癌等各种癌症的发生率随照射剂量增加而 增高。
5.图勒核事故
1968年1月21日。由于舱内起火,美 国一架B-52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被迫作 出弃机决定。轰炸机最后撞上格陵兰 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导致所携 带的核武器破裂,致使放射性污染物 大面积扩散
6. 英国温德斯格尔核事故
1957年10月10日,英国的原子弹燃料 基地温德斯格尔工厂由于反应堆心过 热,导致燃料起火。导致整个系统完 全失去了控制。幸运的是,反应堆没 有爆炸。受到的辐射都不怎么严重。
四.历史重大核泄漏事故
1.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
1986年4月26日凌晨1时23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反发 生爆炸。8吨多强辐射物质混合着炙热的石墨残片和核燃料碎片 喷涌而出。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 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事故发生20天后,核反应堆中 心的温度仍然高达摄氏270度。 事故造成致癌死亡人数10倍于 联合国作出的官方估计,全球 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 故影响,27万人因此患上癌症, 其中致死9.3万人。
分类: 放射性元素
天然放射性元素 人工放射性元素
(三)三种射线
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1.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
2.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 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3.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射 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