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孔子思想对人们的启发

孔子思想对人们的启发

通过对孔子思想的抽象继承,姚院长提炼出“孝悌友精神”,即各安其位,各自承担。

孝,就是要对尊长有恭敬心,是“属下之本”,在实际工作中即是对上级负责,要做到日常工作及时到位,上级有事见机补位,权利名誉从不越位,百忙之中绝不错位;用之放心,看之舒心,走后安心。

悌,就是对同事有助让心,是“同事之本”,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同事负责,要勤扫自家门前雪,关注同事瓦上霜;一家人事一家人干,同事有难我就上;从不添乱,总愿帮忙。

友,就是对下级后生有提携心,是“上司之本”,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对下级负责,要做到“作之君,堪当楷模榜样,作之亲,可谓父母兄长,作之师,能授一技之长”;欣赏部下优点,包容部下缺点,影响部下行为,帮助部下成长;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在成全部属的过程中成就自己。

孔子思想对生活的启发
读国学经典能使人增智,得道。

而读《论语》是读经典中的首选,因为“《论语》是昂贵的古董,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影响,越看越美。

从任何角度上看都觉得有新的发现。

”(南怀瑾)那么教师从教师的角度上读《论语》会有什么发现?
读《论语》,使我懂得爱人、诚信。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

仁者,爱人也,为人处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能以关爱他人的心态面对生活。

《论语》中记载: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是孔子在教导学生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平易近人,做事谨慎。

诚实守信,博爱众生,亲近仁者,这一切都做好了,还有余力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艺了。

爱人,首先要爱自己的亲人,表现为对父母的孝顺,对家庭中长者的尊重、手足的同情、晚辈的怜爱。

“百善孝为先”,这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除此之外还要能“泛爱众”。

孔子追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他曾提到人们应该要“人不独子其子,亲其亲,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说的就是人不仅要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他人。

应从我们为师者做起,我们做到了讲诚信,再教会学生从小就树立诚信意识,那么整个社会诚信气氛的形成才有了基础。

读《论语》,使我学会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活学活用、终生学习。

《论语·述而篇》中记载,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意思是说,“不到他用心思考弄明白而不得其义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口里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重复教他,让他自己去想。

”这段话说的就是孔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去教他的学生。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

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

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此两则前者由日常做人联想到《诗经》中的诗句,后者由《诗经》中的诗句
联想到礼乐上。

教师利用这种迁移的读法,《论语》就会读出另一片天地。

教之者不如好教者,好教者不如乐教者。

因为“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乐知者”,教师的追求难道不是成为一个“乐教者”吗?世上有什么比快乐还重要的!职业幸福感就在教学中产生。

学习不能做书呆子,既要会学又要会思考。

关于学与思,孔子又说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意思就是“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被迷惑,只是空想却不学习也很危险。

”这说明学习与思考应时刻紧密结合才能有效果,才能既学到知识,又可以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我们做教师的尤其要如此,不仅自己要做到学与思相结合,而且要教会学生们把学习和思考统一起来。

学一个知识点,不仅要明白“是什么”,还要明白“为什么”、“怎么办”,这样才能学懂、学通、学活。

孔子被后人称为“圣人”、“万世师表”,是因为他有其精辟的见解和独到的思想。

读《论语》,就是读教育学的经典,就是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虚心学习。

《论语》这本书把几千年前的不朽智慧传递给我们,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并把它发扬光大。

从《论语》中,可以看到太多这样为学,为人的道理。

而作为一名教师,学习《论语》,让头脑里装进中国伦理道德的精华和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立志”、“学习”、“修养”、“处事”等方面受到启发,得到教益,求真、崇善、爱美,做一个正直、谦逊、与人为善的人。

《论语》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品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