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01手动选题组卷副标题题号一总分得分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0分)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列小题。
1.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2.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 4至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 12至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 15至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 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答案】【小题1】C【小题2】C【解析】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图例可知,不同时期海岸的变化方向,海岸线向海洋推进,说明沉积作用为主;甲、乙、丁海岸线均后退,以侵蚀作用为主,丙向海岸推进为沉积作用,所以选C项。
【小题2】4-12世纪海岸线向海里延伸,说明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到现代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项。
考点:海岸线的进退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读某中纬度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下列各题。
3.图中靠近现代大河的地点最可能是A. 甲B. 乙C. 丙D. 丁4.图中A处的海岸线自15世纪至现代,几乎没有任何变化,最可能的原因是A. 修建有护海大堤B. 大河河口不断摆动C. 红树林保护了海岸D. 海平面不断下降【答案】【小题1】C【小题2】A【解析】【小题1】根据材料,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有大河注入,泥沙沉积多,岸线向海洋推进。
没有大河注入,海水侵蚀海岸,岸线向陆地收缩。
所以根据图中岸线的位置和弯曲状态,可以判断有大河注入的时代。
甲、乙都不是岸线凸向海洋最大的位置,A、B错。
丁位于内陆,没有岸线形态,D错。
丙处是现代岸线凸向海洋最多的部分,所以最可能靠近现代大河,C对。
【小题2】如果有大河河口存在,则A处的岸线因泥沙沉积会向海洋推进,B错。
红树林保护海岸不被侵蚀,但可能会导致海岸向海洋推进,C 错。
海平面下降,岸线向海洋延伸,D错。
只有修建护海大堤,只要大堤在,岸线不会发生变化,A对。
考点:影响海岸线变化的因素,外力作用的表现。
陆地与平均海平面的交线称为海岸线。
海岸带是海岸线向陆、海两侧扩展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如图示意2002~2012年间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据此完成10~11题。
5.2002~2012年间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利用A. 浅海水域和荒草地减少面积最小B. 一直以养殖场及盐田用地为主C. 受人类开发建设影响显著D. 变化速度总体上呈加快趋势6.2002~2012年间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是①上游河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②黄河人海口流路的不断变迁③冬季风趋于加强,夏季风暴潮增加④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①④【答案】【小题1】C【小题2】A【解析】本题考查土地利用,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难度适中。
图示显示的是土地利用变化幅度,不是绝对面积变化。
海岸带土地利用一般以滩涂湿地和浅海水域为主,故黄河三角洲海岸带浅海水域和荒草地减少幅度不大,但减少面积较大,故A错误;养殖场及盐田等用地变化幅度大,但利用面积并不是最多,故B错误;人类活动明显的养殖场及盐田的变化幅度最大,油田次之,人类难以改变的浅海水域的面积变化最小,这说明人类开发建设对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影响显著,故C正确;2005~2009时间段变化速度相对更快,即变化速度总体上呈先加快、后减慢的趋势,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难度适中。
读图可知,黄河三角洲海岸带土地利用总面积十年来整体是增加的,这主要由于上游河水带来的泥沙不断淤积形成,故①正确;黄河入海口流路变迁,使得河口区海岸带岸线的位置随之变动,土壤含水量、土壤湿度也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土地的利用类型,故②正确;冬季天气干冷,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雪,对河流补给影响较小,河流径流量小,河口泥沙沉积少,而冬季风推动波浪侵蚀海岸,使三角洲面积减小,故③错误;夏季风暴潮增加、地面沉降、海平面上升,都使三角洲面积减小,和三角洲发展趋势不符,故④错误。
故选A。
下图为全新世(开始于11.5万年前)以来我国局部沿海海岸线变迁状况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7.如果仅考虑气候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那么全新世以来气候冷暖变化特征是A. 逐步变暖B. 先冷后暖C. 逐步变冷D. 先暖后冷8.气候变化会对海岸线变迁产生影响的主要原因是A. 海水侵蚀能力的变化B. 极地冰川融冻速度的变化C. 河流泥沙沉积速度的变化D. 海岸地貌形态的变化【答案】【小题1】D【小题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气候变化对海岸变迁的影响。
全球变暖,则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陆地,海岸线向陆地推进;全球变冷,则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大,海岸线向海洋推进。
读图可知,海岸线自全新世以来先向陆地延伸,后向海洋延伸。
由此可看出气候变化是先变暖后变冷,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气候变化会对海岸线变迁产生影响的原因。
气候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海平面升高,海岸线向陆地延伸;反之,气候变冷,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海洋延伸,B正确;气候变化会影响海岸地貌形态、海水侵蚀能力、河流泥沙沉积速度,但这些因素的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影响程度较小,ACD错误。
故选B。
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地带,贝壳堤是由海洋里大量甲壳生物的遗骸,经过海潮和海浪长期冲刷及搬运,逐渐堆积而形成的,它是古海岸的遗迹。
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9.距今6000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及主要原因是A. 陆进海退河流泥沙沉积B. 陆进海退海潮、海浪沉积C. 陆退海进河流冲刷D. 陆退海进海潮、海浪冲刷10.距今2500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A. 贝壳堤必须与海岸线平行B. 南部海平面比北部海平面高C. 南部河流入海泥沙比北部少D. 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答案】【小题1】A【小题2】D【解析】本题考查读图信息获取能力。
由图示可知,距今6000年以来,渤海湾海岸线的变迁特点是陆进海退。
渤海湾地区华北平原地势低平,落差小,河流冲刷作用不大;其河流经过黄土高原地区,携带大量泥沙,而该地区地形平坦,泥沙易沉积。
A对,BCD 错。
故选A。
本题考查读图信息获取能力。
由图示可知,距今2500年以来形成的两条贝壳堤在图幅南部地区合二为一,是因为南部地壳下沉与外力堆积速度相当,D对。
其贝壳堤并不必与海岸线平行,南北部海平面是一样高的,贝壳堤的形成与海浪堆积有关,与河流入海泥沙关系不大,ABC错误。
综上,故选D。
古湖泊是历史上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亡的湖泊。
莱州湾南岸平原的古湖泊形成于距今6000年左右,最初是由处于滨海洼地内的古老河口海湾在河口三角洲和海岸沙堤不断发展扩大的条件下演变成湖泊,此后随着气候的变迁和海平面的变化,使得湖泊与海洋隔离,退居内陆,并经入注河流水体的不断淡化最终演变成淡水湖。
如图示意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的分布。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1.古湖泊形成过程中,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过程中A. 向北推进B. 向南推进C. 位置稳定D. 反复进退12.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过程中A. 古湖泊面积增大B. 古湖泊距海渐近C. 河流流程加长D. 河流流速减缓13.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是A. 人为垦殖B. 河流改道C. 泥沙淤积D. 气候变化【答案】【小题1】A【小题2】C【小题3】D【解析】本题考查莱州湾南部海岸线的变化。
由题中可知,湖泊在形成的过程中,出现由老河口的海湾和海岸沙堤演变成湖泊,后来湖泊与海洋隔开,退居内陆,反映了莱州湾海岸不断向北推进,湖泊距离海洋越来越远,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本题考查莱州湾南部海岸线变化过程中湖泊和河流的相关变化。
由上题分析可知,莱州湾海岸线不断向北推进,湖泊逐渐退居内陆,距海渐远,加上有河流流入,携带有泥沙不断淤积,湖泊面积不会增大,AB错误。
由于海岸不断向海洋一侧推进,该地区陆地面积扩大,河流流程加长,C正确。
图中没有信息能判断河流流速的变化,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导致莱州湾南岸平原古湖泊消失的根本原因。
由题中可知,该湖泊形成于6000年左右,后来消失,由于那时人口稀少,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湖泊的形成、发展、演化、消亡符合自然演变的规律。
其根本原因是气候变化,引起河流河道改变和河流泥沙淤积影响,所以ABC错误。
D正确。
故选D。
气候的冷暖变化可以影响海岸的变迁。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反之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
图为全新世以来福建省局部地区海岸线变迁示意图。
完成下题。
14.由图文信息可知,全新世以来该地气候冷暖变化的特征是A. 逐渐变暖B. 先变暖后变冷C. 逐渐变冷D. 先变冷后变暖15.图中四地中,在中全新世时期海拔最高的地点是A. 甲地B. 乙地C. 丙地D. 丁地【答案】【小题1】B【小题2】B【解析】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气候冷暖变化的特征。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将导致海岸线向陆地后退;反之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
根据海岸线图例,全新世以来该地海岸线先向陆地退缩,后向海洋推进,气候冷暖变化的特征是先变暖后变冷,B对、ACD 错。
故选B。
本题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和中全新世时期海拔最高的地点。
根据中全新世时期的海岸线分布,图中四地中,在中全新世时期仍未被海水淹没的地点是乙地,说明海拔最高的地点是乙地,B对;甲地、丙地、丁地被海水淹没,海拔较低,ACD错。
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