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湾西部贝壳堤与古海岸线问题王颖,1964,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贝壳堤:贝壳堤是由具壳物质所堆积成的沿岸沙堤(或称沿岸堤,滩脊等),是发育在海滩上与海岸线平行排列的自然陇岗,形成在开阔的海岸段落,是激浪活动的产物。
波浪在近岸浅水区破碎,形成激浪,激浪对海底具有强烈的冲刷扰动作用,因此往往掀起滩底泥沙,把它们向岸边搬运,堆积在高潮线附近。
这样长期地作用,岸边泥沙逐渐堆积加高而形成沿岸沙堤。
贝壳堤形成的基本原理:贝壳堤是形成在缺少混浊淡水汇入的、沿岸海底繁殖有大量具类的、以激浪作用为主的开阔的粗粉砂与细砂质海岸带。
广东全新世海岸线变迁李平日,方国样,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1本文讨论全新世海岸线变迁,主要根据下述证据:1、海滩岩海滩岩是公认的海岸沉积物,依据不同时代的海滩岩出露位置,可以复原当时的海岸线。
笔者在研究华南全新世海滩岩时,曾提出广东某些岸段的海岸线变迁问题〔1〕。
2、滨岸沙坝滨岸沙坝也是获得普遍承认的海岸变迁证据。
笔者曾将华南全新世沙坝划分为6个形成期,并认为存在从陆往海由老至新的序列〔2〕,可以反映海岸线的变迁。
3、贝壳堤贝壳堤是很好的海岸线变迁证据。
前人在渤海湾沿岸已作了大量工作〔3、4〕。
笔者在粤东曾依据贝壳堤的年代和位置,推断韩江三角洲的海岸线变迁〔5〕。
4、贝丘贝丘为人类堆积,多数含咸水或咸淡水种贝类的贝丘位于当时海岸附近,可推测岸线概位。
广东有数十座新石器中、晚期贝丘,可凭借它们推断海岸变迁〔6〕。
5、海陆交互相沉积物海陆交互相沉积物一般为潮间带或海岸、河口的堆积,虽不能指明海岸线的确切位置,但结合其它标志(例如微地貌、线状分布的典型堆积物等,常可判断或追索某时期海岸概位。
例如牡妨层常在海岸或河流入海口附近出现。
我们曾以之作为珠江三角洲海岸线变迁的一种证据〔7〕。
6、海蚀遗迹海蚀崖、海蚀洞、海蚀平台等皆为当年波浪侵蚀海岸的遗迹,可反映某一时期相对稳定的海岸位置。
例如广州七星岗海蚀遗迹,是中全新世海岸线的一段〔8〕。
7、历史记载中全新世晚期至晚全新世已有文字记载,尤其是在秦汉以后,历史记载渐趋完备。
海岸线变迁是环境变化的大事,史籍不乏记述。
例如广州“历来初地”为梁普通七年(公元526年)达摩禅师从西天竺凉海至此登陆建庵之地,可作为梁代珠江江岸位置的证据〔9〕。
各种证据相互印证、综合分析,常可获得比较符合实际的海岸线变迁认识。
三、海岸线变迁的内外动力条件分析1、构造升降对海岸线变迁的宏观制约作用总的来说,构造沉降区海岸线外伸速度快,序列较清楚,可以划分出多期岸线(例如韩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梅陇平原)。
隆起区(包括后期抬升区)则仅在局部小海湾有一列沙坝可作为岸线标志,外伸速度慢,甚至在晚全新世遭受侵蚀后退。
构造升降对海岸线变迁起着重要的宏观制约作用。
2、海平面变化对海岸线变迁的主导作用广东全新世海平面变化有三个阶段早全新世至中全新世早期前段(距今约12000-6000年)为迅速上升阶段;中全新世早期后段至中全新世晚期前段(距今约6000-4000年)为海进盛期阶段,上升缓慢,海平面有多次较明显波动;中全新世晚期后段至晚全新世为海平面基本稳定阶段,但仍有小波动〔19〕。
在海平面迅速上升阶段,无论构造隆起区或沉降区均堆积速度小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故都形成沉溺海岸,水深岸陡,这阶段的岸线只能在水下寻觅。
海进最盛期,海岸线往往远达湾顶,最为深入。
其后,由于堆积速度大于海平面升速度,岸线逐渐外移,但伸展速度尚较慢。
在海平面基本稳定阶段,堆积速度远远大于海平面上升速度,故海岸线外移较快。
3、海流、泥沙对海岸线变迁的重要影响4、台风暴潮对海岸线变迁的消极影响5、人类活动对海岸线变迁的作用不可忽视华南海岸带第四纪碳酸盐岩及其地质地理意义陈伟光,华南地震,1990海滩岩成岩于炎热气候下海水快速蒸发的环境并要求有丰富的砂源,风成岩的发育也要求相近的物源,故此砂质海滩是它们发育的良好场所,而泥质海滩不具备这些条件也就极少见其踪迹。
据笔者考察,在福建平潭岛,莆田-晋江岸段,漳浦-东山岸段,广东海山岛,饶平-汕头广澳岸段,海丰-惠东岸段,阳江-电白岸段,海南岛文昌东海岸等砂质海滩为主的海岸带,都有比较发育的海滩岩或风成岩,而以泥质海滩为主的珠江三角洲及广西防城、北海等海岸带内,尚难以发现它们。
华南沿海全新世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分类及其研究意义徐辉龙,孙金龙,李亚敏,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101、分类本文依据这些海岸带碳酸盐胶结岩的沉积环境、成岩环境和成岩机制方面的异同,将其划分为4种类型:海滩岩、砂丘岩、贝壳堤岩和硬壳灰岩。
在华南沿海的碳酸盐胶结岩中,以砂丘岩居多,海滩岩露头则主要分布于较低纬度地区的海南岛,以及深圳西冲和香港等地[17]。
贝壳堤岩则主要发育于韩江三角洲地区,除此之外,仅有台山海桥镇海湾有一露头[18]。
硬壳灰岩目前仅发现海山岛一例。
2、成岩特征在成岩环境方面,地表碳酸盐胶结岩的成岩环境分为4类[19]:海水潜流带、咸水-淡水混合带、淡水潜流带和渗流带。
不同的成岩环境中胶结物的形成方式不同,从而也决定了其成岩机制的不同。
如淡水或海水中发生的蒸发-碳酸钙过饱和沉淀胶结[20-22],海滩上发生的咸水-淡水混合带碳酸钙沉淀胶结[23-24],海水中发生的二氧化碳脱气作用胶结[25],以及生物作用胶结[26]。
中国贝壳堤发育及其对海岸线变迁的反映赵希涛,地理科学,1986贝壳堤的地貌与沉积特征1、几何形态在渤海西南岸、苏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南部和韩江三角洲,贝壳堤是典型而巨大的。
它们延伸几百米或几公里,断续延伸长达几十甚至近百公里,宽20-300米,一般50-60米,个别达500米或更多,厚0.5-5米,一般1-2米。
贝壳堤剖面一般呈透镜状,具有浅的底和突出的脊,叠覆在泥质或粉砂质的沼地上,高出周围平原0.5-4米。
这些贝壳堤和沼泽构成沼泽与脊带状相间的平原,宽达几十公里,也就是Price所称的chenier plain(2)。
2、物质成分中国贝壳堤的物质组成主要是贝壳和细砂,但在不同地区不同贝壳堤含量显著不同。
在渤海湾西岸、莱州湾西岸、黄河三角洲与韩江三角洲,贝壳堤几乎全部由贝壳物质组成。
而在苏北平原,贝壳堤基本上由细砂组成,贝壳含量一般不到15%。
在长江三角洲南部,贝壳的含量变化在贝壳堤的10-80%之间(23,39)。
3、生物组合4、粒度与矿物成分粒度都是落在海滩砂的范围内,而且往往能分为海滩砂所特有的较粗与较细的两部分(34,39)。
苏北平原与长江三角洲南部贝壳堤砂粒的矿物成分相似,其中以石英为主(>70%),还有长石、重矿物等。
重矿物约有20种,占砂粒总重量的5%以上(28,34)。
5、层理贝壳堤内部的沉积结构很简单,大多数为平行层理与低角度的交错层理,向海倾斜多为4-6°,向陆倾斜多为10°以上。
贝壳堤的形成环境根据作者对中国贝壳堤的调查研究,并参考上述观点,认为中国贝壳堤形成的主要条件是:1、海面的相对稳定从贝壳堤形成年龄判断,中国不同地区全新世贝壳堤基本上可以相互对比,而且世界贝壳堤总体上也大致可对比,尽管有小差异(9)。
由于中全新世以来海平面只有小的波动,尤其是有几段几百年至一千年的相对稳定阶段,故贝壳堤得到了很好的发育。
因此,海面的相对稳定性乃是贝壳堤发育的基本条件或前提之一。
2、河流输沙量的变化,特别是河口的频繁变化,和海岸水动力因素的消长关系3、一定的泥沙粒度和海滩坡度适于贝壳堤发育的泥沙是淤泥或粉砂,适合的海滩坡度为2-10%。
黄河三角洲东营港潮坪上的贝壳沉积*王冠民,董春梅,赵勇生,高玉飞,古地理学报,2006黄河三角洲东营港的泥质潮坪上发育大量的贝壳沉积。
图 2 东营港潮坪表面上的各种贝壳沉积形态1、堤坝状沉积侧缘的贝壳分选较差, 青蛤( Cyclina sinensis) 碎片与砂泥质混合沉积, 照片中贝壳的壳长在2~ 4 cm, 下同;2、在平坦的泥坪上, 涨潮流围绕贝壳侵蚀成众多小坑穴, 逐渐扩大的小坑穴又成为贝壳继续沉积的场所;3、密集窝状沉积的贝壳, 边界清楚, 壳顶向下, 竖直或倾斜排列, 贝壳凸面多迎向水流;4、席状沉积的贝壳迎向水流呈叠瓦状排列, 位于潮坪表面的高部位;5、沿侵蚀陡坎沉积的贝壳, 在陡坎向前凹进处贝壳密集, 向洼地方向减少;6、贝壳受波浪的簸选, 沿小潮高潮线以上形成带状分布的堤坝状贝壳沉积全新世浙江的海岸变迁与海面变化马怀珍,王宗涛,杭州大学学报,1986一、确定古岸线与海面位置的主要依据众所周知,海面既是侵蚀基准面,又是沉积基准面,同时还通过物理和化学条件控制着生物作用过程.因此,各种古滨岸地貌、沉积与生物等都可用作确定古海岸线与海平面位置的标志(1,2).浙江滨海地区主要有下列几种与海面有关的古海岸线遗迹:1.海相层由于全新世海侵,潮汐运动可以远远抵达溺谷或河口湾之内.海水的入侵给河口上部或海湾湾顶带来海水沉积物,从而形成呈楔状分布的、自陆向现代海岸增厚的海相地层或海陆过渡相地层.根据大量钻孔揭示,浙江全新世海相层的厚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正常情况下最大厚度在45米左右,局部冲刷—充填构造的全新世海相层厚度可超过50多米(3).海相沉积通常粒度较细,大都具纹层理或脉状层理构造,并含有棘皮动物遗骸、有孔虫、海生介形虫等,很容易与其他陆相地层相区别.2.出露的和埋藏的沿岸砂堤、贝壳堤(滩)沿岸堤和贝壳堤是滨海平原前展过程中岸线停顿或略有后退的产物,故它们既是古海面的指示物,也是古岸线的重要标志.浙江沿岸,在那些比较开敞而又具有一定的粗碎屑物质供应的地段,往往发育有规模不等的砾石堤、砂堤或贝壳堤,且堤的内侧常见泥炭堆积.其中尤以较大河流口门的南侧平原的沿岸堤发育最为典型,如椒江口南侧平原的海门砂堤,瓯江口南侧平原的寺前砂堤、宁村砂堤及五溪沙砂堤等.海门砂堤北起沙门,向南经赤山、沙王、洪家、羊屿、尖灭于横街,全长15.5公里,宽150-300米,据钻孔揭露,厚3.0-4.5米.砂堤中夹大量贝壳及贝壳碎片.宁村砂堤北起北新,向西南方向经沙村、下洋街、天河,一直延伸到司南,长11.5公里,系由棕黄色至灰色中细砂和贝壳砂组成,与下伏层的接触面内含较多的植物碎屑和海滩草.该砂堤高出平原2.5-0.5米.至于埋藏在地下的沿岸堤,则须借助于钻孔才得以发现,如分布在杭州湾两岸埋深达26-32米的贝壳砂堤,瑞安县长桥附近埋深约抢米的新月形海积湾顶砾石滩等.3.泥炭层在浙江的滨海平原中,于全新世海相层的顶面和底面,常常见有泥炭层的发育,有时还可见及泥炭层夹于上下海相层之中,如北仑港地区A8等一系列钻孔在深约45米处,贩海县平普2孔深45.27-47.04米处,都揭示了全新世海相层与下伏泥炭层直接接触.余姚横河埋深1米的泥炭层,其上下均为海相沉积(3).所有这些都为海陆演替和海面变化历史提供了证据.4.海生贝壳或牡蛎壳堆积在浙江沿岸地区,无论是地表以下数米的浅部,还是数十米的深部,均曾发现相当厚的海生贝壳层或牡蛎壳堆积.如奉化县前江井深19米处、绍兴ZK:孔深22米处、湖州青年公园深24米处、桐乡河山公社浅部泥炭层之上皆发现有牡蛎壳堆积,反映了河口滨海环境.贩海县长蛇山连岛砾石堤的两侧见有主要由牡砺壳组成的贝壳滩发育,其底面高程与平均高潮位相近.5.新石器时代遗址或文化层在杭州湾两岸的滨海平原中,迄今已发现了众多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家洪期(河姆渡文化与其同期)和良渚期文化的遗址或文化堆积层.其中有些遗址直接建于全新世海相或海陆过渡相地层之上,而且都包含有可供14C测年的丰富材料.如著名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其下伏层属河口一泻湖相沉积,自从发掘以来,在1979年前就已经对层位确定的16个样品作了14C测定,获得了可靠的数据(4).与此类似的还有杭嘉湖平原的钱山漾、良渚、罗家角遗址等(5).鉴于古人类的居住面在水平方向上和垂直方向上分别严格地受海陆分布和海面位置所控制,它应该不低于当地的大潮平均高潮位,这样,古遗址或文化层所处的平面位置和垂向标高就可以作为研究岸线迁移和海面变动的依据之一6.海塘或海堤浙江关于海塘或海堤的最早记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特别是宋以来的近1000年期间,沿海各地的史籍和方志中关于海塘及挡潮楔闸的记叙比以往更加常见和丰富,从而为研究岸线的变迁提供了佐证.当然,必须指出,人类修筑海塘和锲闸的技术和能力是受制于社会因素的,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条件下,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社会的需要程度也有所不同,故海塘修筑所反映的岸线变迁在不同时期可能存在一些差别,因此,必须作具体分析.海南岛沿岸全新世地层与海面变化的初步研究赵希涛,彭贵,张景文,地质科学,1979仅就海南岛沿海的现有资料,6000年来不仅有5200-4900年前的全新世高海面,而且还有4300、3800-3600、2100-1500年左右的三次高海面的可靠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