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 产生的新型的乐器中以筝、筑、笛为代 表
• 琴的发展 p31 • 琴曲:《高山》、《流水》
• 乐律——三分损益法、三分损益律 p37
•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众多学派中以儒 家学派和墨家学派为这一时期的显学, 他们的思想是对立的。
• 儒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1、孔子及其音乐思想 p39-“尽善尽美” 2、孟子-“与民同乐” 3、荀子-《乐论篇》 p41 4、真正代表儒家学派音乐美学思想的著作
3、构成乐曲的因素
4、转调
作业
• 课后习题 p43 1-3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770—前221)
概述
• 总的特点:雅乐退居到仪式乐的位置,俗乐逐 渐在人民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
• 雅乐(古乐):先前留下来,传下来的音乐。
• 俗乐(新乐):流行在上层社会中的新乐和民 间音乐
《诗经》
• 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 • 编辑时间约公元前六世纪左右 • 现存305篇 • 分类:“风”、“雅”、“颂” p24
2 授课内容有乐德、乐语和乐舞,即音乐的思想理 念、演唱和舞蹈三方面。
3 周王朝还对学习的时间和期限做了规定。 4 六艺
• 编制:大司乐、乐师、大师等乐官、乐工1463人。 • 大司乐——最高的乐官 p22
周代的乐舞和乐歌
• 周代乐舞 p23 大致分为五类 (一)六代乐舞 (二)小舞 (三)散乐、夷乐 (四)四夷之乐 (五)宗教性乐舞 • 采风制度 p23
音乐文化交流
周穆王公元前十世纪时的音乐文化 交流贡献。
乐器和古乐理、乐律
• 乐器分类法——八音 p30 • 乐器种类: p31 (1)击乐器——编钟、编磬 (2)吹乐器——埙、箫、笙 (3)弦乐器——琴、瑟 • 古乐理、乐律 p36 、37
1、三种音阶:一个五声调式音阶和两个七声调式音阶。
2、十二律:是中国古代对八度音程之内按照三分损益 法等生律原则在一个八度之内形成的十二个不同的音 高的称呼。
-《乐记》p40
• 墨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墨子及其音乐观 p41-“非乐”
• 道家学派的音乐美学思想 老子-“大音希声”
作业
• 课后习题Leabharlann p43 4——7题南方的民歌及屈原的创作
• 楚国地区的音乐——楚风 p27 • 屈原的创作 p27 • 作品集《楚辞》 1、一般指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依据楚国民
间歌调填词的诗作。 2、另有说法为汉朝刘向所编《楚辞》一书,其
包括屈原、宋玉及其模拟者的作品。 • 代表作品—《九歌》(11首歌曲) 1、“九歌”原是楚国的民间音乐中的祭祀乐歌,
是“巫”在祀神时所表演的歌舞曲。 2、是屈原根据祭祀乐歌加工改写。
• 3、 《九歌》虽然是被用来祭祀鬼神的 歌曲,经屈原二度创作却充满了浪漫主 义气息。
• 4、《九歌》诗句中提的民间乐器:
钟、鼓、琴、竽、篪等
• 说唱音乐的远祖——《成相篇》 p29
• 演唱方法及一些著名的歌手 p29
• 这时期的乐器以击乐器为主,击乐器中 的“编磬”和“编钟”占据重要地位。 P32
2 吸取了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西周的统 治者认为音乐的社会功能对维护奴隶社 会的统治秩序、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地位 起了极大的作用。
• 礼乐制的定义 p21
周朝音乐教育机构的规定
• 音乐机构—春官 p22
1 教育对象的规定是世子和国子,他们都是贵族子 弟,世子是王和诸侯的嫡子,国子是公卿大夫的 子弟。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11世纪—前221年)
西周时期的音乐 (公元前11世纪—前771年)
概况
社会制度上由奴隶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文 化上经历了以礼为中心的文化。
西周的礼乐制度和音乐教育
• 礼乐制度 • 音乐教育
• 礼乐制产生的历史根源:
1 表现在宗教方面是思想体系由对天神的 崇拜转为对天神的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