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版)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完整版)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

西周及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历代国君鲁国
吴国
越国
楚国
燕国
韩国
魏国
中山国
杞国
杞国是中国历史上自商代到战国初年的一个诸侯国,国祚延绵1000多年,国君为姒姓,禹的后裔。

杞国建国于商朝,其间时断时续,具体事迹已不可考。

周朝初年,杞国重新建国,自东楼公起,有史料可考的传了二十位国君。

直到公元前445年,杞国亡于楚国。

杞国是小国,史书罕有记载,《史记》虽有“陈杞世家”记载陈、杞两国的历史,但对杞国的描述只有二百七十多字,而且还特别说:“杞小微,其事不足称述。

”这样的小国,在周围强邻的压迫下,被迫屡有迁徙。

杞国最初大致在今河南省杞县一带,后来迁到今山东省新泰,后又迁至昌乐、再至安丘一带。

杞国虽小,但也有其重要意义,那就是杞国人乃是夏朝王室之后,存有夏礼,因此孔子曾为考察夏朝之礼而到访杞国。

只是由于杞国文献也多散失,因此孔子感慨道:“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论语·八佾》)。

杞国存在的考古证据不多。

共计有六块殷墟甲骨文提到了杞侯或杞地,可作为商代杞国存在的证据。

而在杞县尚未找到杞国遗存,县城中曾有后人建的东娄公庙,祭祀杞国开国君主东娄公(即东楼公),该建筑在1949年后也已被拆毁。

商朝时期,杞国就已存在。

据《大戴礼记·少间篇》记载,商汤击败夏桀灭亡夏朝之后,将夏王室姒姓的一些遗族迁到了杞(今河南杞县一带)。

但后来曾数次废掉杞国封号(《史记》:“杞在商时,或封或绝”)。

周武王灭商之后,寻找大禹的后裔,结果找到了东楼公,便封他到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

同时把舜的后人封到陈国,主管对舜的祭祀。

从东楼公到杞谋娶公,《史记》记载共传四世,其间年份不详,但谋娶公在位时期,正值周厉王当政,和周武王封东楼公差了200多年,共经历了十个周王,因此,有人推算,其间杞国的世系一定有所缺漏。

滕国
周公东征后封其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7公里有古滕城即其国都。

有认为滕始封可能在卫地,后改封山东。

春秋初期,滕、鲁关系密切。

《春秋》鲁隐公七年(前716年)已有记载。

前712年,滕侯、薛侯朝见鲁公,争行礼之先后位置,滕侯以姬姓得为先。

战国时,孟子曾到滕国拜见滕文公。

战国初期,滕国即被宋康王所灭。

滕错叔姬绣前1046年—?年
江国
据《世本》、《史记·秦本纪》等记述,江为嬴姓国。

传说帝颛顼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捡到一只燕子蛋,吃下去以后就怀孕了,生下儿子大业。

大业娶少典氏女子女华为妻,生下子伯益。

据《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等所载,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帝舜赐他嬴姓,这样伯益就成为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

江国始祖玄仲为伯益之子,其子启即位后封玄仲于江。

何光岳先生曰:江为"东夷族与夷的一支。

江,又作、鸿、邛、邛,音鸿。

卜辞有'鸿'的国名,系以鸿鸟为图腾,以后发展成为国号"。

周代江则位于今河南正阳县东南、淮水北岸。

这里发现有江国故城,平面长方形面积约17.5万平方米,时代为东周至汉代。

徐少华先生认为,江人周初以前应在东方,周公东征伐淮夷,践奄后才南迁。

周穆王时及其以后,溯淮河两岸西侵,渐入中土。

西周晚期,召公平淮夷,江、黄等嬴姓诸族归附于周,各自所居即成为周王室承认的封土。

江为小国,春秋早期先依附于楚,楚成王曾嫁妹(江芈)于江。

待齐国称霸时,江又改依于强齐。

《春秋》僖公二年(前658年),"齐侯、宋公、江人、黄人盟于贯"。

《左传》曰:"服江、黄也",杜预注:"江、黄,楚与国也,始来服齐,故为合诸侯"。

不久,江又参加了北方诸侯谋楚的阳谷和召陵之会。

和黄国一样,江国因惧楚,未敢贸然参与直接伐楚的行动。

即便如此,也已得罪了决意北上东进的楚国。

前624年秋,楚军围困江国,晋国派先仆讨伐楚国以救江国。

冬,阳处父与周天子的部队再次讨伐楚国,进攻楚国北大门方城,但在遇见楚军后回国,没有获得实际效果。

第二年(前623),秦国又进攻晋国,楚穆王便乘机灭了江国。

江国既是晋国的盟国,又是秦国的同姓国,江的亡国,大大刺痛了同姓秦国,秦穆公为之服哀。

江国建国初期,曾一度繁荣,国力强盛,政局稳定,人民渔、猎、耕、织,安居乐业。

后期东周式微,大国崛起,战事频仍,江国深受其害,加之淮水侵扰,春秋时介于楚、宋、齐大国势力之间,江国成为一个非常弱小的国家,只得依附大国,受其控制和操纵,一直再没能强盛起来。

春秋中期的35年间,江国采取或联姻、会盟的方式,先依附于楚国,以图复兴。

后又与齐、宋伐楚。

到鲁文公四年(公元前623年),楚国(楚穆王)一怒之下灭掉江国,江国子孙纷纷逃散,流落外地,以国为姓,始有江氏。

江国所属人口,史书中未见记载,根据其时代人口密度推断,其人口当在一万人左右。

1、玄仲
2、赢惠
3、赢芝
4、赢期
5、赢洪
6、赢寰
7、赢食
8、赢通
9、赢宝
10、赢威
11、赢燖
12、赢伯昌
13、赢保
16、赢惠成
17、赢顺
18、赢元
19、赢孝宗
20、赢景
21、赢袭
22、赢诏明
23、赢怀
24、赢文达
25、赢迪
26、赢田
27、赢哲
28、赢补
29、赢普
30、赢扬
31、赢济
……
47、赢贞(亡国)
鄫国
, 鄫国(缯国)为源自夏代少康次子曲烈(烈曲)的封国,因始封地名为“鄫”而得国名;历夏、商、周,存世时间约2000年,于鲁襄公6年(前567年)灭于莒。

鄫国从建至灭,曾多次迁国。

始封地名为今河南省方城县北,终地位于今山东省枣庄市(旧称峄县),故城遗址位于苍山县文峰山东部向城镇境内。

鄫国灭後,太子巫逃至鲁,其後代为纪念故国以国名“鄫”为姓氏,後去邑旁(“阝”)为“曾”,成为“曾氏”的姓氏起源。

从夏朝初年到春秋时期,夏少康之子典烈的后裔在鄫国总共传了五十三世,历时近两千余年。

一世典烈
二世炫忠
三世坤仁
四世禄
五世浩源
六世富方
七世焜
八世伯基(至此天下归汤)
九世锐
十世汪
十一世志梁
十二世煌
十三世相奎
十四世世鉴
十五世政治
十八世垠
十九世锦容
廿世洪
廿一世桂茂
廿二世昭
廿三世培元
廿四世硅
廿五世允漆
廿六世杞
廿七世燋熹
廿八世埙和
廿九世成锐
卅世一猜
卅一世椿
卅二世炯,
卅三世坦,
卅四世销
卅五世福波
卅六世时荣
卅七世炳
卅八世均柞
卅九世铃
四十世浤仁
四十一世一松
四十二世炲
四十三世墅
四十四世镇玉
四十五世沪
四十六世祥博
四十七世炻
四十八世台埕
四十九世字鉴
五十世沛
五十一世朴
五十二世世美
五十三世时泰(被莒国所灭) 陈国
卫国
蔡国
曹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