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古代改革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古代改革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古代改革专项训练题(含答案)一、材料解析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说:“梭伦揭开了一系列所谓政治革命”,为当时的旧体制注入了私有财产这一全新的因素。

由此,“国家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遭到了新的失败”。

材料二我瞩目凝视,而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竞至陷于绝境……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节制你们傲慢的心,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就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梭伦材料三所有债务一笔勾销。

这项决定被称为“解负令”;取消(六一制)土地上的标记,土地回归农民所有……然而,雅典亟需改革的这个事实显示出,拥有土地的贵族彻底掌控整个国家的命运,梭伦认为务须截断贵族世家对整个政府的控制。

——约翰·索利《雅典的民主》(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恩格斯所说的“政治革命”是什么。

恩格斯得出这一结论的论据是什么?(2)据材料二、三,概括梭伦在经济“节制”富人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梭伦在政治上“截断贵族世家对政府控制”的创新举措和主要目的。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请回答: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二说明,变法法令推行的原因是什么?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材料二、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各持什么态度?你如何评价材料二作者对商鞅变法的态度?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境内之民皆曰:‘农战可避而官爵可得也。

’是故豪杰皆可变(本)业,事商贾,为技艺,为避农战……民以此为教者,其国必削”。

“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为国者,边利尽归于兵,市利尽归于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摘编自《商君书》材料二“民不外务当敌斩首,内不急力田疾作,民皆欲行货财、事富贵……不亡何待?”“故明主之治国也,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使民贫,则民喜农而乐战……适其时事以致财物,论其税以均贫富……此帝王之政也”。

——摘编自《韩非子》材料三以商鞅、韩非为代表的法家人物,为维护秦国官僚政治体制及相应的军功爵制,极力主张国家对经济领域实行超经济干预政策,反对秦国民间工商业的发展,希望通过由国家全面控制、垄断经济资源的举措,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李禹阶《法家开启重本抑末先河》请回答:(1)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相同的经济思想。

(2)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其经济思想产生的原因。

(3)概括指出商鞅和韩非的经济思想在历史上的消极影响。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回答哀公问政:“故为政在人。

取人以身。

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中庸》治法明,则官无邪。

——《商君书·壹言第八》材料二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

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材料三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

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

第二,它对所有公职人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

……这样,即使公社没有另外给代表机构的代表签发限权委托书,也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

——恩格斯1891年《〈法兰西内战〉导言》请回答:⑴根据材料一,概括两位思想家关于约束权力的主张。

⑵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德斯鸠是如何防止滥用权力的。

其主张有何重大意义?⑶根据材料三,概括恩格斯约束权力的主张。

5.公元前7~前3世纪的古希腊和中国,都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涌现出梭伦和商鞅等大批的改革家,面对不同的社会危机,他们在政治、经济等领域里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对各自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恩格斯在评价梭伦改革时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贵族)制度遭到了失败。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尤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梭伦改革措施中的哪些内容体现了恩格斯的评价?材料二对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给予了充分肯定?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和梭伦改革对东西方文明的经济模式和政治体制的形成发展产生的不同影响。

6.首都:文明•创新•示范材料一:十五年,“经始明堂,改营太庙(改变了鲜卑族的祖先崇拜观念)”。

十六年,“告谥孔庙”。

十七年,“车驾发京师,南伐……仍定迁都之计”。

十九年,“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

二十年,“诏改姓为元氏”。

--摘自《魏书•高祖纪下》材料二:孝文帝在魏晋都城的旧址上,遵从《周礼》的规划格局营建洛阳城,改变了秦汉以前宫殿、苑囿的分散布局,将其集中建在中轴线上,此格局显示出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为唐、宋、元、明、清的都城规划所沿用,还首创了里坊制的布局形制。

--摘编自《华夏文明的核心--古代都城》材料三:北魏时期的壁画依据材料指出3项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概括北魏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材料四:“首都”与“资本”在英文里是同一个词。

1694年,世界上最早的股份制银行--英格兰银行在伦敦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第一版在伦敦发表。

1862年,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诗人普希金长期生活在俄国首都圣彼得堡,1833年他创作了《青铜骑士》,将首都作为民族精神和意志的代表。

亚历山大二世则在此颁布了《国民教育部女子学校章程》,第一次规定建立女子学校。

有学者提出,一个国家的首都往往是最富有活力的地方,人类历史上许多创新发生于此。

依据材料四,结合17-19世纪欧洲史,论证上述观点。

要求:选择一个..国家的首都,从多角度....进行论述,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材料五:如图为1929-1932年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示意图。

1931年11月至1934年10月,江西瑞金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关于土地斗争中一些问题的决定》《为粉碎五次“围剿”紧急动员令》等文件在此发布。

简述中国共产党在瑞金地区的革命探索实践。

材料六由于北京有800年建都史,依托东北地区的工业,背靠政权巩固的北方地区等诸多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它是建都的首选城市。

时间1949-1980年1980-20世纪末城市定位全国政治、文化、经济中心,强大的工业基地和科学技术中心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提出发展“首都经济”补充材料1957年北京市工业总产值达46亿元,实现了由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的转变。

北京市工业总产值1980年为1952年的44倍,北京成为北方最大的工业城市。

1980年煤炭消耗量为1952年的30倍,钢材为14倍,水泥为321倍。

1980年工业用水量和城市生活用水量分别为1952年的45倍和40倍。

《长江日报》社论:向北京看齐(1956年1月18日)北京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我们已经在学习北京的经验……首都经济的核心是以知识经济为方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并用高新技术优化和提升第二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整理自《北京由传统国都到中国式世界城市》《北京经济发展与地理环境的研究》等①概括20世纪后半期,北京城市定位的调整情况。

②围绕“北京城市定位”,结合国内外形势,在延续和变化两方面各选一项定位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准确,解释完整,逻辑清晰。

7.历史经验证明:改革往往因问题倒逼而产生,改革需及时。

阅读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贵族统治的改变是从梭伦之时开始的。

梭伦以整个城邦公社的利益为重,主张不偏不倚的立场。

他既痛恨贵族的顽劣,也不愿引发平民的暴动,主张以改革的方式解决平民备受压迫的各类问题。

--摘自斯皮瓦格尔《两方文明简史》据材料一指出梭伦改革的指导思想,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改革改变了雅典的贵族政治。

材料二自昔以,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或隐漏,废公罔私。

富强者兼并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摘自《魏书•食货志》据材料二指出北魏面临的社会问题。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策。

材料三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大事纪--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据表概括晚清变革的主要内容。

有学者指出20世纪初的晚清变革,清政府已失去了改革的最佳机遇,结合时代背景论证该观点。

8.材料一早在九百年前,王安石就已经懂得,可以用信贷的方式刺激经济成长,这种采用金融调控的方式管理国家的企图,其深度与广度都不曾在当今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过。

--李亚平《帝国政界往事•公元年大宋实录》材料二以今日眼光,王安石新法之失败不难了解。

新法之重点,无非加速金融经济,使财政商业化。

但是要这种政策通行,民间的金融商业组织也要成熟,私人财产权之不可侵犯,更要有法制的保障,这样才能重重相因……王安石新法用经济最前进的部门做财政的基础,技术上不能与大多数的小自耕农的低层机构融合,所以收效甚微。

--黄仁宇《放宽历史的视界》材料三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洪流中去探究。

--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材料一涉及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材料二中认为王安石变法失败是由于哪些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必须“深人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并综合上述材料判断改革成功的因素有哪些?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食贱则农贫,钱重则商富;末事不禁,则技巧之人利,而游食者众之谓也。

故农之用力最苦而赢利少,不如商贾技巧之人……食贵则田者利,田者利则事者众;食贵籴(即买米)食不利,而又加重征,而民不得无(不)取其商贾技巧而事地利也。

--《商君书--外内》材料二熙宁四年(1071年),司农寺拟定的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

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