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的要点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的要点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村庄规划的要点近几年来,我国新农村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一些规划精品相继出现,成都市的“五朵金花”,XX市望城区的“光明蝶谷”等都是新农村建设的成功典范,细细分析就会发现高起点的规划设计和严格的规划管理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所在,本文以XX市望城区的“光明蝶谷”规划设计为例,对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的要点进行探讨和分析。

2004年以前,光明村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民收入单一,可谓“穷乡僻壤”,但发展的潜力十分突出。

就光明村的现状分析如下:现状条件分析:光明村位于XX市望城区白箬铺镇,面积只有9.4km2的村落跟XX市周边多数乡村一样,没有产业布局,没有龙头企业,村民以农耕和外出打工为主;农民观念滞后。

住宅分布零散,部分建筑质量隐患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有些地方简直就是“脏乱差”:土地集约性不强,浪费严重;光明村就是名副其实的“贫困村”。

政策导向研究: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了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金洲大道拉通后,光明村被XX市政府确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

区位优势明显:2008年被称为“XX大河西先导区第一路”的金洲大道全线通车,它连接了宁乡县、望城区以及XX高新区,其沿线辐射面积达200km2,是先导区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走廊的重要载体。

光明村位于湖南省XX市望城区白箬铺镇,属于XX大河西先导区,距XX市区仅20km,距望城区域区约10km,金洲大道的通车使过去交通闭塞的光明村一夜之间区位优势顿时凸显。

2.4 环境景观条件较好光明村村域内“山、水、田”特色分明,自然生态环境优美,保持了原生态的田园风貌,远处层峦叠嶂,白鹭翱翔,好一派江南风光,光明村景色旖旎,发展前景广阔。

3、规划设计的要点分析是新农村建设规划设计成功的关键所在优越的区位、交通优势,超好的自然景观环境及政府的强势推动,为光明村的规划建设提供了绝佳的外部环境。

光明村的建设规划是循规蹈矩,还是突破创新,何去何从,摆在了管理者和设计人员的面前,而此时,成都市的“五朵金花”已在新农村建设试验中取得成功。

具有很强的借鉴作用。

突破创新是光明村规划设计的主旋律已无可厚非,最终成都市规划设计院三所所长涂海峰的规划设计方案以“锦绣望城,光明蝶谷”的规划设计理念触动了所有评委,并获得一致好评。

该规划方案之所以胜出。

分析深层次原因,就是规划理念新颖,要点突出,操作性强。

现就该规划方案的要点一一列出:3.1 规划定位和理念的前瞻性凭借长株潭“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机遇,高起点、高标准地建设光明村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打造“具有湖湘特色、集休闲、度假、观光、经营于一体的湖南生态农庄第一品牌”。

规划理念包括两个方面:(1)以旅富民,农旅互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

构建城乡一体化。

规划光明村以旅游业为龙头,不断完善“公司+农户”的独特经营和赢利模式。

首先要营造环境,把基础设施建好和环境保护做完,利用区位、交通、环境景观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聚集人气,扩大影响。

大力招商引资,推进土地流转,聚集民间投资,增加财力投入等多渠道融资模式,鼓励土地连片开发,提倡产业规模化经营,拓展市场空间,解决农民单家独户闯市场的风险,走出一条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之路。

(2)创新务实,文化搭台,打造品牌。

规划注重环境的营造,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文品味,合理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和道路交通布局,着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把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光明村在旅游产业上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人文和自然风光优势,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的市场十分广阔。

规划着力挖掘望城地方特色、民族民俗文化特色,将文化品味融入光明村观光休闲农业中,增加其文化和人文价值。

规划设计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光明村狮子山生态农业旅游度假村、天露葡萄园等特色品牌。

3.2 功能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合理性随意布置几栋民房,加点绿化,改造一下道路,只能叫盖房子或者是改造村庄环境;若村庄有切实可行的规划,合理的功能布局、完善的配套设施,以及严格的规划建设管理规章制度,就是新农村建设:而望城县光明村以旅游带动农业,农业反哺旅游,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并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农民收入平台,造福于民,是特色的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组成上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居住功能,为村民提供休息和生活的场所:二是保障功能,与居住功能相配套的各种服务设施,如幼儿园、村民活动中心、商店、中小学等;三是产业发展和服务功能,在村庄建设地点的周边提供产业发展空间和为村庄产业提供服务的配套设施,如为生态休闲旅游和文化体育产业提供服务的娱乐设施等。

要打造特色新农村,就要有合理的功能结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率。

该规划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生态环境的保护、产业特点、市场需求和旅游线路的组织,再进行功能分区,光明村谷地规划为休闲养生区、塘边规划滨水生态休闲区,农田规划农业观光体验区,山地规划度假休闲区,各区却不雷同,但联系紧密,相互促进。

村民集聚地布局方式采用集中式,将与居住功能配套的各种服务设施布置在居住区中心。

考虑便利原则,把为村庄产业提供服务的配套设施布置在临近周边产业的地块上。

在“光明蝶谷”品牌下,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结合现状地形环境、农业产业布局和项目引进情况。

策划“五谷、八景”作为光明村乡村旅游的主要景区。

“五谷”包括梅花坪一梅花山寨,桃花谷―桃花故里,梨花谷―梨园春雪,葡萄湾一葡萄庄园,枇杷湾―金色果园。

“八景”包括荷塘古韵、湘酒佳味、八曲烟雨、田园牧歌、枫桥野渡、红枫岭、潇湘画苑、大塘梅湾。

3.3 建筑设计文化性南方村落由于受水网和气候影响,大多呈线性布置,光明村也是一样。

村民住宅并不集中,主要沿金州大道两侧布置。

光明村受湖湘文化影响较深,至今仍保持着自身所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色,包括当地传统的村落空间格局和建筑文化。

广大的湘中、湘南地区,明清两代的砖木结构府第式建筑,为湖湘建筑文化的代表。

湘中、湘南地区砖木结构的大宅院,以正屋为主体。

中轴对称,厢房、杂屋均衡展开,内部又有大大小小的小庭院。

共同组合成一个庞大的建筑院落。

中为尊。

东为贵,西次之,后为卑,形成规制森严的建筑格局。

湖湘建筑色彩,多为白墙黑瓦,湖湘建筑装饰,多采用华美的木雕、精致的石刻和富于文人气息的壁画和题壁书法,传达出湖湘古民居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和温馨浪漫的情怀。

光明村有些建筑至今还保留着湖湘建筑文化特色,在本次规划中,对光明村的住宅建筑文化必须重视,历史建筑应保存修复,新建筑要吸收传统建筑文化精髓,从平面布局、立面处理、建筑装饰、建筑色彩等多方面来继承和发扬传统的建筑文化。

规划新建民居要体现湖湘文化元素。

空间布局要统一和谐,建筑色彩以白墙黑瓦为主,窗户统一采用精致的木格子窗,房前屋后庭院水榭要错落有致。

3.4 交通系统组织高效性若要富,先修路,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光明村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要建成湖南省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没有良好的交通,也只能是雾里看花,痴人做梦。

在地图上,光明村与省会XX的直线距离很近,以前没有金洲大道和通村公路时,这里是一个交通闭塞的村庄,村民出去一趟十分不便。

而这一切都因交通而改变。

三年前村级的主干道全部用水泥路面修好,今年村组间也全面实现水泥路连接,2008年金洲大道全线贯通,这条快速通道正好从村边经过,这样村民出行得到彻底改变,十几分钟就可以进入XX城。

由于交通发达,来光明村观光旅游的人非常多,金洲大道路幅宽度60m,可以满足目前较高的交通量,而光明村内部的街道既是交通空间同时也是生活空间,必然会导致村中机动车交通和步行活动空间尖锐的矛盾。

为更好地组织村中的交通、满足村民生活需要,规划对步行和机动车交通流线进行有机组织,根据功能需要进行划分。

在村民主要活动范围、光明村的不同组团间、公共空间等部位设置步行路,建立步行系统,这样将机动车和人行交通从空间上分离,满足其各自不同的功能要求。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在住宅的前后分别用步行和机动车道路相连,使宅间步行路成为邻里交往的空间,完全避免机动车的干扰,在保证交通便利的情况下更大范围地实现人车分离,为村民提供更为舒适的活动空间。

规划村民住宅前的道路不得小于4m,道路的内转弯半径不得小于8m,近端式;消防回车场不小于15m×15m,满足消防、救护等需求。

光明村车辆种类较多,主要为农用车辆、运营车辆和小汽车,车辆停放要分类设置。

农用车辆和运营车辆主要用于生产经营宜单独设置,靠近产业经营区,尽可能接近居民生活区,中间用绿化适当隔离。

小汽车的停放,对于多层集合式住宅,可在适当位置结合路边集中设置停车场;对于独立式、联排式等有独立院落的住宅可建设车库或利用底层院落作为停车场地。

光明村的水泥(沥青)路、停车场修建,除了改善光明村农民的出行条件,还打破了农民群众外出务工、经商的传统思路,加速了光明村城乡一体化进程,更为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返乡农民工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3.5 园林绿化突出性绿化环境对村民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对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和村庄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在光明村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运用古典园林中看山理水,师法自然的手法,结合现代景观设计方式,将光明村绿化与村庄周边自然环境绿化相结合,将公共绿地与道路绿地、宅间绿地和庭院绿地相结合,构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体系。

规划把光明村出入口、金洲大道两旁、八曲河两岸、水塘边及不适宜建设地段作为绿化的重点。

绿化应以乔木为主,灌木为辅,必要时以草点缀,植物宜选用具有地方特色、多样性、经济性、易生长、抗病害及生态效益好的品种。

村庄入口以广场为依托,结合艺术铺装,跌水和和识别性较强的入口标识,形成既能反映“湖湘水文化”,又能体现生机盎然的特色景观入口。

金洲大道作为光明村的交通要道,承担着较大的交通压力,各种类型的车辆都在上面行使,分车带绿化通过园林绿化规则式设计手法,绿化配置错落有致,有效地分隔了机动车和非机动车混行的局面。

同时,金洲大道作为光明村的迎宾大道,时时刻刻体现着光明村的形象,沿路边每侧规划设计20m宽的绿化带,绿化带的绿化配置与沿线自然景观结合起来,断续安排高大乔木,分段使用不同树种,有针对性地透出沿线的山水景观和田园景观,以变化沿线景观画面,改善驾乘人员的枯燥感和提高驾驶远的兴奋度,避免了“一条路,两排树”的呆板形式。

八曲河两岸滨水带设计应考虑景观的美感和生态的平衡。

河道要推行生态绿化,充分运用合理的植物群落结构,运用空间手法形成富有个性的绿化景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