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对转基因产品安全性的认识
盛玉钰
摘要:基因工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只有短短几十年,大量被用于商业化生产各种产品,早已为广大消费者接受,但其安全性却让人堪忧,为阐明基因工程产品的安全性,分别对其优势和弊端进行举例及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每个新发明都需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关键字:转基因生物;安全性;品种选育;抗药性;基因漂流
引言:
基因工程是一门新兴的高新技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通过基因重组,可将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基因相互转移,从而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打破了传统育种物种之间的界限。
[1]可用于选育优良品种、防治疾病、提高产量和质量,但是基因工程导致的一系列对人体和生态环境的危害也不可忽视,也不能因为存在风险而全面否定基因产品,我们要应持谨慎态度,正切面对基因工程师代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正文:
一、转基因产品的优势
1.选育优良品种
转基因技术不但可以把不同植物的基因进行组合,而且还可以把动物的基因,甚至人的基因组合到植物里去。
比如:科学家看中了一种北极熊的基因,认为它有抵抗冷冻的作用,于是将其分离取出,再植入番茄中,培育出耐寒番茄。
2.防治疾病
利用转基因技术生产有利于健康和抗疾病的食品。
欧洲科学家新培育出了米粒中富含维生素A 和铁的转基因稻,这一成果有可能帮助降低全球范围内、特别是以稻米为主食的发展中国家缺铁性贫血和维生素A 缺乏症的发病率。
3.提高产量与质量
转基因食品可以摆脱季节、气候的影响,英国的科学家将一种可以破坏叶绿素变异的基因移植到草中,可以使之四季常青,除了具有绿化功能之外,还使畜牧业受益,因青草的营养比干草高,而使肉的质量提高。
二、转基因产品的弊端
1、对人体的危害
1.1毒性问题
①提供基因的生物很可能是不能作为食物的有毒生物,其基因转入作为食品的生物后,产生有
毒物质;②新基因的转入,打破了原来生物基因的“管理体制”,使一些产生毒索的沉默基因开启,产生有毒物质。
当年在利用基因重组微生物技术产出的L一色氨酸大量投到美国市场后起37人死亡,1500人永久性的功能丧失。
后来证明产品使用后会产生含有L一色氨酸的毒性二聚体产物。
1.2食品过敏
食品过敏是人类食物史上一个由来已久的卫生问题。
1996年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将巴西坚果某基因转入大豆中,结果对巴西坚果过敏的人群也对该大豆过敏,该大豆种子最终没有被批准商业化生产。
从现有知识来看有如下可能: (1)所有转基因编码一直过敏的蛋白; (2)基因源含过敏蛋白;
(3)转入蛋白与已知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在免疫学上有明显的同源性,并且有8个连续氨基酸相同; (4)转入的蛋白质家族中有些成员是过敏蛋白。
1.3产生抗药性
将一个外来基因转入植物或动物中,该基因将会与其他基因连接在一起。
人们在食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2002年英国进行了转基因食品DNA的人体残留试验,7名做过切除大肠组织手术的志愿者,食用过用转基因大豆做成的汉堡包之后,在其小肠肠道的细菌中检测到了转基因DNA的残留物。
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严重影响,可能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能逐渐表现和检测出来。
[2]
2、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2.1破坏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群
很多转基因生物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或抗逆性,这样的生物一旦进入环境中,就会间接伤害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
如植入抗虫基因的农作物会比一般农作物更能抵抗病虫的袭击。
长此下去,转基因作物将会取代原来的作物,造成物种灭绝,但这种问题在转基因生物发展的初始阶段很难发现,可能要经过许多年后才能显现出来,但等问题出现的时候,为时已晚。
2.2转基因生物对非目标生物的影响
释放到环境中的抗虫和抗病类转基因植物,除对害虫和病菌致毒外,对环境中的许多有益生物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甚至导致一些有益生物死亡。
美国科学家关于Bt玉米造成蝴蝶大量死亡的研究结果,导致欧盟禁止进口美国Bt玉米。
专家警告,如果这种具有转基因抗性的害虫变成具有抵抗性的超级害虫,就需要喷洒更多的农药,将会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更大危害。
2.3破坏生物多样性
转基因作物具有自然生物不具备的优势,很多人选择种植转基因作物,可造成原有生物多样性的变异,改变物种间的竞争关系,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危害农业生态,可能出现恶性生态循环。
2.4导致基因污染
基因作为生物遗传信息的载体本身就是漂移和流动的,它可以通过一定的传播途径而引起杂交
进入另一种群,并使后者基因库的组成发生变化。
转基因生物同样可能因基因漂流而影响生物物种变化,将其抗性基因杂交传递给其野生亲缘种,从而使本是杂草的野生亲缘种变为无敌杂草。
[3] 三、我们该如何面对
转基因生物一旦释放到环境中,就会在自然界中继续繁衍,人类将无法控制,因此应慎重对待转基因问题。
通过分析转基因产品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已产生的或潜在的危害,提醒大家应持谨慎态度,对基因产品的危害性不能视而不见,但也不能因为存在风险而全面否定转基因产品,应建立科学的开发体系,做好安全性评价和风险性评估.
参考文献:
[1]周雪平.破译生命密码—基因工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159
[2]李顺.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探讨.魅力中国.2013.6.34-35
[3]赵小平.浅析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问题.科学咨询.2013.27.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