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亲近自然”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亲近自然”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

“亲近自然”理念下的幼儿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张思婷人文教育0801班摘要: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幼儿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然而我国幼儿教育成年化、小学化、应试化倾向严重,幼儿教育的质量令人担忧,本文以“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入手,主张把自然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引入幼儿的生活,试图阐明“亲近自然”教育不仅可以塑造幼儿认知能力和感知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而且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失为一条出路。

关键词:幼儿教育亲近自然教育理念现状探索与实践"Nature" concept of education thought children under theresearch and practiceAbstract:educ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a country, children education is the basic fundamental, however in early education, primary school, the adult of test serious tendency, children education quality worrying, based on the "naturalistic" education idea of the natural claim into classroom, introducing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e introduction of children's life, tried to explain "nature" education not only can shape children's cognitive ability and perception, improve overall quality, and to the people and the natural harmonious coexistence of can yet be regarded as a way out.Keywords: children's education Closer to the nature Education idea The present situation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教育乃国之根本,幼儿教育对整个教育而言更是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和向导性作用。

然而,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却存在着许多偏差与不足之处,在重功利思想的诱导下,幼儿教育也不再顺应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逐渐趋向于成年化、小学化。

一、我国幼儿教育中的“反自然”现象及其影响(一)我国幼儿教育中“反自然”现象“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树人之计,则重在幼儿时期。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他们肩负着建设国家的重大历史使命,幼儿时期更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阶段,人整个未来的生活方式、性格特征以及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人在这一年龄阶段的生活方式、情感体验和思维方式,并且它还奠定了人的整体性格、气质的基本特征。

“儿童学者告诉我们,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在6岁前培养成功。

换句话说,6岁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

”[2]因而作为最初始、最基本的幼儿教育,更“要谨慎、正确、理性的对待。

”[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科技水平的提高,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大量的问题,其中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年化、应试化现象日趋严重。

虽然《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幼儿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生活环境,发展认识能力,并要求教育者引导幼儿接触自然,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与奥妙,结合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幼儿认知自然环境,在这个教育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鼓励孩子运用感官、亲自动手、开动脑筋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可幼儿教育小学化、成年化、应试化现象却已成为全国幼儿教育的普遍现象。

绝大部分幼儿园或学前班已经将小学低年级所学习的算术、拼音以及识字内容纳入幼儿园教学课程,甚至有部分幼儿园已经开始了进行初级英语的教学,更有甚者还教授连幼教老师自己都未必完全理解的高中成语、古诗,而给幼儿园的小朋友布置家庭作业也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有些幼儿园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教授内容不断增难变偏,有的甚至超过了小学课程的难度,且教学过程缺乏趣味性与技巧。

在某些幼儿园教学计划中甚至出现了“升”、“存”、“甩”、“歹”等小学二三年级都没学过的生字,以及“hungry”、“soup”、“chicken”、“queen”、“tomorrow”等五六年级才会学习到的英语单词。

现阶段我国幼儿园俨然演变为了小学课堂,日常课程活动主要由三大教学活动组成,并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而适应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的生活化、游戏化和直接经验性的活动则变成了“课间休息”活动,无论在时间还是内容上都处于从属地位。

由江西省九江市某幼儿园小班2012年第三周课程安排表(附表)中可以明确看出,在除午睡、用餐外的近五个小时的幼儿在园时间里,就有两个多小时在教师里进行着有关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而早操活动、区域活动、体能训练等则一般是幼儿自由的在院内或教室走廊上跳绳、玩球、玩玩具等,很少会涉及观察植物,饲养小动物,玩泥巴、沙子等教材中提到过相关内容的亲近自然的活动。

(二)“反自然”教育现象出现的原因分析目前,我国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尤其幼儿教育时期“反自然”现象如此普遍,是由许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并不是突然出现的现象。

1.文化传统方面“应试”这一人才选拔机制在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从隋朝统一全国后,为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而开始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七年最后一次科考为止,用“考试”、“应试”来选拔管理者和“人才”的制度一共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考试”已经成为了整个中华民族骨子里认为的进入上层社会,取得名利的最有效、最普遍途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唯书论、唯分数论已经在中国人的心理根深蒂固。

直至现在仍然有无数的家长持着这种观念,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分数高,最后拿到一个好的文凭就万事大吉,即便对其他生活技能一无所知,据调查显示:为了能让孩子一心一意的读书,62.52%的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致使高达60%以上的孩子不会洗衣、做饭,甚至连整理自己房间这样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5],因而使得高分低能者层出不穷,使得中国教育走进了死记硬背、固守成规,缺乏创新精神的死胡同。

2.社会体制方面由于科举取士对中国人思想观念的深刻影响,“考试”便依然是整个社会选拔人才机制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放眼望去充斥眼球的都是考试:公务员考试、某某从业资格证考试、某某公司选拔考试、中考、高考……无论是国家机关选拔人才,还是企业单位录用员工,甚至是学校选择生源,考试成绩都是它们做出决定的最重要依据。

而学校择优录取的范围也由大学教育、高中教育扩展到了中小学基础教育与学前教育,使得中国全民性质的义务教育名存实亡,实际仍旧是需通过层层选拔与淘汰的英才教育体制。

现阶段,我国对文凭的追求已达到非常激烈的程度。

人们普遍认为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文凭必不可少,它不仅关系着目前的工资的高低,还关系到晋升、调资、提干、分房、就业、评职称等许多方面,甚至还有人认为,21世纪,大学本科生才是人生的起跑线。

3.思想观念方面既然文凭如此重要,且对一般的家庭而言无法凭借金钱、社会关系等轻易取得,只能选择从儿时起就严格要求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在社会用人机制、错误教育理念和大量商业炒作之下,不了解幼儿身心发展内在规律的家长们便也用唯分数论思维来对待幼儿教育,认为幼儿园就应该学习汉字、拼音、数学、英语等,好在进入正式的小学学习时能掌握主动权,并迫使孩子们参加这样那样的特长班,无情地剥夺了他们玩耍的时间。

而为了迎合市场,继续在行业里生存,为数不多的秉承“自然主义”教育理念,认为教育要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机构与教师也逐渐转变了观念,使得“小学化”幼儿园和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了,并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如此恶性循环,最终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初等教育、启蒙教育都走上了“反自然”的歧路。

(三)“反自然”幼儿教育的影响及危害幼儿园教育的脱离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而出现的小学化、反自然化问题,已普遍引起了社会、家长以及幼儿教育专家们的关注。

今年3月2日,中央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栏目就曾报道:幼儿被过早地强制灌输知识,过度用脑,会导致智力下降。

而早在1月15日由太原市教育局组织的社会界进行的第一次有关幼儿园小学教学衔接研讨会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幼儿园小学化”教育是一个急功近利、揠苗助长的行为,其结果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国家教育部更是正式出台了《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并指出:幼儿园(含学前班)要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制定保教工作计划,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一日生活。

要坚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灵活运用集体、小组和个别活动等多种形式,锻炼幼儿强健的体魄,激发探究欲望与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培养积极的交往与合作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严禁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教育内容。

幼儿园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特长班和实验班为名进行各种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不得给幼儿布置家庭作业。

可见“反自然”幼儿教育模式、幼儿教育小学化是违背教育发展规律的,对幼儿性格形成和身心发展产生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幼教专家就指出: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身体机能和神经系统都还没有完全发育好,都还很脆弱,长时间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会使他们大脑疲劳,极易对神经系统造成伤害。

长时间处于机械读、写、算的状态,会扼杀孩子想象力,妨碍其思维发散,影响创造力的发挥。

此时幼儿心理发展也还不够完备,还不具备系统学习的能力,过早地强制灌输知识,会使孩子产生厌学和恐惧的情绪。

要求身体机能还十分脆弱的幼儿长时间保持读写状态极易出现近视、驼背、消瘦、手指变形等不良症状。

这种在超前的教育模式下成长的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学习成绩可能比较突出,到三四年级学习新知识后表现就与其他孩子没什么区别了,甚至更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学等现象。

因此,被人们忽略和搁置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重新回归到人们的视野。

二、“亲近自然”幼儿教育理念的内涵(一)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所谓“幼儿教育(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泛指学龄前儿童各种教育的总称,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幼儿园、托儿所等教育机构的教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