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特征分析一、含义•语义特征是语言单位之间相互联系或相互区别的语义要素,它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单位相互组合的可能性以及组合的方式,反映了语言单位的组织形式跟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
•语义特征分析为进一步分化同形句式,为根据句法研究的需要对同一类实词划分小类,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句法、语义依据,因此语义特征分析无疑使语法研究朝着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方式迈出了更可喜的一步二、作用•语义特征分析能够促使语法研究的精密化,从而使语法研究更具解释力。
20世纪80年代以来,语义特征分析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除朱德熙以外,陆俭明、邢福义、马庆株、邵敬敏等都是积极实践者。
概括起来,语义特征分析在以下诸多方面有很强的解释力,具有广泛的实践价值。
•(一)语义特征分析能够较好的揭示一个句法组合能否成立的原因。
“香蕉、苹果、梨子、杨桃”因为共有[+水果]的范畴特征而被认为是有意义的组合,而“香蕉、石子、泉水、黄土”因为缺乏共同的范畴特征而不被理解。
“笔墨纸砚”、“桌椅板凳”、“锅碗瓢盆”、“油盐酱醋”都是这种类型的并列。
“吃馒头”可说而“喝馒头”不能被接受,同样“喝汤”可说而“吃汤”不能被接受。
“吃”和“喝”的这种对立可以用语义特征表示为:吃[+施事;+固体食物;+咀嚼;+吞咽],喝[+施事;-固体食物;-咀嚼;+吞咽]。
•(二)语义特征分析可以揭示某些词语的比较隐蔽的语义特征。
例如“写、搛、留、舀”等动词本身并不包含“给予”的意义。
但当说到“写信、搛菜、舀汤、留座位”的时候,就有可能取得“给予”的意义[6]。
这时,它们可以跟“卖、送、递、让”等本身包含“给予”意义的动词一样,可以出现在“V+NP(受)+给+NP(与)”或“V+给+NP(与)+NP(受)”格式中。
例如:•(2)写一封信给老王? 写给老王一封信•舀一瓢水给小张(喝)? 舀给小张一瓢水(喝)•留一个座位给老大爷? 留给老大爷一个座位•“写、搛、留、舀”等的这种特性使它们有别于其他行为动词,如“看、读、撞、拉”等。
•(三)语义特征分析可以揭示某些句式能否成立的语义依据。
例如,现代汉语里有一种由形容词加“(一)点儿”构成的祈使句:形容词+(一)点儿!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进入该句式[7]。
试比较:•(3)A. 虚心点儿!积极点儿!坚强点儿!•主动点儿!灵活点儿!大方点儿!•B. 粗一点儿!近一点儿!高一点儿!•浓一点儿!大一点儿!慢一点儿!•C. *骄傲点儿!*悲观点儿!*罗嗦点儿!•*胆小点儿!*嘈杂点儿!*蛮横点儿!•D. *可爱点儿!*健康点儿!*伟大点儿!•*优秀点儿!*美丽点儿!*高尚点儿!•(3)中四组格式中的形容词的语义特征可以用矩阵图区别如下:•(3')形A:[+褒义,-贬义,+可控]•形B:[-褒义,-贬义,+可控]•形C:[-褒义,+贬义,±可控]•形D:[+褒义,-贬义,-可控]•可见,只有同时具备[-贬义]和[+可控]两项语义特征的形容词才能够进入以上格式。
•(四)语义特征分析能够较好地解释某些看似狭义同构的句式的内部差异,同时为词类的进一步细分提供“最可靠的语法、语义依据”[4]。
例如:•(4)a. 兰兰在钢笔上刻记号•? 兰兰刻记号在钢笔上•b. 明明在帽檐上别校徽•? 明明别校徽在帽檐上•c. 兰兰在冰柜里取饮料•≠兰兰取饮料在冰柜里•d. 明明在碟子里抓花生米•≠明明抓花生米在碟子里•e. 兰兰在词典里查生词•* 兰兰查生词在词典里•f. 明明在兰兰头上数白发•* 明明数白发在兰兰头上•(4)中各例原式可以抽象为:•N1+在+NPL+V+N2•可以看出,(4)a和(4)b的V具有[+使附着]的语义特征,这使“在+NPL”移至补位后语义关系保持不变;(4)c和(4)d的V具有[+使去离]的语义特征,这使“在+NPL”移至补位后语义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4)e和(4)f的V既不具有[+使附着]特征,也不具有[+使去离]特征,这使“在+NPL”不能被移至补位。
•同时,通过语义特征分析,格式中的动词V被划分为三个小类:“附着”类、“去离”类和“非附着、非去离”类。
•(五)语义特征分析可以揭示同形格式中相关词语语义指向不同的原因。
例如:•(5)a. 我给了他一本自己的书。
•b. 我送了他一筐自己种的蔬菜。
•c. 我告诉他好几遍自己的通讯地址。
•d. 我要了他一本自己的书。
•e. 我买了他一筐自己种的蔬菜。
•(5)a-c中的动词具有[+给予]的语义特征,而(5)d-f中的动词具有[+获取]的语义特征。
动词语义特征的不同影响到句中的“自己”的语义指向也不同:(5)a-c的“自己”指向句首主语“我”,(5)d-f的“自己”指向间接宾语“他”。
•(六)一些句法格式究竟表示怎样的语法意义,以及该格式的组成成分究竟需具有怎样的语义特征,二者可以互相鉴定。
换言之,语义特征分析可以帮助揭示某些结构或某些句式的语法意义,同时可以促进对已有认识的改进。
例如:•(6)把冷菜热热*把冷菜扔扔•把衣服晒晒*把衣服看看•把门窗修修*把门窗拆拆•把地板拖拖*把地板指指•把文章读读*把文章写写•把战马刷刷*把战马骑骑•(6)左列的动词可以重叠,右列的动词不可以重叠。
这跟把字句的语法意义和动词本身的语义特征都有关系,但目前对把字句的认识并不能很好解释这种现象。
这就促使人们对把字句的语法意义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七)语义特征分析有助于促进机器翻译和人机对话的研究。
语义特征决定词语组合的可能性和组合的方式,它制约着词语和词语之间的搭配,也制约着语法单位的组合和表达。
计算机自动生成句子需要人工对词项进行语义特征的标注,因此,语义特征的研究状况直接影响计算语言学的进展三、语义特征的提取•三、语义特征的提取•索绪尔认为,在整个语言的机构中,一切要素都是按照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来运行。
这个观点已经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并以此为基础来开展研究。
但是不同语言单位何以能够组合,何以能够聚合,类似问题却一直未见有正面的系统而深入的讨论。
事实上,不同语言单位之所以能够组合或聚合,首先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容性语义特征。
具有相容性语义特征的一组词语如果不是完全等义(事实上等义词在词汇系统中只占很小的比率),这样就会存在区别性语义特征。
因此语义特征的提取实际包括相容性语义特征的提取和区别性语义特征的提取。
•(一)相容性语义特征可以从词语组配、词义系联、词典释义等途径提取。
•1.词语组配。
根据“语义一致性原则”,“两个词语能够组合成一个语言结构,它们必定具有某个或某些相同的语义特征。
”[9]例如,状态形容词“雪白、冰冷、红彤彤”不能受“很”修饰,而性质形容词“白、冷、红”则可以,这是因为前者的[+极性量]特征跟“很”的语义特征不相容,而后者的[+可变量]特征跟“很”的语义特征相容的缘故。
相容性语义特征可能由于组配对象的不同不一定完全一致,例如在“烧了一张纸、烧了一件衣服”中“一张纸、一件衣服”的[+可燃;+可毁]特征跟“烧”的[+燃烧;+使消失]特征相容,而“烧了一壶开水、烧了一锅鸡汤”中的“(开)水、(鸡)汤”的[+可加热;+可使成]特征跟“烧”的[+加热;+使成]特征相容。
这种情况会导致某些结构产生歧义,例如“烧了一车炭”就存在二解。
•2.词义系联。
马庆株指出,“词义系联分为同义系联和不同义系联两类。
经过同义系联替代之后可以得到表示同一意义的词语的聚合,这表示同一意义的词语有相同的语义特征。
”例如“逃跑、喊叫、修理、折叠、尝试、收藏”等,构成这些词的同义的成词语素在单独成词时一定有共同的语义成分。
“不同义系联包括上下位系联、类义系联,系联的结果得到上下位词。
类义词,原词与其上下位词、类义词也一定有共同的语义特征。
此外反义系联得到的反义词虽然不能保证语义特征完全相同,但总会有共同的语义成分。
”[10]马先生还认为,通过方言际、语际比较和对比,即比较词义学和对比词义学的方法也可以发现语义特征。
例如可以从“看、瞧、瞅、望、瞄”,“搅和、和弄、和、搅、拌、调”两组中分别找出共同的语义成分。
•3.词典释义。
有时,借助于词典对词义的解释可以帮助确定词语的相容性语义特征。
对比下列两组例子:•(7)字写在黑板上在黑板上写字•灯笼挂在屋檐下在屋檐下挂灯笼•秧苗插在水田里在水田里插秧苗•纸船漂在水面上在水面上漂纸船•(8)*饭吃在食堂里在食堂里吃饭•*手洗在盆子里在盆子里洗手•*信寄在邮局里在邮局里寄信•*歌唱在教室里在教室里唱歌•(7)既有“N+V+在+Np”格式,也有“在+Np+V+N”格式;(8)只有“在+Np+V+N”格式,而“N+V+在+Np”格式不成立。
这是因为“N+V+在+Np”格式中的“在+Np”表示N通过V 导致的结果或状态,而“在+Np+V+N”格式中的“在+Np”只表示V动作发生的处所。
(8)中的V不能致使N产生“在+Np”表示的结果或状态,而(7)则可以。
《现代汉语词典》对(7)中的V的释义可以说明这一点[11]:•写:用笔在纸上或其他东西上做字。
•挂:借助于绳子、钩子、钉子等使物体附着于某处的一点或几点。
•插:长形或片状的东西放进、挤进。
刺进或穿入别的东西里。
•漂:停留在液体表面不动。
•这些动词的语义特征可以概括为[+使附着于某处],这跟整个格式的语义特征相容[12]。
•(二)区别性语义特征可以通过句法变换、性质对比、添加成分等途径提取。
•1.句法变换。
陆俭明认为,变换分析的依据有三点[13]:语言表达的多维特点致使语言中相同的语义结构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来表达,从而造成大量的同义格式,如“我送给他一本书”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说成“书我送给他了”、“我送了本书给他”、“我把书送给他了”等。
其次,要表达的意义是无限的,而格式则是相对有限的,因此用有限的格式来表达无穷的意义势必会造成大量的同形格式,如“山上架着炮”既可以理解为“山上正在架着炮”,也可以理解为“炮架在山上”。
第三,含有相同语义结构关系的不同句法结构之间总是存在着某种内在的结构关系。
根据以上事实,一些同形格式可以通过格式变换进行分解。
例如:•(9)a. 去的是工作队•b. 看的是工作队•c. 做的是工作队•(9)的句法形式相同,可以抽象为“V+的+是+N”格式,但它们的语义关系是不一样的。
这可以通过句法变换来检验。
首先,虽然它们都可以变换为“N+V”,但V的语义自足性有差别,“工作队去”是自足的,而“工作队看”和“工作队做”的V缺乏受事而不自足,这说明“看”“做”和“去”的语义特征存在差别。
其次,上述格式变换为“V+N”后,(9)a和(9)c不能变为该格式,只有(9)b能变为该格式(“看(望)工作队”,不过,“工作队”由变换前的施事变成了受事。
这说明“看”和“做”的语义特征也存在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