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语义特征分析法

第五章 语义特征分析法


• • • • • • •
语义特征分析解释: 句中动词决定的 A组都有“给予”的语义特征 “给予”可以描写为: 存在着给予者和接受者双方 存在着从给予者向接受者转移的事物 给予者能动地将所转移的事物从自己一方 转移到接受者一方
• • • •
B组具有“取得”的语义特征 可以描写为: 存在着得者和失者双方 存在着从失者一方向得着一方转移的事物
墙上挂着画 画挂在墙上 左胸上别着北大的校徽 北大的校徽别在左胸上 头上戴着礼帽 礼帽戴在头上 树上钉着广告牌 广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钉在树上 领子上绣着两朵玫瑰花 两朵玫瑰花绣在领子 上
• 各个动词具体意义不同,但有某种共同的 语义内涵:“使附着” • 词典中的解释有极大地相似之处。 • 例如:
• 坐:把臀部放在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 支持身体重量。 • 站:直着身体,两脚着地或踏在物体上。 • 蹲:两脚尽量弯曲,像坐的样子,但臀部 不着地。 躺:身体倒在地上或其他物体上 • 跪:两膝弯曲,使一个或两个膝盖着地。 • 立:同“站” • 贴:把薄片状的东西粘在另一个东西上。
• 母亲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同辈, +年长,-年幼] • 父亲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同辈, +年长,-年幼] • 哥哥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同辈, +年长,-年幼] • 姐姐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同 辈,+年长,-年幼]
• 弟弟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同辈, -年长,+年幼] • 妹妹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同 辈,-年长,+年幼] • 舅妈:[-直系,-男性,+女性,+长辈,-同 辈,+年长,-年幼] • 舅父 [-直系,+男性,-女性,+长辈,-同 辈,+年长,-年幼]
第四节 语义特征分析法
一、变换分析的局限与语义特征分析的 产生
• 可以用来分化歧义句式,但不能用来解释 造成歧义现象的原因
• 前面举过用变换分析分化“名词(处所)+ 动词+着+名词”歧义句式的实例。 • 通过变换分化为两个句式: • a: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 b: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 考虑:为什么会产生歧义?
• • • • • •
C:b d i l b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 d他刻了一个图章给老张 i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 包含两个过程:一个制作过程,一个转移 过程
• 通过变换分析可以证实、分化: • 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 • 名词(主语)+动词+给+名词1+名词2 • A:a e g j a他送了一个手机给小王 他送给小王… e他卖了一辆自行车给小李 他卖给小李… g他付了一万元定金给王老板 他付给王… j他交了五千元钱给税务局 他交给税务局… B C
• 各自的语法特征不同: • 动词A:表示的行为动作能在瞬间完成或者 说实现,但不能持续,也不能使事物造成一 种存在的状态而可以持续。 • 动词B:表示的行为动作不能在瞬间完成或 说实现,这种动作可以持续,但不能使事物 造成一种存在的状态而可以持续。 • 动词C:表示的行为动作既能在瞬间完成或 实现,也能持续,但不能使事物造成一种存 在的状态而可以持续。 • 动词D:表示的行为动作能瞬间完成或实现, 能持续,还能使事物造成一种存在的状态而 可以持续。
• • • • • • • 马庆株的一项研究成果 实例: (1)A死了三天了 B等了三天了 C看了三天了 D挂了三天了 词类序列相同,层次相同,内部构造相同。
• 表示的语法意义不尽相同,实际代表了四 种不同的情况: • A句中的时量成分“三天”,只指明“死” 这一行为动作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 • 类似的例子:
• C句中的时量成分“三天”,既可以指明 “看”这一动作行为完成、实现后所经历 的时间,也可以指这一动作行为持续的时 间。 • 听了三天了 讲了三天了 • 学了三天了 教了三天了 • 擦了三天了 浇了三天了 • 剪了三天了 广播了三天了 • 研究了三天了 商量了三天了
• D句的时量成分“三天”既可以指明“挂”这一动 作行为完成、实现后所经历的时间,如“灯笼早 挂上了,都挂了三天了” 也可以指这一动作行为持续的时间。如“那灯 笼太大。不好挂,我们挂了三天了,还没挂上” 还可以指明由行为动作造成的“事物存在状态” 所持续的时间,如“彩灯一直在大门上挂着,都 挂了三天了”
• a 式 名词(处所)+动词+着+名词 • c式 名词+动词+在+名词(处所) 台上坐着主席团 主席团坐在台上 台下站着许多观众 许多观众站在台下 地上蹲着一只狗 那只狗蹲在地上 床上躺着病人 病人躺在床上 床前跪着一个人 那个人跪在床前 门口立着两个孩子 两个孩子立在门口 门上贴着对联 对联贴在门上 桌上放着几本书 几本书放在桌上 黑板上写着字 字写在黑板上
• • • • • • •
h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i他画了一幅山水画给孙教授 j他交了五千元钱给税务局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 l他做了一只风筝给弟弟 m他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 词类序列相同、层次分析相同
• • • •
语法意义不同,分为三类: A:a e g j B:c f h k m C:b d i l
• 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给+名词2 • 名词(主语)+从…+动词+名词1+给+名词2 • B:c f h k m 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 他从我们公司偷… f他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 他从银行取了… h他要了一些白药给小王 他从大夫那里要… k他买了一辆自行车给小孙子 他从商店买… m他讨了一些纪念邮票给小马 他从这里讨了… • C
• • • • • •
四组动词的语义特征概括为: 动词A:[+完成,-持续,-状态] 动词B:[-完成,+持续,-状态] 动词C:[+完成,+持续,-状态] 动词D:[+完成,+持续,+状态] 可见,这种格式并不同构
动作者能主观决 定并自由支配的、 有意识的
• “语义特征”这个概念术语借用到语法学中, 有两个目的:
• 一是用以解释造成同形多义句法格式的原 因 • 二是用以说明在某个句法格式中,为什么 同是动词,或同是形容词,或同是名词而 有的能进入,有的不能进入。
• 语法研究中对“语义特征”这一概念的使 用,其含义跟原先在语义学中的使用并不 完全一致。 • 语法学中所讲的某一小类实词的语义特征 是指该小类实词所特有的、能对它所在的 句法格式起制约作用的、并足以区别于其 他小类实词的语义内涵或者说语义要素。
• 可以说“喝水”“喝汤”“喝啤酒”而不 说“吃水”“吃汤”“吃啤酒” • 可以说“吃饭”“吃梨”“吃面包”,而 不说“喝饭”“喝梨”“喝面包”
• 三是在语义学里使用“语义特征”这个概 念,可以用来区别看似同义实际并不同义 的词。 • 例如: • 看[+凭借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 • 看见[+凭借眼睛,+被动感知,-自主,-可控]
• • • •
插了三天了 穿了三天了 摆了三天了 吊了三天了
贴了三天了 系了三天了 戴了三天了 钉了三天了
• 上述不同可列表如下:
动作完成后 经历的时间
A B C D + — + +
动作所持续 的时间
— + + +
动作所造成 的状态所持 续 的时间
— — — +
• • • • •
造成上述不同的原因在于动词 动词A:死、伤、断、熄、了… 动词B:等、盼、哭、追、养… 动词C:看、听、讲、学、教… 动词D:挂、插、贴、穿、系…
• 可以解释:为什么有“光的速度”的说法,而 没有“火的速度”的说法。 • 为什么有“大火”“小火”的说法,而没有 “大光”“小光”的说法。
• 动词“喝”和“吃”,属于同一语义类—— 饮食类 • 但语义上有差别,为了显示其相互之间的 差异,就可以从一些方面描写其语义特征
• 喝[+动作,+对象为液体,-对象为固体,+ 用容器,+使事物消失…] • 吃[+动作,-对象为液体,+对象为固体,+用容器,+使事物消失…]
• 语法研究中使用的“语义特征”,着眼于 分析、概括处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个实例 中的同一关键位置上的实词所共有的语义 特征。 • 表示方式:[+…][-…]
三、关于“名词(主语)+动词+名词1 +给+名词2”句式
• • • • • • • • • 朱德熙(1979)年的一项研究成果 句子: a他送了一个手机给小王 b他煮了一点百合汤给王大妈 c他偷了一份情报给希尔公司 d他刻了一个图章给老张 e他卖了一辆自行车给小李 f他取了一些钱给王大爷 g他付了一万元定金给王老板
• 二是为了凸显同属一个语义类的不同词语 之间的差异。 • 例如:“火”和“光”同属一个语义类—— 可见自然现象
• 但语义上有区别,为了凸显其相互之间的 差异,就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来描写它的 语义特征:
• 火[+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 • 光[+现象,+亮度,+温度,+速度,-形体…]
• 得者能动地从失者一方获得那被转移的事 物
• • • •
C组含有“制作”的语义特征 可以描写为 动作者能动地进行某种动作 在动作进行、完成之后产生某种成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