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中国蔬菜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1中国蔬菜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12
13
图4 蔬菜主要出口区域分布图
14
70 50
金额(亿美元)
30 10 -10 -30 -50 图5 近顺差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年份
二、蔬菜产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 结构性、季节性、地区性生产开始过剩,蔬 菜种植业风险加大 随着生产的发展,我国蔬菜已由卖方市 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 地区性的过剩,从总体看,蔬菜生产已经供 过于求。主要表现为部分农区季节性菜地的 大路菜积压难销。
16
2. 产业效益开始下滑
1999年以来主要蔬菜品种的产地价格比同期下降 15%~20%;2001年与上年相比,平均跌幅超过 30%,销地和产地的价格差越来越小。蔬菜出口亦 然,1996年蔬菜出口价为1.06美元/kg,2001 年降至0.53美元(主要原因是国内企业竞相压价, 恶性竞争)。不少北方日光温室生产的单位面积纯收 益已降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半以下,亩纯收入仅 有三、四千元。2001年12月有的地区日光温室的 蔬菜产品销售十分困难,甚至低于夏季露地生产的价 格,每千克黄瓜只卖五、六角钱,每千克茄子七角钱 左右。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6
c. 产品优质化
就是要求生产者要十分重视产品质量,
今后蔬菜产品要拥有自己的商标和品牌,牢固树立 品牌意识,通过品牌效应去占领市场,扩大市场份
额。要特别强调进一步重视无公害蔬菜的问题,引
导各地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逐步创立无公害
蔬菜产品品牌,把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与销售工作和
净菜上市、品牌农业等结合起来.使其成为蔬菜生 产中新的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
8
9
10
3. 品种结构不断优化, 市场供应形势明显改观
蔬菜生产的发展,使计划经济中长期困扰着各级 政府的蔬菜供应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全国城乡蔬菜市 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花色品种不断增多,商品质 量明显改观,均衡供应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做到淡季 不淡,蔬菜季节性差价进一步缩小。许多大城市蔬菜 日上市种类在50个以上,蔬菜市场已不再是卖什么吃 什么,对消费的蔬菜种类、品种消费者有了较大的选 择余地,一年四季几乎无淡旺季之分。2008年全国 人均蔬菜占有量人均占有量410公斤,居世界第一, 比世界(除中国外)蔬菜人均占有量的88公斤高出近 4.7倍。
我国蔬菜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
罗庆熙
1
一、改革开放以来蔬菜产业的总体情况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进行蔬菜购销体
制改革以来,市场机制、竞争意识、价值规律
在蔬菜产销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资源和要
素在蔬菜产业中的配置逐渐趋向合理,极大地
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国蔬菜生产
得到了迅速发展。
20
三、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前景展望
1. 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趋势
21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的蔬菜生产 要继续坚持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的指 导思想,搞好四个转变,实现“四化”。
21
(1) 搞好四个转变
a. 由主攻生产向流通转变 生产者要进行市场预测,研 究消费,必须改变以前不搞市场调研、不顾市场前景, 盲目扩大生产规模的做法,要根据消费者对蔬菜产品 提出的优质、营养、保健、种类品种多样等越来越高 的需求,及时调整生产布局和种类品种结构,发展适 销对路的产品,在注重生产的技术进步与管理的同时, 下大力气去开拓市场,积极发展“订单蔬菜”。通过 宣传扩大产品的知名度,通过宣传来引导消费。 b. 由主攻数量向质量转变 发展蔬菜生产必须要有一定 的规模,没有规模就形不成大的商品量,但质量是形 成商品量的关键,要以质量的提高带动规模的扩张。
2
1. 形成了一定的区域化布局
现有的种植面积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以黄 淮海、两湖、华东、东北等地为主。但随着 经济的发展,蔬菜生产由东向西的转移不可 避免。 全国蔬菜优势产业区域主要分为两大类型:
3
(1)主要出口优势区
沿海出口优势区:由福建、辽南、山东到广 东一带。 加工生产优势区:包括西北、山东(洋葱、 胡萝卜、番茄加工)、云南(向亚太)、黑 龙江(向东北亚地区) 陇海特种蔬菜出口优势区:是面向西欧最佳 的生产带。
11
4. 蔬菜产品出口增加速度较快
我国蔬菜产品在2001年出口超过394万吨,比上年增 长22.9%;出口额超过2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 12.4%,成为出口增长最快的农产品之一。截至 2003年8月底,海关统计我国2002年累计出口蔬菜 (含鲜冷冻菜、加工保贮菜和干蔬菜)342万吨,同 比增长16%,出口创汇18.5亿美元(还包括了非典的 影响)。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蔬菜产品成为农产品中最具世 界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之一。据专家分析,发达国家 的蔬菜价格一般比我国高出5~10倍。以2003年9月 16~20日的马铃薯、胡萝卜、结球甘蓝、芹菜、茄子、 番茄、黄瓜和大蒜等大众菜种批发价格计算,日本东 京、美国洛杉叽和加拿大多伦多等地价格与我国北京 蔬菜价格相比,高2~87倍。故蔬菜出口优势很大, 利润空间可观。
28


29
品的质量和商品率;具有较高经济水平的城市可以借鉴正在实
施的都市农业的经验,把蔬菜生产与生物技术应用、现代农业 展示、旅游观光农业结合起来,提高蔬菜生产的竞争力。
25
b. 经营产业化 就是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龙 头企业,特别是农民自己的合作经济组织, 实行产销一体化,通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 动农户的小规模生产,增强农民的质量意 识.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规模.使干家万户的 生产与干变万化的市场能够较好地联接,让 农民更多地获得生产过程所创造的价值和流 通环节的增值。
4
5
(2)主要国内生产优势区
冬季果菜生产区:华南、两广、海南、四川部分地 区。 茎叶菜类冬春生产区:四川、重庆、两湖、江西部 分地区。 水生蔬菜优势区:长江中下游、两湖、浙江、江西。 冬春反季节设施生产优势区:以35°N~40°N, 日光温室生产为主体的地区。 夏秋淡季菜生产区(西菜东调区):晋中、宁夏、 晋北、辽西等地(8-10月初上市)。 冬春早菜区:云南、川西等地。
24
具体来说是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要,搞好全国蔬菜的沿边(鲜 菜出口)、沿江(主要河流)、沿路(主要高速公路、铁路)的发 展规划。着重提高农区蔬菜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水
平。城市郊区的蔬菜基地要不断提高设施化栽培水平,增强蔬
菜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积极兴建 一批工厂化的育苗中心、采后处理和分级、包装中心,提高产
17
3.产品质量不高,产后环节薄弱,产品 流通不畅
(1)质量不高 尽管蔬菜外观品质近些年来有较大的提高, 但在花色品种上、时令上、营养成分以及无污 染产品的开发上,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尚有差 距。近年来,由于农区蔬菜面积特别是温室栽 培面积增加,蔬菜病虫害呈加重危害趋势,加 上农区农民普遍缺乏安全使用农药的知识和意 识,蔬菜农药残留量超标的问题时有发生,危 害了人们身体健康。
6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城市建设用地需
要和近郊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广大农区种
植结构调整,全国蔬菜供应格局从以农区为
辅变为农区为主,农区蔬菜的播种面积约占
全国的80%。
7
2. 播种面积和总产量保持了持续稳定的 增长,蔬菜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农作物
近年来,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年均增长12.1%、 总产年均增长14.9%。2008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 1793万公顷,其中各类设施蔬菜面积约225万公 顷,蔬菜总产量达6.7亿吨,占世界蔬菜总产量的 50%多,蔬菜总产值3803亿元。我国蔬菜作物的 播种面积已于2001年超过油料作物面积,成为仅 次于粮食作物的第二大农作物。其中,播种面积前 5位以此是山东、河南、广东、江苏和广西。
23
(2) 实现“四化”
a. 布局区域化 蔬菜只有进一步实行区域化种植,才
能形成资源和要素配置更为合理的生产能力和稳定 的商品量,从而获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产品,同时 也便于蔬菜产品的交易和聚散。如利用各地多样化 的气候优势、区位和交通优势发展适地蔬菜生产; 或利用一些地方独特的品种资源、气候资源发展名 特优蔬菜生产。
22
c. 由大路菜为主满足供应向增加更多花色品种转 变 由于全国淡季蔬菜供应的数量基本满足, 今后蔬菜市场的竞争要在抓季节、赶时令的基 础上,更多地通过多样化的种类品种去占领市 场。
d. 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 我国各地,特别是具 有交通优势的地区要抓住机遇,利用出口蔬菜 的价格优势,在搞好国内蔬菜市场供应的同时, 下大力气发展蔬菜的外向型生产。
27
d. 信息网络化 要建立统一完整、信息灵敏、覆盖 面广的农业信息采集、发布系统。通过信息网络及 时反馈各地的市场批发价格和主要产地的蔬菜生产 状况,沟通、衔接蔬菜生产、经营、加工、销售各 个环节。加大批发市场尤其是产地批发市场、集贸 市场建设力度。积极发展农民自己的产销合作组织, 培养代理商、批发商等中介组织;改进交易结算方 式,逐步向公开竞价拍卖、样品交易、电子商务结 算等方式过渡,并逐步发展蔬菜配送业务。
18
(2)产后环节薄弱
由于产后处理、包装、运输及贮藏、加 工落后,蔬菜产品滞运、积压、霉烂的情况 时有发生,蔬菜的地区间、季节间的调剂手 段不强。
19
(3)流通不畅
尽管蔬菜产业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较早,但由于整 个农业的市场环境、发育程度和流通秩序等方面不够完 善,以及农户经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既 不能及时地得到全国各地的产销信息,又没有与其经济 利益密切联系的经销企业,而且由于资金和政策等原因, 农民自身的产销合作组织不多。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始终 处于被动和从属的不平等地位,在产品的销售上没能掌 握主动权,许多菜农应得的利益被流通环节盘剥,这些 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民投入能 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