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老板”称谓语的变迁及其动因
作者:相琳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3期
摘要:汉语称谓语“老板”的词义演变一波三折,几度沉浮。

本文回顾了“老板”和“同志”称谓语在我国的使用历史,然后考查它们的使用状况,最后重点分析近年来它们发生变化的各种原因。

关键词:老板同志用法特点原因
近年来“老板”一词很流行,不单企业单位职员称上司为“老板”,事业单位中下属也称领导为“老板”,就连校园里学生也使用“老板”这个称谓语,“老板”一词成为研究生导师的代名词。

“同志”一词也不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那种志同道合的意思,而是同性恋的同义语。

它们的用法和意义明显地发生了变化。

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除了具备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外,还能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称谓语的变化不仅是语言学的问题,也涉及到社会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

本文试对“老板”“同志”称谓语的发展变化作些浅要的梳理,探寻词义的演变方式,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一、“老板”称谓语的古今嬗变
《现代汉语词典》对“老板”的释义是“①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掌柜的。

②旧时对著名戏剧演员或组织戏班的戏曲演员的尊称。

”“老板”下的词条有“大老板”“后台老板”“小老板”等。

可见,“老板”一词原来属于商业范畴和演艺界术语。

但是现在“老板”几乎成了泛称,尤为引人注目的是称导师为“老板”,这是新时期产生的新语义、新用法,是一种“酒瓶装新酒”的语言现象。

“老板”一词有相当长的历史,但古代“板”极少与“老”连用。

《诗·秦风·小戎》:“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古代用木板做房子,指木板房。

“老板”源于戏曲行业,每个戏子的名称和所演的剧种都会在一个板牌上写明,戏班的班主和那些戏班的名角便被叫做老板。

如我国最杰出的戏曲艺术大师梅兰芳就被人称为“梅老板”。

在湖南和湖北的一些地方,“老板”是对丈夫的俗称,如“我和老板两个人,三十年来勤勤苦苦替地主开垦过二次荒洲,自己却一年到头不够吃,没得穿。

”实际上,“老板”成了一种在人们意识中有钱、有地位的象征。

就这样,“老板”一词一直风光到新中国建立。

新中国成立之初,私营企业消失了,人与人之间提倡人人平等,不论男女老少都称为“同志”,有贫富差距的“老板”被弃置一旁。

改革开放以后,私营企业和个体户迅猛发展,对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用“同志”称呼显得笼统不够贴切,“老板”便死而复生,成为对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的称呼。

在经济浪潮中,“老板”一词很时尚,几乎人人可以都被称为“老板”。

有人曾在1998年对50岁以下的、不同工作性质和生活状态的男性做过调查,结果发现有69.8%的人曾经被人称作“老板”。

说明当时“老板”的内涵已由私营工商业财产所有者的称谓泛化成为对男子的尊称。

20世纪90年代,理工科研究生在学习之余帮助导师做些课题项目,从而使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导师给学生一些生活补助,许多老师严格要求学生每天定时签到,类似于企业的老板与雇工,导师与学生就成了“学术老板”与“学术员工”的关系,“老板”便成了他们对导师的称呼。

接着,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也赶上了这个时髦,一时间“老板”一词风靡全国各大高校。

二、“老板”用法特点
从“老板”的古今嬗变可以看出,以前的“老板”表示一种职业,或戏曲行当或商业方面的。

梨园界普遍在“老板”前加姓氏表示戏班的班主,用法较单一。

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老板”的用法也丰富起来,除了在其前面加姓氏之外,常见的还有以下几种:
1.在前面冠以单位、行业或地名。

如“夜总会老板”“企业老板”“酒店老板”“唱片公司老板”“香港老板”“广州老板”等。

2.前面加上形容词“大”或“小”,表示经营范围大小,更多时候表示有魄力、有才干、有经济实力等含义。

如“公司大老板”“豆腐坊小老板”等等。

3.直接喊“老板”或者加上人称代词,更强调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含有亲切、随意的语义色彩。

比较“他是我们经理”和“他是我们老板”,可以发现后者较前者显得更亲近。

值得注意的是“老板”是指男性,如果是女的,则要在前面加上“女”字。

泛化之后,“老板”则是对男子的尊称,在使用时不加任何附加成分。

校园“老板”用法和以上用法也有所不同,多
在前面加上人称代词或不加任何附带成分,经过调查发现,研究生们也只是在背后称呼导师为“老板”,当面仍旧喊导师为“老师”。

三、“老板”变化的原因
运动、发展、变化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形式,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的语言,也不例外,其变化的复杂性也为人们所知,“语言变化是社会因素、语言结构本身的问题和人的心理作用这三者的水乳交融的混合物。

”“老板”的发展变化既有语言内部的力量,也有外在的发展动力。

(一)社会政治经济的现实推动力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的阶级分化和职业专门化等政治经济因素都会反应在语言中,可以说,社会的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是语言发展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发后,在经济浪潮中,人们的普遍价值观念是讲究经济实效,许多人纷纷下海经商,一时间,数不清的人被冠以“老板”的“头衔”,其泛化的趋势是必然的。

市场经济的各种因素涌入了校园,高校的教育模式和观念发生了变化,这是“象牙塔”里“老板”产生的前提条件。

(二)心理因素是其发展的原动力
“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犹如公司的老板和员工,他们作为“同志”而共同“努力”,他们之间的那种浓浓的情意和当初革命战争时期的同志感情非常相似!
(三)语言内部力量是词义发展变化的重要动力
语言的发展受经济原则的制约,随着新事物的不断涌现,人们便充分活用已有旧词的形式和新事物的意义创造新词,或在原有的词义基础上发展新义,既使词义系统充满活力,又便于表达和理解词义。

“老板”便在语言经济原则制约下产生了新义。

社会在发展,语言在变化,语言研究要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弄清词语的演变历程,更好地把握词义。

“老板”词义的变迁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是社会历史变革的产物,也是人们的心理因素和语言内部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彼得·特拉吉尔.社会语言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曹炜.现代汉语中的称谓语和称呼语[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5,(3).
[3]马清华.词义变化的动因[J].松辽学刊(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4]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5]沈宗灵.法理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余志鸿.新旧词语交替的文化信息[J].语文建设,1999,(4).
[7]周一农.“同志”回归及其他[C].词汇的文化蕴涵.上海三联书店,2005.
[8][英]简·爱切生著徐家祯译.语言的变化:进步还是退化?[M].语文出版社,1997.
(相琳,安徽大学中文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