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辛亥革命PPT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
四川等省的保路运动
• 目标:要求收回被清朝出卖 的铁路修筑主权。 • 作用:清朝调派湖北新军入 川镇压,武汉清军空虚,武 昌起义时机日益成熟。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
• 社会基础:民族危机加剧,清朝反动本质日益 暴露 • 经济、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资 产阶级壮大 •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 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 军事基础:革命党人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 •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使武汉兵力空虚
辛亥革命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武昌起义的背景) 2、武昌起义的成功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内外政策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辛亥革命的失败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一 、 革革 命命 形的 势酝 的酿 出 和 现 爆 和 发发
辛亥革命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武昌起义的背景) 2、武昌起义的成功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内外政策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辛亥革命的失败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武昌起义的成功
• 准备:革命团体共进会、文学社长期在湖北 新军和知识分子中发展革命力量。 • 主力: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 概况:1911年10月10日爆发,攻占武汉,成 立湖北军政府,黎元洪(新军将领)为都督, 国号中华民国。 • 影响:各省响应,宣 布独立(脱立清朝), 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目的何在?说明了什么 实质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思考: (1)材料一体现了什么原则?与中国古 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材料二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 想的哪些观念? (3)材料三、四、五、六中的权力分工 体现了什么思想?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怎样? 其意义何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展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 辛亥革命前,500 多个不平等条 约中,仅从《南京条约》到《辛丑条 约》的8次主要赔款,就被勒索 19 亿 多银元,相当于1901年清政府全年财 政收入的16 倍。
——《人民日报》 2001年10月9日
一 、 革革 命命 形的 势酝 的酿 出 和 现 爆 和 发发
经济、阶级基础; 民族资本主义初步 发展,资产阶级壮大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
思想基础: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形成与传播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
兴中会: 1894年在檀香山 成立,首次提出 “振兴中华”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
吴玉章回忆说:“无论光复会也好,华兴 会也好,都缺乏明确而完备的纲领,更没有严 密的组织,而且都受地方性的局限,不足以 领导全国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
主权在民
主权在君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 自由平等 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 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 仰等自由。 三权分立 材料三: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材料四: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 律; 材料五: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 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 署之。; 责任内阁 材料六: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辛亥革命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武昌起义的背景) 2、武昌起义的成功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内外政策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辛亥革命的失败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及其内外政策
中 华 民 国 的 成 立
时间:1912年1月1日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国都:南京 国旗:五色旗 纪年: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 年为民国元年 性质: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革命政 权
1912年,孙中山自豪地 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 未有之 变局 ,吾民破天荒 创举 之 团体和政党的建立
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905年,东京 目的;加强革命力量的联合 总理:孙中山 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作用:推动资产阶级革命进入新阶段
一 、 革革 命命 形的 势酝 的酿 出 和 现 爆 和 发发
展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
• 广州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黄兴领导,因 敌众我寡而失败。 • 作用:鼓舞人民革命斗志,推动革命发展。
展
量中华之物力 结与国之欢心
社会基础:民族危机加剧, 清朝反动本质日益暴露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 本新开设的资本在 1 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有 50 余家,即平均每年新设厂约为 2 家,投资 总额合计 470 万元,每年新增投资额平均约 20万元。 1895—1913年,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新 建工矿企业全国有 549 家。 1894—1913 年, 民族资本工业发展的速度为15%。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 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 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孙中山、毛泽东、邓小 平。第一次是 辛亥革命 „ „ ——中共十五大报告
知识链接:辛亥革命的含义
狭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11年10 月10日的武昌起义。 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指19世纪末 20世纪初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 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 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一、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1、革命形势的出现和发展(武昌起义的背景) 2、武昌起义的成功 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其内外政策 1、中华民国的成立 2、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三、辛亥革命的结局 1、辛亥革命的失败 2、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2、南京临时政府的内外政策
(1)颁布一系列移风易俗、发展民族资本 主义的法令、措施 (2)颁布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 时约法》 (3)承认清朝与列强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继续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