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涎腺疾病超声诊断

涎腺疾病超声诊断


75% 60%
90%
良性 恶性
60%
25%
40% 10%
40%
腮腺肿瘤 颌下腺肿瘤 舌下腺肿瘤 小唾液腺肿瘤
• 腮腺肿瘤:良性肿瘤占大多数(约75%),恶性肿瘤只占少数(约25%); • 颌下腺肿瘤:良性肿瘤(约占60%)多于恶性肿瘤(约占40%); • 舌下腺肿瘤:良性肿瘤只占极少数(约10%),恶性肿瘤比例高达90%; • 小唾液腺肿瘤:恶性肿瘤(约占60%)多于良性肿瘤(40%)。
目前普遍认为:
•口干 • 眼干 • 有结缔组织疾病 (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即可称为舍格林氏综合症
病因 先天性免疫异常 病毒性疾病改变细胞表面抗原自身
免疫性疾病,机体不能自我识别T、B细胞,协同攻击腺体细胞。
临床表现、腮腺好发 女性、40-50岁多见
病变呈进行性:涎腺不适→慢性肿大→单侧到双侧或其他腺体→口 干、眼干、和(或)伴发关节炎
性质:
不同于一般的良性肿瘤,属临界性肿瘤; 肿瘤可局部浸润穿过包膜; 部分肿瘤包膜不完整; 手术不彻底,极易复发。
多形性腺瘤声像图
形态: 椭圆形、分叶状或不规则内部回声:实质不均匀回声 上皮组织 — 低、等回声 粘液样组织 —无、低回声 软骨样组织 — 强回声
边界: 肿瘤可有包膜,但厚薄不一, 有的包膜不完整 后方回声:增强、不变、衰减 CDFI:往往不丰富显示肿瘤内部或周边有彩色血流信号 血流信号呈短条状
• 唾液腺良性肿瘤
唾液腺恶性肿瘤
LOGO
• 腮腺肿瘤
不同部位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
• 表现为耳前区、耳垂下、或颌后区肿块。 • 良性肿瘤一般无面瘫,恶性肿瘤可有面瘫、溃破、张口受限症状,少数可有颈部淋巴结肿大。 • 腮腺深叶肿瘤突向咽侧时,可表现为咽侧膨隆或软腭肿胀。 • 位于下颌支后缘与乳突之间的肿瘤,触诊不活动,不应视为恶性标志。 • 偶有副腮腺肿瘤者,表现为颊部包块,多位于颧弓或颧突下方。
性别差异 • 多形性腺瘤和黏液表皮样癌女性多
于男性,而沃辛瘤男性明显多于女 性。
LOGO
不同部位唾液腺肿瘤共同临床特点
LOGO
• 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 • 活动,无粘连,无功能障碍 • 中等硬度或软,表面光滑或结节状
• 多有疼痛症状,生长较快 • 活动性差,界不清,可有神经功能障碍 • 质地硬,可伴有溃疡
收集:头面部、口咽部淋巴回流 汇流:颈深上区淋巴结
LOGO
腮腺超声扫查
LOGO
腮腺声像图
•内部光点细密、均匀 •回声稍强或相似于甲状腺 •深叶深面边界显示欠清 •内可见与皮肤平行的强回声光带(病理表 明该带状回声为叶间的纤维组织 )
LOGO
颌下腺
• 颌下腺大小约2.0 × 3.4 cm,呈 三角型或类圆型。 • 位于颌下三角内,二腹肌前、后 腹之间。
LOGO
涎腺疾病超声诊断
陈瑜
LOGO
人体涎腺肿瘤以上皮性肿瘤为主,并以良性肿瘤多见,临床病理种类繁杂,临床表现相似, 是导致影像学诊断难度大的主要原因,鉴别非常困难。由于生物学特性差别很大,某些涎腺良 性肿瘤易复发,某些涎腺良性肿瘤具有恶变倾向。超声检查简单易行,不仅能及早发现肿块, 还能判断肿块的形态、大小、与周围组织的解剖关系及性质,对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尤 其是外科手术治疗至关重要。高频彩超检查是目前诊断涎腺肿块重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LOGO
• 涎腺(唾液腺):
•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腺三大涎腺。其中以腮腺最大。唾液量正常饮食每日产生约1000ml。
•作用:
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 分解碳水化物 湿润食物易于吞咽 通过唾液溶菌酶及IgA达到抗菌作用 清洁口腔、保护粘膜
腮腺解剖
• 腮腺位于面侧部呈锥体形,底向外侧, 尖向内侧突向咽旁。 • 大小约5x3.5cm • 稍不规则的倒三角形
位置:均与腮腺不同程度相粘连。发生于腮腺者常为第一、第二鳃裂囊肿。两者声像 第一腮腺鳃裂囊肿:常于腮腺内、腮腺前方、颌骨上区可见无回声区 第二腮腺鳃裂囊肿:常于腮腺下极可见无回声区
声像图表现:为境界清晰,可见包膜反射光带,内多为清晰的无回声液性暗区,内部可
出现 漂浮光点。
腮裂囊肿
LOGO
LOGO
上皮组织—低、等回声 淋巴样间质—低、弱回声 分泌浆液—无回声 边界:肿瘤有完整薄包膜,境界清晰 后方回声:多为增强,或不变或衰减
腮腺浅叶Warthin瘤
LOGO
腮腺沃辛瘤
LOGO
多形型腺瘤与腺淋巴瘤
LOGO
混合瘤以分叶状较多见、沃辛瘤以椭圆形或类圆形较多见、混合瘤由上皮、黏液样及软骨样组织混杂而成, 瘤体内各部密度差异较大,包膜不完整,沃辛瘤是由黏液、上皮及淋巴不清晰或欠清晰样组织组成,瘤体质地 较软,且沃辛瘤包膜完整,故而多数呈椭圆形或类圆形
LOGO
副腮腺
约半数人有副腮腺,常位于腮腺前缘与嚼肌前缘之间、腮腺导管的上方,大小不一,周围 有致密的光带包绕。炎症及肿瘤也常累及副腮腺,易被误认为颊部占位。
腮腺区淋巴系统
腮腺淋巴结约有20-30个,可分为三组:
1.腮腺浅淋巴结:位于筋膜浅面和腺体表面约有1-4个。 2.腺实质淋巴结:位于腮腺组织内,共约10-20个。 3.腮腺深淋巴结:位于咽侧壁。 4.常伴随涎腺炎症,也可单独存在。
LOGO
下颌下腺肿瘤
不同部位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
• 表现为下颌下三角区肿块。
• 良性肿瘤除肿块外,常无自觉症状。
• 恶性肿瘤侵犯舌神经时,表现为舌痛和舌麻木;侵犯舌下神经时出现舌运动受限,也可出现舌肌萎缩及舌 肌震颤。
• 恶性肿瘤侵犯下颌骨骨膜时,与下颌骨体融合而不能活动。
• 恶性肿瘤侵及皮肤者,呈板样硬。
• 部分肿瘤出现颈淋巴结肿大。
舌下腺肿瘤
不同部位涎腺肿瘤的临床特点
• 部分病例无任何自觉症状。
• 部分病例可有一侧舌痛或舌麻木,或舌运动受限。 • 触诊可及舌下腺硬性肿块,有时与下颌骨舌侧骨膜粘连而不活动,口底黏膜常完整。
LOGO
腮腺囊肿
腮腺囊肿是涎腺囊肿中最少见的一种,可能与其导管的阻塞、扩张有关。 声像图特点: 类似囊肿声像图
LOGO
颌下腺Mikulicz病(良性淋巴上皮病)
LOGO
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
LOGO
涎腺良性淋 巴上皮病
LOGO

颌 下


泪腺
涎腺肿瘤
唾液腺不同解剖部位的发生率: • 腮腺肿瘤的发生率最高,约占80%; • 下颌下腺肿瘤占10%; • 舌下腺肿瘤占1%; • 小唾液腺肿瘤占9%。
LOGO
• 不同涎腺良、恶性肿瘤的构成比
LOGO
不同组织类型的肿瘤好发部位
沃辛瘤、嗜酸性腺瘤几乎仅发生于腮腺 腺泡细胞癌、涎腺导管癌、上皮-肌上皮癌多见于腮腺
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多见于腭部小唾液腺 舌下腺的恶性肿瘤多为腺样囊性癌
管状腺瘤90%发生于唇腺
LOGO
涎腺肿瘤年龄特点
年龄特点 • 任何年龄均可发生唾液腺肿瘤。 • 成人唾液腺肿瘤良性多于恶性; • 儿童唾液腺肿瘤恶性多于良性。
LOGO
• 前缘覆盖嚼肌表面, 后至胸锁乳突肌前缘,上起颧弓及外耳道, 下至下颌角的下缘。
LOGO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腮腺与面神经的关系
面神经分支面神经干入腮腺浅、深两叶间
颞 面 干 颈面干
LOGO
LOGO
• 腮腺导管 :
• 由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在颧弓下一横指处,向前横行越过咬肌表面,至咬肌前缘急转向内侧,穿颊肌, 在颊黏膜下潜行一段距离,然后开口于上颌第2磨牙相对处的颊黏膜上,开口处黏膜隆起(腮腺乳头)。可经 此乳头插管,进行腮腺管造影。
基底细胞腺瘤
LOGO
基底细胞腺瘤是涎腺第三位良性肿瘤,多见于男性老年人,主要发生在腮腺,肿瘤多位于 腮腺浅叶,无特定好发区域,一般单发,肿块生长缓慢,研究发现其与吸烟也有一定相关性。
超声表现及病理:瘤体边界多清楚,有包膜,形态一般规则,实质呈均匀低回声(病理主 要成分为基底细胞,间质为纤维结缔组织,黏液样组织含量极少,组织成分比较单一),可 伴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明显(细胞成分组成,成分均匀一致,透声性良好,声束易通过, 故后方回声多增强明显)CDFI显示肿瘤内部或周边有短条状或树枝状血流信号,血流信号 较丰富(病理上基底细胞腺瘤具有较多的特征性的沿内皮排列的血管网,主要是毛细血管和 静脉)。
复发性腮腺炎
LOGO
涎石病
LOGO
• 涎石可能由脱落细胞、异物、细菌或细菌分解产物为核心,钙盐及有机物不断沉积周围所致。 • 结石多为1-2个,大小也不一。 • 主要发生在青壮年,男性比女性多见,约 2:1。
涎石发生率:颌下腺 83%,腮腺 10%,舌下腺 7%
颌下腺易发原因:
导管长、自下往上、走行弯曲、开口较大腺体分泌的唾液富含粘蛋白,较腮腺粘稠唾液的钙 含量较高,较腮腺高2倍
二腹肌前腹
LOGO
é ò¢ Ï ÏÙ µ¼ ¹Ü
LOGO
颌下腺导管
•长约5cm,管径约2-4mm。起于腺体内部绕过下颌舌骨肌后缘,进入舌下区并开口于舌系带旁 的舌下肉阜。
特点:
• 自后下向前上走行
• 导管长而弯曲 • 导管口粗大
声像图
颌下腺
• 回声与腮腺相似,境界清晰。层次与腮腺一致。 颌下腺测值:深度小于1.5cm
LOGO
颌下淋巴结
LOGO
LOGO
舌下腺
呈枣核状,位于颌下腺和下颌舌骨肌的深面,与颌下腺的后极相连。舌下腺通过主导管开口在颌下腺导 管,也偶有直接开口于口腔者。
舌下腺声像图
LOGO
涎腺疾病超声检查
涎腺炎症
•病程: 急性、慢性、复发性 • 受侵部位: 导管炎、腺体炎 • 病因: 感染性、导管阻塞性、分泌紊乱性 • 感染途径: 逆行性、血行性感染、淋巴源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