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涎腺疾病超声诊断

涎腺疾病超声诊断

炎症Fra bibliotek腺炎有多种分类方法
• 病程: 急性、慢性、复发性
• 受侵部位: 导管炎、腺体炎 • 病因: 感染性、导管阻塞性、分泌紊乱性 • 感染途径: 逆行性、血行性感染、
淋巴源性
临床表现
•红、肿、热、痛 •导管口红肿,可流浑浊液体甚至脓液 •局部淋巴结肿大、疼痛
病理特点
•血管扩张、血流速度增快 •血管通透性增加 •白细胞渗出、聚集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腮腺区淋巴系统
腮腺淋巴结约有20-30个,可分为三组: 1.腮腺浅淋巴结:位于筋膜浅面和腺体
表面,约有1-4个。 2.腺实质淋巴结:位于腮腺组织内,共
约10-20个。 3.腮腺深淋巴结:位于咽侧壁。
收集:头面部、口咽部淋巴回流
汇流:颈深上区淋巴结
常伴随涎腺炎症, 也可单独存在。
涎腺疾病超声诊断
• 涎腺(唾液腺):包括腮腺、颌下腺和舌下 腺三大涎腺。 其中以腮腺最大。
•唾液量正常饮食每日产生约1000ml。
•作用: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分 解碳水化物 湿润食物易于吞咽 通过唾液溶菌酶及IgA达 到抗菌作用 清洁口腔、保护粘膜
• 腮腺位于面侧部
• 大小约5x3.5cm • 稍不规则的倒三角形
腺体型涎腺炎
弥漫型:腺体光点分布不均匀,回声偏低, 累及整个腺体,可增大。
团块型:腺内一个或多个低回声区,境界 不清,回声不均,周边组织可正常。
弥漫型
弥漫型
团块型
团块型炎症与恶性肿瘤的鉴别
声像图 实质不均质回声,质地硬, 壁结构毛糙,后方回声有衰减等。
颈深上区 鼓鳃 扪诊 治疗
病程
复发性腮腺炎
副腮腺
约半数人有副腮腺,常位于 腮腺前缘与嚼肌前缘之间、 腮腺导管的上方,大小不一, 周围有致密的光带包绕。 炎症及肿瘤也常累及副腮腺, 易被误认为颊部占位。
颌下腺
• 颌下腺大小约2.0 ×
3.4 cm,呈三角型或类 圆型。
• 位于颌下三角内,二 腹肌前、后腹之间。
• 颌下腺分为深、浅两 部分,腺体的大部分属 浅份,位于下颌舌骨肌 的浅面,深份绕过下颌 舌骨肌后缘并在下颌舌 骨肌与舌骨舌肌之间进 入舌下间隙与舌下腺相 接。
? 颌下腺导管
声像图
• 回声与腮腺相似, 境界清晰。
• 层次与腮腺一致。
颌下腺导管
• 长约5cm,管径约
2-4mm。
• 起于腺体内部绕过下 颌舌骨肌后缘,进入 舌下区并开口于舌系 带旁的舌下肉阜。
特点:
• 自后下向前上走行 • 导管长而弯曲 • 导管口粗大
? 颌下腺导管
舌下腺
呈枣核状,位于颌 下腺和下颌舌骨肌的 深面,与颌下腺的后 极相连。舌下腺通过 主导管开口在颌下腺 导管,也偶有直接开 口于口腔者。
腮腺淋巴结炎
涎石病
• 涎石可能由脱落细胞、异物、细菌或细菌分 解产物为核心,钙盐及有机物不断沉积周围 所致。
• 结石多为1-2个,大小也不一。 • 主要发生在青壮年,男性比女性多见,约 2:1。
涎石发生率:
颌下腺 83%,腮腺 10%,舌下腺 7%
颌下腺易发原因:
导管长、自下往上、走行弯曲、开口较大 腺体分泌的唾液富含粘蛋白,较腮腺粘稠 唾液的钙含量较高,较腮腺高2倍
声像图
•内部光点细密、均匀
•回声稍强或相似于甲状腺
•深叶深面边界显示欠清
•内可见与皮肤平行的强回声光带 (病理表明该带状回声为叶间的纤 维组织 )
腮腺导管呈平行的管 状光带,从腮腺浅叶前缘穿 出后约在颧弓下一厘米的水 平向前行进,然后穿过颊肌 开口于第二磨牙所对应的颊 部。
体表投影约位于耳屏至 鼻翼与口角间中点连线的中 1/3段。
典型临床表现:
进食时,腺体肿大肿胀,疼痛明显,停止进 食后数小时腺体自行复原、肿痛消失。
声像图
涎腺炎:可见有急、慢性炎症表现。 导管阻塞:腺体导管可有扩张 。 结石:管内有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
腮腺导管结石
颌下腺导管结石
其他疾病
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
• Mikulicz病(米枯力兹病)
• SjÖgren综合征(舍格林综合征)
部位
囊肿位于口底一侧,在粘膜与口 底肌肉之间, 循口底肌肉间的筋膜薄弱处突入 颌下或颏下
分型
口内型:位于下颌舌 骨肌以上的舌下区
口外型:位于下颌舌 骨肌下方的颌下区
哑铃型:上述两种类 型的混合
鉴别诊断
口内、外型:声像 图下颌舌骨肌分界
增生、浸润)
• 肌上皮岛形成(导管内)
临床表现
• 腮腺好发
• 女性、40-50岁多见 • 病变呈进行性:涎腺不适→慢性肿 大→单侧到双侧或其他腺体→口干、 眼干、和(或)伴发关节炎
声像图
• 单侧或双侧涎腺肿大,腺体回声不均
• 病灶(弥漫型和团块型)常为多灶性,内部回声呈 低回声,境界不清,形态不规则
(干燥综合征、S.S)
目前普遍认为: • 口干 • 眼干 • 有结缔组织疾病 (多为类风湿性关节炎) 即可称为舍格林氏综合症
病因
• 先天性免疫异常
• 病毒性疾病改变细胞表面抗原自身免 疫性疾病,机体不能自我识别T、B细胞 协同攻击腺体细胞。
病理
• 腺实质萎缩(但总体是肿大) • 淋巴细胞浸润(腺内淋巴组织
似声像图表现 • 病理诊断:良性淋巴上皮病
慢性腮腺炎与复发性腮腺炎、良性淋巴上皮病的鉴别
复发性腮腺炎 良性淋巴上皮病
声像图 散在分布低回声区,其间可有正常组织
年龄
青少年
女性、 40-50岁多见
部位
双腮腺
单(双)腮、泪、颌下腺
临床表现
反复发作
口干或伴发关节炎
良性肿瘤
囊性占位
舌下腺囊肿
病因以潴留性为主:因炎症、涎石、 损伤或其他因素使导管缩窄或阻塞。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 前缘覆盖嚼肌表面,
• 后至胸锁乳突肌前缘, • 上起颧弓及外耳道, • 下至下颌角的下缘。
腮腺
下颌下腺
舌下腺
• 浅叶: 紧邻皮下,表面覆以腮腺鞘浅层, 于咬肌后缘的表面,形似倒置的锥体
• 深叶: 位于浅叶下方,下颌升支后内侧, 其深部突向咽侧壁,位置较深
• 峡部: 连接浅深两叶,位于下颌升支后缘
• 可见有囊性回声区,分布尚均匀 • 后方回声有时可出现声衰减 • 其他腺体(泪腺、颌下腺)
常可出现相似回声
弥漫型
腮腺腺体内部回声不均匀,见弥漫分布的 多个低回声区呈蜂窝状改变
团块型
腺体内见低回声团块,肿块境界欠清晰, 包膜不明显。
泪腺
颌下腺
• 54岁,女性 • 临床表现:口干,伴有关节炎 • 累及其他腺体:可见泪腺及颌下腺有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