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现代农业基本情况
一、总体思路
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战略,围绕建设“世
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历史定位和长远目标,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
村土地综合整治“四大基础工程”;科学编制全域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创新机制,调整完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着力建设一流
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产出水平;坚持统筹城乡
发展的思路和办法,不断开创现代农业新局面。
二、基本要求
坚持“一条主线、两条原则、四点准则、四个目的”。
一条主线:开创现代农业新局面。
两条原则:充分尊重市场经济和自然条件的客观规律;充分
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以农民生产生活方式根本转变为出发点和
落脚点。
四点准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不断加强;农民各项合法
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农民持续增收机制得到切实保障;农村自然
生态环境得到优化改善。
四个目的:为市场提供优质安全的高端农产品;为吸引高端
人才创造最佳宜居环境;为新型工业化提供可持续的环境容量;
为现代服务业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主要目标
实现“三个一流”(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产出水平),达到“全国领先”。
四、工作措施
重点实施“六个带动”。
1,以科学规划带动。
通过组织编制《成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蔬菜等十大产业发
展实施意见,启动一般乡镇和村级现代农业产业规划的编制,科
学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2,以加强耕地保护带动。
在全市范围内实施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全市各级财政每年筹集耕地保护资金26 亿元,按每亩每年基本农田 400 元、一般耕地300 元的标准,对农户保护耕地的行为进行补偿,有力地保证了耕地面积不减少,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
能力创造了条件。
3,以四大基础工程带动。
通过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基层治理机制建设、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土地综
合整治等“四大基础工程”,调整完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为现
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活力。
4,以产业化经营带动。
通过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农民利
益联结机制,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实现“接二连三”发展,一二
三产业互动相融,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加快了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5,以重大项目带动。
通过编制《成都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指南》,依托农业投融资平台,采取市场化的手段和办法,引导和集聚金
融资本和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以项目为载体,加速推进了现
代农业发展。
6,以典型示范带动。
积极探索“大园区、小业主”、“大园区、多业主”、“土地股份合作制”等多种经营模式,集成政策、项目、技术,发展标准化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基地,形成了一批
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和示范带,带动了现代农业发展。
五、主要成效
实现了“七个提升”。
1,农业投资规模大幅提升。
近几年来,全市农业投资连续翻
番。
七年间,政府对农业的直接投入达到159.1亿元,占“三农”总投入的26% 。
2009 年,全市共实施农业项目624 个,其中有中央和省、市财政投资项目102 个,全市农业项目投资总额达到217.85 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
招商引资新引进投资3000 万元以上的项目 61 个,协议资金达到 118.7 亿元。
2,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
近年来,全市累计实施土地
整理项目 135 个,整理面积达 125 万亩,新增耕地 19 万亩,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 120 万亩;改造中低产田土 100 万亩;新建整治渠系 1500 余公里,新建蓄水池 5000 余口,维修加固所有提灌
设施,恢复改善灌面200 余万亩;发展农业设施栽培20 余万亩。
大力实施标准农田建设,2009 年共兑现耕地保护基金11.7 亿元,涉及 111.8 万农户。
3,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大幅提升。
到2009年底,全市农用地流转实有面积达到285.8 万亩,占农用地总面积的20.5% ,比2004 年增加 190.3 万亩,增长 199% 。
其中,全市耕地流转实有面积 209.0 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 32.3 %,较 2004 年增加 142.7
万亩,增长215 %。
全市家庭适度规模经营20 亩以上 300 亩以内总户数为9687 户,总规模达到48.5 万亩;流转土地规模经营50 亩以上的农业企业、农民专合组织等社会业主总数达到9354
个,总规模为195.6 万亩;经营规模达到1000 亩以上的业主有438 个,经营总规模达到93.4 万亩。
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升。
组织实施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推进了100 万头生猪、 10 万亩茶叶、 10 万亩猕猴桃、5 万亩食用菌等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确立并形成了优质蔬菜、花卉苗木、伏季水果、茶叶、猕猴桃、畜禽、优质粮油、
中药材、食用菌、水产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
规模化优势特色产
业基地累计达到249 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657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8 家,省级龙头企业85 家,市级龙
头企业 365 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达到63 家, 10 亿元以上的
12 家, 50 亿元以上的 2 家;全市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突破 1000 亿元。
初步形成 8 个农业物流园区(大型批发市场),其中龙泉聚
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年销售额已超过60 亿元。
蒲江成佳、崇州桤泉、双流彭镇、龙泉黄土等乡镇依托茶叶、葡萄等特色产业形成了新
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基地,实现了一三产业互动相融。
5,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大幅提升。
全市建成标准化规模
化农产品生产基地162 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品”认证累计达到 651 个。
全市农产品累计获得中国驰名商标8 个、中国名牌产品 5 个,四川省著名商标41 个,四川省名牌35 个,
其中“郫县豆瓣”成为全省唯一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地理标志
证明商标。
优质安全的农产品进超市、进直销店、进机关学校食
堂,提升了品牌效应。
6,农民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
引导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与农户
建设紧密型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到2355 个,其中市级示范合作社 100 个;年销售收入 3000 万元以上、带动农户 1000 户以上的市级龙头合作社 20 个。
全市新型
集体经济组织达到1100个,全市示范性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
100 个。
引导和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通过“股份合作”、“订单收购、”“二次返利、”“保底分红”等方式与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
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利润。
7,农民收入水平大幅提升。
通过抓特色产业发展、抓农产品
营销、抓农民转移就业、抓惠农政策落实、抓休闲观光农业发展、
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运用,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生产性、经营性、
工资性、财产性、转移性收入。
2009 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到7129 元,比 2002 年增加 3752 元,增长 100.1% ,年均递增11.2% 。
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2 年的 2.66:1 缩小到2008 年的2.61 :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