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一一、重点字词1月色入户: 门2欣然起行: 高兴地3念无与乐者: 考虑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的人。
4遂至承天寺: 于是5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6庭下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
7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8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9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罢了。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三、结构形式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
2、结构层次:第一层:(1-3句)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院漫步。
(表达方式是叙述,交代清楚了时间、地点、同游者、游历的缘由)第二层:(4句)观月赏景。
(写景、描绘月夜庭中美景)第三层:(最后3句)月夜问天,自喻闲人。
(庭中月色或月光如水,议论,点出作者旷达乐观的襟怀)3、写作技巧:1.比喻传神: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3.抓住了瞬间的感受: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四、理解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二一、作者: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过他的文章有《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二、解释句中重要的词:念:考虑,想到。
寝:睡。
但:只是。
相与:共同,一起。
闲人:清闲的人。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户:门。
水(指月光)中藻、荇(水草,这里指竹子和柏树的影子)交横。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于是。
至:到。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交横:交错,纵横。
盖:原来是。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张怀民也没睡,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散步。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照在庭院中,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和荇。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四、填空1、全文以“月光”为线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诗的笔触描绘了夏夜月光图,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旷达心境。
2、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主旨句)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复杂感情。
(旷达胸怀)(1)贬谪悲凉。
(2)人生感慨。
(3)赏月喜悦。
(4)漫步悠闲。
《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三一、基础知识:1、作家作品。
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
南北朝时期著名作家,著有《陶隐居集》。
2、要点剖析: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以优美凝练的笔触,描绘了山川的秀美景色,表达了作者对“山川之美”的独特看法,流露出对自然的无比热爱以及对俗世的鄙弃情怀。
语言凝练生动,优美流畅是这篇散文的主要特点,文章以四言为主,节奏谐婉,极富韵味,读来朗朗上口,对“山川之美”的描绘生动优美,令人神往。
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
为宋代豪放词派的代表。
著有《东坡全集》。
本小品文写作者夜游承天寺见到的美景,表现了诗人虽遭贬谪却不以为意的豁达胸襟。
运用比喻手法,将随处可见的寻常景物描绘的充满诗情画意,充分表达了作者的艺术才能和豁达宽广的胸襟。
全文只有一段,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写景生动,将月下庭院点染的清辉四溢,如童话世界。
篇末议论,又表现了诗人的旷达胸襟,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二、课后题提示:1、两篇短文都写自然景物,但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试加以说明。
《答谢中书书》一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纯真的山水自然的热爱之情,并借谢灵运寄情山水来寄托对黑暗现实、世俗社会的批判与不满。
《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则主要表达了作者闲适自得的心情以及虽遭贬依然豁达的胸襟。
2、注意下列的词:①歇:消散②竞越:争相跳跃争相跳出水面③念:考虑,想到;遂至:于是到,就到④但:只是三、知识点归类:1、古今异义:①四时俱备:时,季节②晓雾将歇:歇,消散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是;闲人,悠闲自在的人。
2、一词多义:与①未复有能与其者:欣赏②今无与为乐者:同,和③相与步于中亭:共同,一起3、词类活用:夕日欲颓:颓,坠落。
四、中考体验:(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3分)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⑵怀民亦未寝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2分)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3分)答案:1.①遂:于是,就②寝:睡觉③但:只2.月光照在庭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写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
4.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
(二)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2)念无与为乐者(3)庭下如积水空明2.翻译句子。
(3分)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2分)答案:1.高兴地想形容水的澄澈2.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3.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三)(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袁宏道《西湖游记》)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2分) ①月色入户。
户:②其实湖光染翠着工。
工: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②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世道哉!3.这两段文字都写了“月景”,但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2分)答案:1.①门2.①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3.[甲]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月色的空明,[乙]则概括描绘月色的优美。
(四)山东省枣庄市卷(6分)《记承天寺夜游》)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月色人户(窗户)B.念无与为乐者(想到)C.怀民亦未寝(睡觉)D.相与步于中庭(一起)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庭下如积水空明——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
B.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C.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D.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是缺少像我俩这样闲极无聊的人啊。
3.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答案】1.A 2.D 3.C(五)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1.解释加点词的词义①晓雾将歇②月色入户③庭下如积水空明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2.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之:山川之美甚矣,汝之不惠B.是:实是欲界之仙都问今是何世C.与: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D.寻:寻张怀民寻病终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简答。
①从表达方式看,两文都有紧扣景物特征的,也都有堪称点睛之笔的。
②从思想感情看,两文都表达了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但作者的心绪并不同。
《记承天寺夜游》的苏轼是受到贬谪的“”人,《答谢中书书》中的陶弘景则堪称隐居的“”人(均填摘自文中的一个字)。
【答案】1.①消散(或“消歇”“散去”)②门③院子(或“庭院”)④只是(或“只”)2.B 3.①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表达与此相近即可)②水中藻、荇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表达与此相近即可)(“盖”是发语词,可译为“原来是”,也可以不译出,直接翻译出“也”字判断句也可)4.①描写议论(答“抒情”也可)②闲仙《记承天寺夜游》知识考点整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