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及融合趋势角度分析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际传播的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大众传播当中,凡是能较准确把握人际传播特性的节目夜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媒介总是采用特定的方式呈现信息以构架内容,而以人际传播形式呈现可以更好地帮助受众提升参与性、亲切度,进一步消灭受众与媒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媒介的社会整合功能也由此可能重新伸发。

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在拥有自身特点即差异性的同时,二者又有了新的融合,这种融合表现在了生活得各方各面,电视节目也不例外。

本文将重点从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的异同与融合趋势这方面分析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之路。

关键词:大众传播人际传播访谈节目创新融合互动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一,大众传播及其特点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是特定社会集团利用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介向社会大多数成员传送消息、知识的过程。

这一定义仅指传播的单向过程,没有包括反馈。

随着大众媒介的发展,大众传播将成为双向过程。

1945年11月在伦敦发表的联合国科教文宪章中首先使用这个概念。

大众传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具有组织性。

它的传者通常是一个庞杂的机构,内部有精细的分工。

如以报纸传递信息的报社,即由采访、编辑、评论、广告、经理等许多部门组成。

②在传播内容上具有公开性和易逝性。

大众传播与密码、旗语、信鸽、书信等传播现象不同,它不带有保密的性质。

这就决定了各种社会制度下的政府部门,往往以不同的方式或在不同的程度上,对传播内容加以审查和控制。

报纸刊登的消息,广播、电视播送的节目,通常只具有一次性阅读、视听的价值,除非受传者为了某种用途,以剪报、录音、录相等方式将信息贮存起来。

这就迫使传者必须注重信息传递的时效。

③具有很强的选择性。

一是传播工具对受众有一定的选择;二是受众对传播工具有一定的选择,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养、个人兴趣等可以使受众分为不同的读者层、听众层或观众层而偏爱某种传播工具;三是受众对传播的内容可以任意选择;四是受众对参与大众传播的时间可以自由选择。

受众的选择性表明,大众传播并不意味着对每个人的传播。

④受众具有不知名和参差不一的特点。

传者可能了解受众总体的某些情况,但对具体的受传者往往是不熟悉的。

⑤在信息流通上具有单向性。

受众无法当面提问、要求解释,整个传播过程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

⑥具有快速性。

不断吸收最新科学技术,提高传播信息的速度,是大众传播的一个发展趋势。

二,人际传播的主要特征人际传播是指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直接的面对面的信息沟通和情感交流活动。

人际传播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特征。

个人际传播人独白或自言自语等仅仅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发出的语言,不会构成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语言是具有社会性的语言。

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出者,同时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即在影响别人的同时,也受到他人的影响。

人际传播是CI的传播的主要形式,表现在企业内部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企业的外部公众之间的沟通。

在CI传播中,人际传播是通过某种人际关系运转起来的传播方式,同大众传播相比较,它具有自己的特点。

1、感官参与度高。

在直接性的人际传播活动中,由于是面对面的交往,人体全部感觉器官都可能参与进来,接收信息和传递信息。

即使是间接性的人际传播活动,人体器官参与度也相对较高。

2、信息反馈的量大和速度快。

在面对面的CI信息传播中,我们可以迅速获悉对方的信息反馈,随时修正传播的偏差。

传播对象也会对你的情感所打动,主动提供反馈意见。

如果有了传播媒体的中介作用,信息反馈的数量和速度都将受到限制,因为冷冰冰的媒体可能会使传播对象不愿参与反馈意见。

3、信息传播的符号系统多。

人际传播可以使用语言和大量的非语言符号,如表情、姿势、语气、语调等等。

许多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符号获得的。

大众传播所使用的非语言符号相对较少。

4、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三、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互动融合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呈现出融合互动的趋势,人际传播大众化,大众传播人际化。

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亲和力强等优势,人际传播可以弥补大众传播的劣势。

大众传媒对人际传播的运用,不仅表现在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一种新的传播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将人际传播的相关原则贯穿于大众传媒活动的始终,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有互动关系的,今天的大众传播已经不是从前的大众传播,同样,今天的人际传播也早已不是过去的人际传播了。

它们之间谁也离不开谁,彼此有矛盾,有融合,甚至在它们中间还有组合。

这种组合怎么解释呢?就是大众传播可以和人际传播联合掀起一波又一波的传播浪潮,比如,大众传播非常愿意自己传播的东西能够成为人际传播的话题,结果就是报刊报道的某些新闻很容易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这实际上也是媒体所希望的,尤其是小报就更是如此。

又比如,许多大众媒介都喜欢做点题采访,就是征集受众的愿望,这是人际传播延续到大众传播上的一种典型表现。

而在大众传播与网络传播的融合中,不得不提起网络,甚至可以说,是网络的发展将二者的融合加快了,网络是大众传播中速度最快的。

但是,它的人际传播特征也最为明显。

可能是它的人际传播状态阻止了它的大众传播状态的成长,所以,网络评论发展得非常快。

甚至可以说,网络是经过人际传播格式化的大众传播。

它的大众传播是建立在人际传播基础上的。

同时,它也有社区类型的小众传播,比如,讨论群体,反映出更多的人类传播的原始状态。

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一,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现状分析在目前的中国,电视访谈节目又被称为电视谈话节目,电视谈话节目,是指电视节目主持人及谈话参与者围绕一个共同话题,以人际传播的方式展开平等交流,并通过电视媒体展示其交流过程的大众传播活动。

它缘起于西方,并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传入中国,历经近十年的发展,一方面赢得了受众且创收视新高,另一方面又遭遇了发展的瓶颈期。

在中国,说到谈话节目,我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中央电视台崔永元主持的《实话实说》。

1996年推出后,堪称国内电视节目收视率的“宠儿”。

而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于2002年元旦开播,也创下过煌历史。

开播时每周一期,每期采访一位嘉宾。

开播仅一年后,即被网友评为“凤凰卫视十大最受欢迎节目”之一。

但一时间,为什么这些被认为具有显著个性,并且已拥有固定受众群体,深受观众喜爱的品牌节目,却变得渐趋冷却,甚至走出了电视屏幕。

究其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电视谈话类节目存在以下的问题:(一)“克隆”现象极其严重,缺少节目个性。

随着电视技术的更新和各电视台电视节目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谁有什么新点子都极易被模仿复制,以致业内人士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叹:刚策划制作出一档受欢迎的栏目,“克隆”品便到处“怒放”。

中央电视台作为全国性的媒体,节目往往成为全国各省级电视台借鉴的样板。

如《实话实说》、《对话》、《讲述》、《艺术人生》等谈话节目,都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模仿者。

仿照央视谈话的节目形式,催生相同的节目,这样就造成节目往往缺少个性,没有特色,没有味道。

虽然有时候感觉各种类型的谈话节目很多,但仔细观察不难看出这些节目的构成元素都是基本相同的。

首先主持人作为谈话节目的核心人物参与谈话的全过程,嘉宾往往是谈话节目争夺观众眼球的焦点人物,现场观众则是众多潜在受众的代言人。

电视谈话节目的现场环节设置已经被总结出相对固定的“套路”:大屏幕的运用——外采短片补充信息接入关键人物电话或神秘嘉宾登场——给嘉宾与观众意外的惊喜或感动典型物件的呈现——让大家共同“怀旧”或“大开眼界”现场即兴表演——零距离接触,感受“真人秀”的魅力观众短信或网上提问——实现谈话场外观众的参与和“即时性”反馈现场游戏——活跃谈话气氛,多方位地展现嘉宾风采现场观众中设置按键和题板——增强现场互动。

(二)趋众媚俗,煽情过度。

由于受商品经济法则的影响,一些电视人在文化价值取向上表现出的趋众和媚俗的倾向尤为突出,为了追求商业利润,他们盲目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级趣味,这些庸俗的内容,节目格调不高,不仅导致节目质量的下降,而且也使得受众的欣赏口味日渐下降。

我们说,电视台不光要做节目,也要培养受众。

比如近期湖南台播出的《背后的故事》节目现场,有一对青年男女以节目中模范夫妻巩汉林和金珠为偶像,希望也能像他们的婚姻那么美满,于是那位青年男子在现场马上就对身边的女友求婚,将情话大声说,把个人的爱情当作一个公开的表演的爱情速配节目;还有一些将家庭生活里鸡毛蒜皮的事小事搬上荧幕,把节目现场当作菜市场一样叫骂,比如贵州卫视《人生》节目,其庸俗程度几乎令人不忍卒睹;另外还有一些专门炒作明星隐私,过分刺激人的窥视欲导致的是人格的某些变异。

这与电视台片面追求收视率和节目话题选择的价值取向有关,一味趋众,迎合部分人猎奇、窥私的心理有关。

(三)平民意识贫弱,缺少人文关怀。

大众传播学者施拉姆说过,“最佳的传播效果是由受众参与而最终完成的”。

这种参与是一种思想与心灵的参与,即对节目所设的话题以及嘉宾和观众的发言进行思考,然后作出判断,或提出自己的看法,或不断更正自己的看法。

优秀的谈话节目必须拉近同普通观众的距离,贴近普通人的生活,与收视群体保持交流形成一种互动关系。

每个阶层的观众都能从谈话节目中那些不同身份的人身上找到自己心里呼应的位置,从而引发自己的理性思考和人生感悟。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我们有些谈话节目观众参与程度很低,显得平民意识贫弱。

现在我们看到充斥在荧屏上的谈话节目大都是“明星访谈”,而且有大量重复性的内容。

所述内容无非就是谈明星的发家史新动向,还有很多节目,无论话题是什么,都邀请明星嘉宾,但很多明星自身素质并不高,于是就造成整个节目水平下降。

有时普通百姓即使参加了节目,通常也只能扮演群众角色,为明星做绿叶,凑数而已,有人曾戏称现场观众是看客、是“托儿”、是“捧爷”、传声筒,他们很难有自己的声音,很少能真正参与到节目中去。

究其原因:一是市场经济、名人效应作祟;二是电视人平民意识贫弱。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民主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愈来愈强,人的个性发挥也愈来愈受重视。

他们渴望能够得到电视传媒的关注,渴望在现代化的电视传播媒介中寻找到一个表达自我的位置。

湖南卫视的两档访谈节目,一是自制剧由张丹丹主持的《背后的故事》,另一个是凤凰卫视的《鲁豫有约》落户到湖南卫视,名为《说出你的故事》,节目中嘉宾席上多是大大小小的明星,关心的是明星的私生活,甚至是他们的宠物,电视的传统的文化教育功能变弱,对观众缺乏建设性引导。

大大小小的明星们刚下这个节目又上那个节目,内容相似、问题雷同,浪费了电视资源和观众的时间,对热点问题不加思考和审视、一哄而上在猎奇和追星的热度退却,以后这种谈话节目只会显得苍白无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