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

甘肃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一、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状况甘肃省地处黄河上游。

东接陕西,东北与宁夏毗邻,南邻四川,西连青海、新疆,北靠内蒙,并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

甘肃全省总土地面积45.4万平方公里,居全国第七位。

人口6000万。

甘肃地貌复杂多样,山地、高原、平川、河谷、沙漠、戈壁等类型齐全,交错分布,地势自西南向东北倾斜。

地形呈狭长状,东西长1655公里,南北宽530公里,复杂的地貌形态,大致可分为各具特色的六大地形区域: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甘南高原、河西走廊、祁连山地、河西走廊以北地带。

甘肃深居西北内陆,海洋温湿气流不易到达,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属大陆性很强的温带季风气候。

省内年平均气温在0~16℃之间,各地海拔不同,气温差别较大,日照充足,日温差大。

全省各地年降水量在36.6~734.9毫米,大致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乌鞘岭以西降水明显减少,陇南山区和祁连山东段降水偏多。

受季风影响,降水多集中在6~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50~70%。

全省无霜期各地差异较大,陇南河谷地带一般在280天左右,甘南高原最短,只有140天。

建国以来甘肃省的社会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甘肃作为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投资区域,获得了较多的中央投资,建立起了门类较为齐全、以资源开采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工业产业体系。

但是,受区位因素、历史因素和改革开放后国家梯度开发发展战略的影响和限制,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东部发达省区相比,差距较大。

2005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仅占全国的1.0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341元,仅为全国人均生产总值的52.65%,比全国平均水平13944元低6603元;财政收入虽然增幅较大,但是总量仍然较小,还不到全国的l%;2005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人为1980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3255元的水平,多年来位居全国倒数。

甘肃城市化水平低,2005年仅为30.0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近l3个百分点。

全省财政收入总量偏小,支出需求大,收支矛盾突出,财政运行仍处于捉襟见肘、举步维艰的境地。

可集中用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增量十分有限。

1994年到2005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加不足9亿元,有12个县的财政收入不足1000万元,最少的不足400万元。

由于财力所限,社会保障、扶贫救灾、医疗保险、法定支出及公用经费都不能足额安排,住房公积金、职工教育经费、工会会费等财政对个人的补贴无力安排。

同时,近年来,虽然甘肃省一直要求超编地方人员负增长,其他地方零增长,但由于经济发展整体落后,就业渠道狭窄,财政供养人员膨胀较快,致使财政人员供养负担日趋严重,财政赤字挂帐数额较大。

到2003年底,全省财政供养人数达93.9万人,占总人口的3.6%。

各级财政赤字28亿元,相当于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21.8%。

全省财政无力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三农”。

而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由于管理分散,难以统筹协调形成合力,资金使用效益并不高。

甘肃省是西部贫困省份,14个市州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城市近郊和河西地区发展较快,中东部地区和南部的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城乡差距突出,城市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十分有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础条件比较薄弱。

农村内在的封闭性以及资源和生产要素流动性差,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扶贫任务艰巨。

2004年全省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58.86万人,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稳定的农村低收人人口为397.95万人,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占农村人口的30.67%,加快扶贫攻坚仍是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首要任务。

甘肃农业基础设施和经营方式落后,农田水利设施不足而且标准低。

农业经营方式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农民组织化和生产集约化程度低。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偏低。

2004年全省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占56.39%,初中文化程度占31.3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2.26%,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77年,基本达到小学毕业水平,培养新型农民的任务更为艰巨。

二、甘肃农村贫困地区的区域特性1、甘肃农村贫困地区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比重大,贫困度较深甘肃贫困地区分布面广,全省共有4个县级市、59个县、7个民族自治县、16个市辖区。

在86个县(区)中有53个县是国列和省列贫困县。

其中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不含市辖区)41个,占全国扶贫开发县的6.93%(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592个),占甘肃全省县(区)的58.57%。

按照经济区域划分,大致分布如表3-1,3-2所示: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4》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从表3-1、3-2可以看出,甘肃省41个贫困县(市)绝大部分分布在除河西经济区之外的其它4个经济区,其中陇南经济区贫困县最多,其数量占所在地区县(市)总数量的比重高达85.71%,陇中经济区、陇东经济区和民族经济区贫困县数量也较多,所在地区县(市)总数量的比重分别为66.67%、53.85%和75%,河西经济区贫困县数量最少。

从区域分布来看,甘肃省的贫困县主要集中在陇南山地、陇中黄土高原以及甘南草原,尤以定西中部地区是甘肃省土地最贫瘠的地方之一。

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4》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贫困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差异及发展起点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处于较低的水平。

2003年,41个国家贫困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2.4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5.2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11.09亿元,占全部县域的41.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13亿元,其中只有7个县的GDP超过10亿元,有18个县的GDP在5-10亿元之间(见表3-3)。

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5》,表中数据经作者按照相关区域划分整理计算。

甘肃农村贫困人口大致分布情况见表3-4。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贫困人口的分布呈现为全省分散、区域集中的格局,分布于全省各地。

陇南市和甘南州、临夏州的贫困人口合计达85.7万人,占全省农村贫困人口的70%,集中了全省大部分的贫困人口,是甘肃“八七”扶贫计划的攻坚地区,国家确定的41个贫困县中有16个县在这些地区,省里确定的8个攻坚县中有7个县也在这一区域。

“两州一市”成了扶贫建设的重中之重。

表3-4: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的地区分布(2004年)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5》,表中数据经作者按照相关区域划分整理计算。

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非农产业比重较低,商品经济和专业化生产不发达受国家梯度发展战略和甘肃以重化工业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战略的双重影响,在产业发展方面,对东中部省区和甘肃大中城市周围选择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部门,给予投资和政策两方面的双重倾斜,使之率先起飞,率先实现工业化,成为产业发展较快,收入提高较快的地区。

而贫困地区得到的发展政策优惠和倾斜少之又少,三线建设时期建设起来的若干个孤岛型工业企业也日渐衰落,产业发展缺乏新的支撑点和增长点,不仅如此,农业的要素条件和市场条件越来越不利于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而进行传统的农业改造又缺乏相应的资金、技术支持。

产业结构的单一和低层次性,产业发展的原始化状态,成为贫困地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目标的障碍。

尽管甘肃在贫困农村地区的产业改造与调整方面做了很大努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资源在各贫困地区依然不能得到有效的优化配置,缺少合理的地域分工,各地产业结构单一,主业不突出,大部分贫困地区的经济结构仍呈现Ⅰ、Ⅲ、Ⅱ型。

41个贫困县的三次产业结构为 34.91:30.35:34.74,而甘肃15个市(区)和嘉峪关市三产比例达到 8.8:50.2:41,经济结构已经调整为Ⅱ、Ⅲ、Ⅰ型。

2003年,41个贫困县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为88.12亿元,占全部县域的31.37%;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为76.62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0.61亿元,占全部县域的16.2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为87.71亿元,占全部县域的49.32%。

非农产业的比重较低。

2003年贫困监测调查资料显示,贫困地区的非农产业主要以初级农副产品的加工和采矿业为主,不仅规模小,起步低,而且整体的技术水平落后,其投入产出比也很低。

3、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低2003年,甘肃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2336.79元,而41个贫困县的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267.18元,远远低于甘肃省的平均水平。

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超过1500元以上的只有6个县,76%的县中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为1000-1500元。

其中,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榆中县为1684.2元,最低的是宕昌县,只有798.07元(见表3-5)。

2003年贫困监测报告显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有三分之二来源于家庭经营第一产业,其次靠外出打工收入。

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产品的深加工面窄量小,农民从农业中取得的收入难以增长。

贫困地区农民由于自身素质比较低,就业机会减少,打工收入比例也很低。

资料来源:《甘肃年鉴2004》2003年,41个贫困县的城乡储蓄余额为185.20亿元,县均4.52亿元。

超过10 亿元的只有4个,分别是榆中县、临洮县、武都县、陇西县,其中储蓄额最高的榆中县,为13.93亿元,最少的是东乡县,仅为0.95亿元。

从人均储蓄额看,2003 年甘肃县域人均储蓄额为2812元,而贫困县县域人均储蓄额为1489.07元,最高的是合作市,为6180.36元,最低的是东乡县,仅为355.12元。

县域财政收入低,信贷紧缩、资金使用效益低。

2003年,甘肃县域地方财政收入为38.77亿元,县均 0.5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414元。

41个贫困县地方财政收入为18.99亿元,县均0.46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80.62元,其中最高的是两当县,为1002.39 元,最低的是东乡县,仅为40.94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不足百元的有19个县。

同时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撤并机构,上收贷款审批权限,邮政储蓄只储不贷,农村信用社资金有限,客观上加重了贫困地区内的金融抑制。

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由于分块管理、使用分散,有限的资金撒了“胡椒面”,不能形成合力,再加上挤占挪用严重,导致资金“效益递减”。

4、思想观念差异较大,开放程度较低由于贫困地区山高地远,许多地区交通信息不灵,人们习惯于封闭守常,满足于小安求稳,市场观念、效益观念、竞争观念、人才观念等方面较为薄弱。

并且由于受长时间的自成体系思想的影响,各贫困地区各自为战,行政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从而导致许多贫困地区的经济都作为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在各自的框架内运行,很少有经济合作与往来,没有形成一个真正完整、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阻碍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