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6中国人心目中的佛教----判教

06中国人心目中的佛教----判教


北地教判以慧光为代表
• 北地教判中,以慧光所作的渐、顿、圆等三教判,及因缘、 假名、不真、真宗等四宗判为代表,都为华严宗的智俨及法 藏所引用。根据法藏的《华严五教章》:光统律师立三种教, 曰渐、顿、圆。光统释意以根未熟,先说无常,后说常;先 说空,后说不空深妙之意,如此渐次说故名渐教。因根熟者 具足于一法门,演说一切法门,同时不具说常与无常、空与 不空,更无渐次,故名顿教。(卷一《叙古今立教》)慧光 这一说法可能是继承了南地的顿渐二教和菩提流支的半满教 (十二年前皆是半字教,十二年后皆是满字教)。此中顿渐 二教属于化仪,圆教则为化法(佛为了教导众生而说教义的 内容)。尤其圆教是指拥有“圆满无碍究竟解脱”内容的说 教。
二、南北朝时期的“南三北七”判教
• 南地之说侧重佛说法的时间,主要是把佛陀说法按时间顺序, 配列以教理的发展。
• 北地之说侧重佛说法的内容,主要是就教理的深浅加以组织, 其中也有参合时间上的配列。
• 南北诸师的判教互有出入,但共同的基础都是有顿、渐、不 定三种教相。
• 给予中国教相判释以重大启发者,乃是昙无谶所译之《大般 涅槃经》。其经卷五以梵语《悉昙章》(成就吉祥章)的字 本摩多(母韵)、体文(子韵)为半字,用它比喻声闻乘经; 以《毗伽罗论》(声明记论)义理皆足成字为满字,用它比 喻大乘经典。其卷十四用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 熟酥、醍醐,比喻从佛出生十二部经而出修多罗,又据以出 方等、般若波罗蜜、大涅槃等,一方面表示整个佛教教义有 其体系,另一方面亦显示教义有高下深浅,树立教相判释之 典型。
南地教判以慧观为代表
• 南地教判以刘宋道场寺慧观的顿、渐二教之“有相、无相、 抑扬、同归、常住”等五时判教为最权威的教判。后来天台 智者的判教,就是依此而成立的。
• 佛之说教化导的方式,有“化仪二教”:一为顿教,是说内 容艰深的《华严经》,但为菩萨具足显理。二是始自鹿苑、 终至鹄林,为不同根机而说由浅至深的教义,此称渐教。
第六章 中国人心目中的佛教----判教
• 一、判教在中国佛学中的价值 • 二、南北朝时期的“南三北七”判教 • 三、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判教 • 四、华严宗“五教十宗”之判教 • 五、宗密教禅一致的判教
一、判教在中国佛学中的价值
• 佛教从公元前第四世纪开始流传,首先仅局限在印度东北角 的恒河流域。西元第一世纪,佛教已从地方性宗教,演变成 全印度、甚至包括巴基斯坦和整个中亚的主要信仰。其后数 世纪,佛教更从印度、巴基斯坦和中亚,北传到中国、日本、 韩国、西藏,南传到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成为全亚洲的 共同信仰。在这广大而又长久的时空变迁当中,佛教依据不 同地域、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不同传说,集成 许多内容崭新,但却自相矛盾的经典。例如:
• 判教是中国佛教的一大特色,表现了中国人对于外来佛 教的消化吸收,中国佛学的派别亦体现为其判教的不同。
判教思想的形成,须有二个条件:
• 第一、只有到三藏经典已大致译出的南北朝时代,才有可能 形成佛教大一统的体系构图,在坚信佛教教义具有统一理体 的前提下,将事实上异解纷歧的经典学说整理到一个统一有 序的结构中。第二、由于这个时期教典略备,经过学者钻研 探讨,思想体系逐渐成熟,从而才有可能依一家的宗旨,组 织全体佛教教理,以阐明各家在整个佛教当中所占的地位和 价值。
• 这四教亦可以与五时相配合,最初华严时为圆教而说意兼别, 第二鹿苑时但是藏教,第三方等时因为说法通于三乘所以并 不属于哪一教,第四般若时,除藏教外兼明后三时,第五法 华涅槃时,专门开辟圆顿义理,唯属圆教。《法华》本已究 竟,但还有不能得益的,故又重之以《涅槃》。五时配到 《法华》为止叫做前番五时;如要到《涅槃》为止叫做后番 五时。这样不但推尊《法华》,《涅槃》亦同时被推尊。
• 于渐教中启开五时: – 一、为三乘别教,为声闻人说四谛、为辟支佛说十二因缘、 为大乘人明六度;行因各别得果不同,故称三乘别教。 – 二、通般若化三机,曰三乘通教。 – 三、为《净名》、《思益》赞扬菩萨抑声闻,曰抑扬教。 – 四、为《法华》,会彼三乘,同师一极,曰同归教。 – 五、名《涅槃》,此为常住教。
• 法华涅槃时--最后八年说《法华经》,由前四时之教化,破除大 小乘胜劣之隔执,开展十界成佛之真理。更于入涅槃前夕说《涅槃 经》,为未受前时化益的众生说众经,随而泯之令入实相。因此经 宣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不变之理,亦为佛法最圆熟高深 的道理。天台宗吸收了涅槃学的思想,但突出了《法华经》的优越
– 不定教--即听者一起听法,而领会不同,或于顿中得渐 义,或于渐中得顿义,但都互相知道为佛所说。
• 上述四教仅用于宣讲法华前之教义。如果用这四教和五时配合,最初华 严时即为顿教,鹿苑、方等、般若三时为渐教,随着三乘根基逐渐从小 入大,在此顿、渐二教中间,又都含有秘密不定,只有第五法华涅槃时, 才超然于顿渐秘密不定之外。因第五时已在收获阶段,如同服药见效再 用不着处方了。
• 鹿野时--佛于鹿野苑等地,十二年间说小乘《阿含》等粗浅的理 论,诱引钝根初机者。依此而行,可得阿罗汉果。
• 方等时--其后八年间,讲《维摩》、《思益》、《楞伽》、《胜 鬘》等 “弹偏斥小”、“叹大褒圆”的经典,叹大乘、贬小乘,弹 诃小乘之执,为小乘转向大乘时期。
• 般若时--其后二十二年间说诸部般若,淘汰执著大小乘差别之执 情,复阐发空观思想,以“空”相亦无,而归于缘起性空之根本立 场。
• 《法华玄义》介绍的四宗与《华严五教章》的因缘、假名、 不真、真宗的名称略有差异:“佛驮三藏,学士光统所辩之 四宗判教,一指因缘宗,毗昙六因四缘;二指假名宗、《成 实》之三假;三指诳相宗,《大品》、《三论》;四指常宗, 《涅槃》等常住佛性本有湛然。
三、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判教
• 在《法华玄义》中,以“释名”、“显体”、“明宗”、 “论用”、“判教”五重玄义来组织佛教教义。
• 按霍韬晦的说法,天台是从“法性”的观念入,着重心灵对法性的把握, 由此而历种种观以成圆观,故天台从内容上分佛法为“藏、通、别、圆” 四教,各教所观境皆不同。
• 华严是从“真心”的观念入,着重心灵活动所创生之境,由此而立五教: 小、始、终、顿、圆。内容之分别即在小乘只言六识;始教中虽说唯识, 而及于阿赖耶,但不及于如来藏;终教则知此阿赖耶识自另一义言之, 即为如来藏;顿教则显一切法皆唯一真心。至华严圆教更大彰此真心之 全幅大用,性海圆明,无碍自在,以彻入一切法,而“一切即一、一即 一切”,所以说这是无尽缘起,亦即由佛之心灵所开出之无限之庄严、 美丽之世界,这亦是心灵升进后所得之圆观。(摘录自《佛教的现代智 慧》)
(二)八教
• 八教,由说法的形式“化仪四教”和说法内容的“化法四教”组成。
• 化仪四教(形式): – 顿教--对利根人,直机趋入,不历阶段,大乘圆满教理 直下全提,相当于华严时。
– 渐教--对钝根人,由小而大,次第宣扬,相当于鹿野、 方等、般若时。
– 秘密教--即佛陀说法之际, 虽同座听法,却受益不同, 而互不相知。由华严时至般若时,均有此秘密性质之存在。
• 这样,就有四种教:“藏”(指小乘,因为《智论》批评小 乘只懂三藏)、“通”、“别”、“圆”。用四教配合诸经, “藏教”是小乘的阿含(经律论),“通教”是三乘相通的, 如《般若》等(因为其中讲到与小乘有共有不共),“别教” 是指《维摩》,特别显示了大乘的优越,“圆教”是指《华 严》、《涅槃》和《法华》。──这三种经仍有区别:《华严》 讲十地有其特殊的看法,所以是圆教而兼别教,《涅槃》也 是圆教,但其中也讲到以前的通、别、半、满等,但是追说 追泯,并非提倡它们,而是循佛法之脉络,肯定天台本宗所 崇奉的《法华》才是纯圆。
四、华严宗“五教十宗”之判教
• 基本上沿续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将小乘和大乘始教称为三乘,将大 乘终、顿、圆三教称为一乘。在一乘中,《法华》会三归一,一乘与三 乘相通,称为同教一乘;《华严》为纯粹一乘而别于三乘,称为“别教 一乘”的“圆教”,而把以往佛教各派都斥之为“偏教”。五教说渊源 于杜顺的《五教止观》,其目的不外推尊本宗所宗的《华严经》在诸经 中为最尊最胜。法藏的《华严一乘义分齐章》,又称《华严五教章》, 被认为是《华严经》最优秀的五教判,也是华严教学的立足点。
• “五时八教”的重点只在“化法四教”,亦称之为“天台四 教”。
• 其来源有二:一是慧文、慧思以来对教的看法,他们认为佛 说法的位次有“通”(通三乘)、“别”(大别于小)、 “圆”(圆满)。
• 二是《菩萨璎珞本业经》,由空假中三观看出教的不同,即 从内容上来判教。“由假入空观”有两种方法,一是析色入 空,这指小乘的说诸色法由极微构成,因而可以析色来自空。 二是大乘说的“当体成空”。
• 化法四教(内容):
– 藏教--指小乘经律论三藏,再分为有、空等四门,并包 括《成实论》在内。
– 通教--三乘共通之教,亦为大乘之初步。大小乘相共而 前(藏)后(别)相通。
– 别教--为菩萨所立之不共法门,以诠释法性、实相为目 的。与前(藏通)后(圆)各教都有区别。
– 圆教--说的是大乘究竟义理,圆满具足而又无碍圆融。 前面三教属于传统佛教的产物,即断惑证真,修得涅槃。 而圆教则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涅槃,即生死即涅槃的实修 体系。这种在现实生活中体会修行的结果,而达到悟的境 界,是中国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
• 早在五世纪,自鸠摩罗什译出比较系统的经典之后,就有人 开始尝试整理和统一传到中国的佛典,并对各系佛学加以研 究发展。此即隋、唐佛学者所称之“教相判释”。判教始于 东晋,而特别兴盛于南北朝时期,后世有“南三北七,义成 百家”之评。智者在《法华玄义》卷十上,介绍了南北朝的 “南三北七”的教判,即江南三家,江北七家。后来澄观的 《华严经疏抄》则有十五家之说。宗密的《圆觉经大疏》则 列出二十余家。到了隋、唐时代的中国佛教,在组织与统合 上已见其大成,同时,亦出现了形成本身教义体系的价值判
• 这些教义上的矛盾,从学术史的角度,原本应该从佛教 发展过程中的地域与社会背景的差异去分析。但佛教徒 基于信仰立场,一律视佛经为释迦牟尼金口所说。基于 四悉檀的解经原则,对表面上看来内容自相矛盾的佛经, 解释为佛陀根据不同的对象根机,而在不同时间施以内 容深浅不同的教说内容,这就是判教的方法。若不把佛 的说法及佛法的发展放在一定体系框架下判别,就无法 明了佛法的真实意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