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

公选课:中国佛教文化考查试题一问答题:(任选三题)1 、佛教所说的"三法印"是什么?一般称:1、诸行无常(宇宙万有,皆变化无常);2、诸法无我(世界一切现象皆因缘和合,没有独立的实体或主宰者);3、涅盘寂静(佛教徒修行断尽烦恼,超脱生死轮回,达到涅盘寂静境界)。

2、试说明中国四大菩萨及其道场所在地。

山西五台山是大智菩萨文殊菩萨道场。

浙江普陀县"海天佛国"普陀山是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音菩萨的道场。

常有金顶佛光奇观的四川"峨眉天下秀"峨眉山是大行菩萨普贤菩萨道场。

安徽“仙城佛国”九华山是大愿菩萨地藏菩萨的道场。

3、列举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一宗派?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主要有八宗。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

净土宗影响比较大4、“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你是如何理解这首禅诗的?5、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主要可以从信仰修证和教理义学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

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

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

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

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

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

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

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二、论述题:(任选一题加以阐述)1、你怎样认识和评价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2、分析对比儒学和佛教的人生价值观念。

3、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主要有哪些?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至今已2000年。

它深刻的影响着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

历史上真实的佛教决不是一种孤立的信仰,它一直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各种哲学思想,民间的风俗习惯,社会道德乃至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结合任一起。

中国佛教虽然与印度佛教有渊源和继承关系,但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步结合中国社会历史的特点,接受着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影响和改造,然后才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并产生了大量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精神和新面貌。

中国佛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佛教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汉代佛教。

此期佛教刚传人中国,以佛经翻译、解说、介绍为主,翻译的主要是禅经和《般若经》。

这时期,人们把佛教看成是黄老之学的同类,禅学被看作是学道成仙的方术之一,佛教是在与道教方士思想结合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道时期。

第二个时期是魏晋南北朝佛教。

此期佛教被大量翻译,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般若学出现了不同学派,民间信仰日益广泛和深入。

著名大师有道安、慧远、鸠摩罗什和僧肇等。

重要佛学思潮,一是般若学?quot;空论,二是因果报应和神不灭论。

此期,佛学受到了当时玄学的影响。

所谓玄学是以《老子》、《庄子》、《周易》这几部书作为基础结合当时的现实政策而发展成的一种不同于汉代经学的新理论。

它研究体用、有无、本末这样一些比较抽象的理论,广泛地影响了当时佛教的发展。

所以,这个时期可以说是佛玄时期。

第三个时期是隋唐佛教。

此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也是它中国化的时期。

这时期翻译过来的佛教典籍已极为丰富,随着政治的统一,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融合趋势的加强,佛教得到空前的发展,创立了不少新宗派。

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

每一宗都有自己的理论和修持体系,师道相传,谨守不变。

唐统治者(除唐武宗外)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使佛教得以昌盛,同时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

封建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

如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

华严宗不仅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而且以《周易》的元、亨、利、贞四德配佛教的常、乐、我、净四德;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

这就把佛教的理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

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

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得意妄言理论以及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

隋唐佛教的特点是系统性、宗派性。

第四个时期是宋元明清佛教。

此期的佛教由盛转衰(主要指汉族地区),佛教与中土固有文化和民俗进一步融合,在民间信仰上树立了广泛而牢固的基础,但并无新的宗派产生,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

在理论方面也无创新,主要是证明佛教理论与正统的儒家思想不违背,提倡三教融为一体,表面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也掺杂了佛教思想。

概括这一时期佛教的特点是,结合了中国封建政治、伦理,使之更加中国化。

第五个时期是近代佛教。

此期,由于受到西方外来思想的冲击,佛教思想也无形中受到国外资产阶级哲学的影响。

佛教部分理论成为沟通中国传统思想4、试述禅宗对于佛教的变革。

一)思想渊源从思想渊源上看,惠能系的禅宗对传统佛教的革新实际上是传统佛教与老庄思想合流的产物。

就传统佛教而言,其本身就有着重视心性作用的倾向,这在《楞伽经》和《起信论》两部佛典中尤为明显。

早期禅宗诸师奉持的《楞伽经》只有一品,以“一切佛语心”为品名,把全部的佛教归结到一种“心学”上去,以“心”为最高本体,世界万有由心所造,认识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遵循向内心求解脱的实践路线。

“三界上下法,我说皆是心。

”“菩萨摩诃萨观察三界但是一心作故。

”(注:《入椤枷经》。

)这种思想为惠能系禅宗所吸收,发展而形成“主体心性说”,强调主体心性的作用,真如本性属于每个人的本心,“明心见性”即是佛。

对禅宗思想有着重大影响的另一部经典是《起信论》,主要表现为:第一,《起信论》将世间和出世间的一切现象的最高本体和最后本源归结为“一心”,一切佛教净法均在“一心”,它具足圆满,众生皆有,故又名“众生心”。

据此,对佛教的信仰便是对“自心”的信仰;所有佛教的修行,就变成了唯一的修心。

这到禅宗便发展成为摆脱外力崇拜,菩提但向内心寻求。

第二,《起信论》主张心性无染,心性本净。

只要一心不动,那就是契合真如,达到觉悟。

《起性论》称:“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能随顺入真如门。

”神会采取了这一说法,认为要达到“直了见性”,应从“无念”入手。

由此有“定慧一体,平等双修”之说。

由“无念”可达到“定慧一体,平等双修”,最后结论为“直了见性”。

第三,《起性论》提出“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即是说禅最重要的是贯彻到日常生活,而这在《维摩诘经》中也有体现,禅宗吸收了这种思想。

《坛经》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与语为邪见。

”因此,禅宗倡导禅即是平静如常的日常生活,“平常心是佛”。

就中土佛教理论来说,道生的“众生皆有佛性”说和“顿悟成佛”说对禅宗影响最大。

道生认为:“一切众生,莫不是佛,亦皆涅槃。

”(注:转引自杨宪邦等主编《中国哲学通史》第二卷第271页。

)这种人人有佛性,心、佛、众生是同一实相,发展到禅宗就成为“即心即佛”,只是众生不能认识自心,不识本心,若“明心见性”,自己便是佛。

道生还提出“佛无净土”说,佛性并非外在于、迥异于现象世界。

道生说:“夫大乘之悟,本不近舍生死,远更求之也。

斯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实为悟矣。

”(注: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291页。

)他还说:“言到彼岸,便是未到。

未到、非未到,方是真到。

此岸生死,彼岸涅槃。

”(注:见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第291页。

)即是说,所谓的净土,并非在彼岸世界,而就在这个现象世界。

如果说道生的“佛无净土”说把佛从彼岸世界拉回到现实世界,那么,他的“涅槃佛性说”便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

禅宗就是看中了这一点,加以吸收改造。

《坛经》说:“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獦狚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所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眼前。

”从而真正把心外佛变成心内佛。

道生的另一著名观点是“顿悟成佛”说,其理论根据是:成佛就是与“无”同一,也可以说是与宇宙的心同一。

由于“无”超乎形象,“无”自身不是一物,所以不可能渐修。

慧达在《肇论疏》中对道生的顿悟成佛说作了简明的论述,他说:“第一竺道生法师大顿悟云: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照极,以不二之悟,符不分之理。

理智恙释,谓之顿悟。

”禅宗把这种思想加以发展,形成自己的“直指本心,见性成佛”观。

因此,胡适说:“生公的顿悟论可以说是中国禅的基石。

”当然,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要想在异域的文化土壤上生根、成长,就必须和异域文化相融合。

禅宗作为中国化佛教,实际上是传统佛教和道家思想结合的产物,尤其是庄子思想,这在禅宗中表现很明显。

首先,在《庄子》思想中,认为要体认“道”,达到与“道”合而为一,必须排除感官对于外部世界的感知,更不能靠逻辑的、思辨的方法获得,只有“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养生主》),即靠精神活动来把握。

而这种精神活动最主要方面即“心斋”、“坐忘”,强调直觉体验,从而达到与“道”合为一体。

这实际上是一种神秘主义的“体道”观。

禅宗把这种体道观简易化、直接化,认为参禅悟道不能通过思辨的理性认识,而必须通过个体直觉体验,从而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其次,《庄子》认为,如果我们想从二元对立的世界解放我们的心性,则必须转化我们是非对错的分别心,而呈现与道为一的“无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