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之佛教的宗派
净土宗
此宗典籍
• 根本经典:净土三经《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 • 西方三圣(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 ①宣扬世界上有一个净土的存在 • ②提出快速成佛法 • 净土宗创立前,隋唐佛教各宗派,或者 由于唯心主义理论比较深奥,或由于仪 轨极端繁杂,因此较多地流行于宫廷和 上层知识分子之间,而净土宗理论简单, 法门简易,更适合于在民众中传播,所 以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下普遍地流行了起 来。
普法宗(三阶教)
隋代信行所创立。把全部佛教按照 “时”“处”(所依世界)“机”(根 机,指人)分为三类,每类又各分为三 阶:第一阶是正法时期,“处”是净土 佛国,只有佛、菩萨修持大乘一种佛法; 第二阶是像法时期,“处”是秽土,人 是凡圣混杂,流行大小乘(三乘)佛法; 第三阶是释迦牟尼死后一千年的末法时 期,“处”也是秽土,人是“邪解邪 行”。
初祖达摩:一苇渡江 · 只履西归 • 达摩,印度南天竺国人,梁武 帝时来到中国南海。梁武帝一 见到达摩大师,就请求开示法 要。
• 问曰:朕一生所有造寺、度僧、 写经、弘扬佛法、到底有没有 功德。祖曰:没有功德,只是 人天之果,有漏之因,如影随 形,看来虽有,实在没有。
• 帝曰:如何是真实功德呢?祖 曰:清净智慧是微妙圆融,本 体空寂,无法可得,如是功德, 绝对不是世间上有为之法所能 求到的。
• 正法就是根本佛法,眼藏就是大 智慧择法眼,能够普照一切,含 藏万法,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 法都含藏此一法之中,这一法就 叫做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也就是 说不生不灭的妙真如心。它是不 变又能随缘,随缘依然不变。
禅宗的传承
• 关于禅宗历史有一套传法 世系:西天二十八祖与东 土五祖(达摩-慧可-僧 璨-道信-弘忍)的说法。
• ②依他起性——遍计所执性并非凭 空而来,它是有所依附、依据的, 所依靠的东西叫作依他,依各种因 缘而生起,而其中最根本的因就是 识。依他起性也就是唯识而起。
• ③圆成实性——建立再依他起性善 的遍计所执性是不真实的,但是去 掉它便能得到一切事物的真实性, 就能认识真如佛性,从而认识也就 圆满了,并由此可以成就一切种种 的功德,叫作圆成实性。
• (2)三性说 • 三性说是唯识宗对孙宙万事万物 本性、本质、本体的看法,认为 一切事物的本相有三种:
• ①遍计所执性——一切众生都对各种现 象虚妄的加以分别,普遍地对万物加以 分别、比较、认识,把对事物的区别执 着于客观的真实存在,这就叫所执。实 际上事物的差别与不同并非真实,因而 是以无为有,这就叫遍计所执性,应该 否定。
三论宗
以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 与提婆的《百论》开宗立派,宣扬空、 无相、无所得、八不中道等义理,是具 有浓厚印度传承特色的宗派。以其着重 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别称空 宗、无相宗、中观宗、嘉祥宗、提婆宗、 般若宗等。
中心理论是以真俗二谛为纲, 认为一切现象都是虚妄不实的, 是无自性的,但为了引导众生而 用假名来说有,这就是“中道”, 也就是一切无所得的中道观。
• 遍计所执性是执着于事物的区别, 因此是虚妄的。 • 依他起性是认识到事物是因缘而起, 相对真实。 • 圆成实性是完全认识了事物的本性, 绝对真实。
此宗影响
从哲学理论来讲, 唯识的理论 最为完备,学通唯识理论,再学其 他宗派,会有「会 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之感,所以很多学佛者都 从唯识入手。 前辈学者欧阳竟无、 周叔迦、熊十力等,都是研究唯识 的专家。
• • • •
①宣扬小道法术,真言咒语 ②崇拜大日如来 ③纵欲主义 由于密宗具有很浓厚的神秘色彩, 为当时唐王朝统治者所特别爱好, 一时形成了王公贵族纷纷信奉密宗 的风尚。然而在不空之后,也就衰 落了。
禅宗
禅宗的由来
• “禅”是梵文简单音译,全 译为“禅那”,意译为静虑。 指佛教的修行的实践(宗教 修行的基本功夫)。
如来禅与祖师禅 • 传统禅学同后来的禅宗有极 大差别,一般把传统禅学称 为如来禅,禅宗修行方法则 称为祖师禅。
• 根据《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 大梵天王将金色的波萝花献给佛, 请他说法,佛升座后一句话都不 讲,只是手里拿着这枝波萝花静 静地给在会大众看看。大家都不 理解佛拈花示众的主要意义。
• 正在这个时候,站在佛旁的一位 老比丘,名叫摩诃迦叶尊者,看 看之后,就领悟到佛拈花意旨, 突然间破颜含笑起来。佛马上开 口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与摩 诃迦叶”。
• 多年后,道信在赴黄梅的路上遇 一小儿,问其姓名,小儿说: “性即有,不是常性。” 再问之,小儿说:“是佛性。” 信又问:“你没有姓吗?” 小儿说:“性空故。”
• 《传灯录》说:四祖到牛头山时,见法 融周围有许多虎狼,便故作恐怖状。法 融见了便说:“你还有这个在?” 待法 融进屋里后,四祖就在法融石座上写一 “佛”字。法融出来欲就座,忽见“佛” 字在座,惶急缩身。四祖说:“你也还 有这个在?”闻此言,法融始向四祖请 示法要,因而别传牛头一支,名为“牛 头宗”。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 ①真如缘起论
• 将心称为“心真如”,认为万事万物皆由一 心所生,“世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认为 心具有两种本性:净性与染性。净性熏净业, 进行修养,达到涅槃成佛。染性熏染业,产生 万事万物。这两个相反过程即是修行过程。天 台宗真如缘起论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心外无 法”。
• ②止观双修说
•
唯识宗
玄 奘 西 行 图
此宗典籍
一经二论: 《解深密经》《瑜珈师地论》 《成唯识论》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1)唯识说—提出“万法唯识”
•「外境非實有,皆由識所變。」這 是唯識宗的一個主要宗旨,是在說 明「心外無法」、「一切唯心造」 的心法教義。
①首先研究识本身,提出“八识说”:眼识、 鼻识、耳识、舌识、身识、意识,再加上末 那识和阿赖耶识。意识即思想、思维。末那 识的作用是沟通前六识和阿赖耶识的,并为 阿赖耶识服务。阿赖耶识是梵文音译,意译 为藏识,仓库、种子之意,藏有产生孙宙种 子的仓库,是一切事物的总根据,也是前七 识最根本的依据,是永恒的,人死了叫七识 俱亡,独有阿赖耶识永存。
律宗
此宗名稱:
• 律 宗:以研习和传持戒律而得 名。 • 四分律宗:依《四分律》所建立 的宗派。 • 南 山 宗:因创始人道宣住在终 南山。或称南山律宗。
此宗典籍
《十诵律》61卷 • 四律 《四分律》60卷 • 《僧祇律》40卷 • 《五分律》30卷
•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道宣的律宗,是在魏晋南北朝律学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他把戒分为止持和作持 两门,止持是“诸恶莫作”的意思,规 定比丘250戒、比丘尼384戒;作持是 “诸善奉行”的意思,包括受戒、说戒 和衣食坐卧的种种规定。
• 居士又问:“今见和尚,已 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 慧可答言:“是心是佛,是 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 然。”
四祖道信
• 璨问曰:“谁缚汝?” 沙弥答:“无人缚。” 璨问:“更何求解脱?”
五祖弘忍
• 传说五祖前生在破头山是做一个栽 花行者。见到四祖说:“佛法妙道, 我能不能得闻?”道信说:“你年 龄已经很大了,纵能得闻佛法,也 不能广弘法化,如果你转世,这样 就可以达到你的心愿”。
菩萨 佛
• “一念三千,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反映 的是天台宗的孙宙观、本体观、认识论。 一念三千是以主观吞没了客观,认为精神 产生了物质。三谛圆融看来折中,不偏于 一方,但实质上还是否定万事万物的客观 存在。一心三观强调神秘的直觉,可以把 握认识孙宙。
此宗影响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它 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 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持和信奉, 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元明以后, 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 行归净土”之风。 • 9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将此宗传到日本, 在平安时代(784~1192),与真言宗并列发 展,史称“平安二宗”。13世纪由此宗分出日 莲宗。当今,日本天台本宗、日莲宗都很兴旺, 而日莲宗在20世纪又分出几个新兴教派。
华严宗
此宗名稱:
• 華嚴宗:以《大方廣佛華嚴經》为 佛说的最高佛典,用它来统摄一切 教义。 • 賢首宗:武则天赐号其创始人法藏 为贤首,又称“贤首宗” 。 • 法界宗:發揮「法界緣起」的思想。
此宗主要佛学思想
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合和而起,主要 条件是法界、心,“尘是心缘,心 为尘因”。强调心的绝对作用。法 界即他们对孙宙的认识,是由三大 要素组成的:理(佛理)、事(万 事万物)、理与事的关系。
• 帝曰:如何是圣人所求的第一义 谛呢?祖曰:廓然浩荡,本无圣 贤。 • 帝曰:对朕者谁?祖曰:我不认 识。
• 一苇渡江何处去, • 九年面壁待人来。
二祖慧可:立雪过膝· 断臂求法 • 问:“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答:“将心来!与汝安。” 曰:“觅心了不可得。” 曰:“与汝安心竟。”
三祖僧璨 • 居士问:“弟子身缠风恙,请 和尚忏罪!” • 慧可答:“将罪来,与当忏。” • 居士答:“觅罪不可得。” 慧可说:“与汝忏罪竟,宜依 佛法僧住。”
பைடு நூலகம்
• ②相分与见分 • 见指认识,见分指认识的主观认 识能力,相分指客观的认识对象。 相分是见分变现出来的,佛教认 为万事万物均为一心产生,认识 就是主体之心认识自己的过程。
• ③种子说 • 精神性的种子是构成世界的根本原 因(本原),种子分成有漏种子 (恶、坏、污染)和无漏种子(善、 好、清净)。正因为种子不同,才 产生了千差万别的世界。有漏种子 是人堕入苦海的苦因,只有根绝它, 才能超脱轮回之苦。
禅宗的名称
禅宗,因为主张以禅定概括佛 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还因为 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所 谓众生心性的本原佛性为主旨, 又名“佛心宗”。
禅宗与禅学
• 禅宗出现之前,只有禅学。 禅学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一个 中心论点, 禅宗则是中国佛 教最主要的一个宗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