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种植业区划种植业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产业部门。
种植业区划包括粮、棉、油、糖、麻、烟、茶、桑、果、菜、药、杂等不同类型作物的生产条件、分布组合和发展方向的地域分异特点,以及各个区域发展不同类型种植业生产的适宜程度的研究,从而为合理开发利用农业资源、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和布局、选建农作物商品生产基地、制定种植业生产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一、我国种植业生产的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解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速度较快,取得了很大成就。
我国粮食生产水平得到提高,2000年总产46218万吨,平均亩产284公斤,分别比1949年提高3.08倍和3.11倍。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产粮国之一。
棉花总产442万吨,亩产73公斤,比1949年增加9.0倍和5.64倍。
种植业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发挥了防洪、灌溉、排涝、发电、运输等方面综合效益,减轻了旱涝灾害,为建设高产稳产农田奠定了物质基础。
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事业,解放前几乎一片空白。
目前,在农业生产中,机耕面积达65%以上(按耕地详查面积计为48%),农副产品加工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半机械化。
电力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基本形成了以排灌为主的农村电力网。
全国化肥、农药、塑料薄膜使用量增加,由于生产条件改善,极大地推动了种植业生产的发展。
种植业生产中尚存在一些问题。
作物布局还不够集中,一些生态最适宜区的优势还未充分发挥。
种植业生产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影响了整个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一些地区农田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用地养地相互脱节。
因此,在农业发展战略上,应充分考虑各类型种植业的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二、我国种植业结构、布局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我国种植业生产结构,基本上以生产粮食为主体,围绕着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及其它作物进行布局和安排。
解放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呈曲线下降趋势,1956年最高达20.45亿亩,到1987年下降为16.69亿宙,2000年为16.27亿亩。
经济作物面积逐步扩大,从播种面积所占的百分比看,1952年占总播种面积的8.8%,1975年为9%,1984年为13.4%,1987年为14.3%,2000年为26%。
(一)主要粮食作物的现状与发展方向稻、麦、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3/4。
小宗粮食作物如豆类、谷子等常被人们视为低产作物,因而面积有所压缩,近年有所增长。
今后,应继续调整粮食作物的生产布局,适当调整粮食作物内部结构。
我国的粮食生产除少量商品性生产和品种调剂之外,应基本就地解决自给,避免远距离大调大运。
在主攻粮食亩产的同时,也要注意改善品质,逐步提高小麦、玉米、大豆的比重,增种谷子、高粱和小杂豆,充分发挥稻麦增产潜力,把粮食作物和豆科养地作物适当搭配起来。
(二)主要经济作物的现状与发展方向大田经济作物具有种类繁多,分布面广,种植分散,技术性强,商品率较高的特点。
棉花面积和产量波动大,布局发生明显变化,突出表现在新疆棉区的崛起;油料作物中,油菜和向日葵近年来扩大也很多;糖料作物种植面积也有所增加。
但棉花、油料、大豆、糖料仍不能满足需要。
烟草面积增加较多,但质量不高。
今后,应进一步调整经济作物布局和结构。
我国的经济作物生产,应择优种植、适当集中,以提高单产和品质为主,建立各种类型、各具特色的集中产区。
(三)茶、桑、果树等多年生经济作物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我国茶区分散,管理粗放,以致茶叶品质下降,花色品种不对路,需加以调整;桑蚕历史悠久,丝绸是传统的外贸出口商品,无论产茧量或产丝量都遥居世界领先地位,但目前产区分散,重量轻质,因此量多质差,布局不当;我国果树资源丰富,发展快,栽培区广,目前栽培面积不小,但投产面积所占比重小,单产水平低,今后,应在逐步改造茶、桑(柞)、果园的同时,创造条件,适当扩大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加强科学管理,提出新的生态和种植适宜区,选建高产优质商品生产基地。
三、我国种植业区的划分根据发展种植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区内相似性;作物结构、布局和种植制度的区内相似性;种植业发展方向和关键措施的区内相似性;保持一定行政区界的完整性的原则,将我国种植业划分为10个一级区和31个二级区。
Ⅰ.东北大豆春麦玉米甜菜区本区地少人多,商品率和机械化水平较高,土地资源丰富,垦殖历史短,为我国春小麦和大豆的重要产区。
甜菜、亚麻等经济作物发展较快,潜力大,土特产资源丰富,辽东半岛和“辽西走廊”是我国苹果和梨的商品基地之一。
本区肩负着向国家大量提供商品粮、大豆等任务。
今后,应坚持以提高亩产为主,有计划地扩大耕地面积,加速以农业机械化为中心环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使本区成为全国稳产、高产的商品生产基地。
本区分6个二级区:Ⅰ1.大小兴安岭区;Ⅰ2.三江平原区;Ⅰ3.松嫩平原区;Ⅰ4.长白山区;Ⅰ5.辽宁平原丘陵区;Ⅰ6.黑吉西部区。
Ⅱ.北部高原小杂粮甜菜区本区一年一熟旱地农业,以旱粮为主,为我国旱地农业较为集中地区之一,也是农牧交替,生产条件较差的地区,但抗旱保墒耕作栽培技术经验丰富。
果树生产活力大,果品质优,但耕作粗放,广种薄收,产量低而不稳。
应逐步以牧林为主,农林牧全面发展,努力抓好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自给水平,积极发展经济作物和果树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建设成为全国甜菜、亚麻籽、向日葵和干鲜果品生产基地。
本区分3个二级区:Ⅱ1.内蒙古北部区;Ⅱ2.长城沿线区;Ⅱ3.黄土高原区。
Ⅲ.黄淮海棉麦油烟果区本区冬小麦、玉米、甘蔗、大豆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的主要棉区,其它经济作物发展潜力也很大;一年二熟为主;为我国温带果品生产的集中产区。
旱、涝、碱、薄是本区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障碍。
应在保持粮食总产稳定增产的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重点调整和发展棉花、油料等经济作物,逐步建设成为粮、棉、油、烟、麻、桑、果、菜等综合发展的重要基地。
本区分5个二级区:Ⅲ1.燕山太行山山麓平原区;Ⅲ2.冀、鲁、豫低洼平原区;Ⅲ3.黄淮平原区;Ⅲ4.山东丘陵区;Ⅲ5.汾渭谷地豫西平原区。
Ⅳ.长江中下游稻棉油桑茶区本区地少人多,劳力充裕,集约化水平高。
平原地区洪、涝、渍害较严重,一些低洼稻田土壤次生潜育化加重。
今后,继续发挥各种作物亩产较高和商品率高的优势,稳定粮、棉、油菜面积,发展花生、芝麻,继续发挥作为全国商品粮、棉、麻等商品基地的作用。
在巩固蚕桑、茶叶老产区的同时,在适宜区内发展新的蚕桑、茶叶产区。
本区分3个二级区:Ⅳ1.长江下游平原区;Ⅳ2.鄂、豫、皖丘陵山地区;Ⅳ3.长江中游平原区。
Ⅴ.南方丘陵双季稻茶柑桔区本区粮食生产以双季稻为主,亩产水平和商品率高,但粮食生产发展不平衡。
各种大田经济作物的发展有广阔前景,但亩产水平还不高,丘陵山地面积大,茶叶、油茶、柑桔等木本经济作物的活力也较大。
今后,应抓紧粮食生产,充分发挥水稻增长活力,在粮食自给有余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多种经营,选建一批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加速粮、茶、桔、烟草、油菜、苎麻及名优产品的生产。
本区分2个二级区:Ⅴ1.江南丘陵区;Ⅴ2.南岭山地丘陵区。
Ⅵ.华南双季稻热带作物甘蔗区本区自然条件优越,是我国双季稻的主产区和唯一的热带作物产地。
也是甘蔗和亚热带水果主产区。
农作物种类繁多,种植制度复杂多样,耕作技术和专业化水平高,但发展不平衡。
应继续抓紧粮食生产;大力发展以橡胶为主的热带作物;调整甘蔗布局,使其产量有较大增加;积极发展热带、亚热带水果;巩固和发展花生、茶叶、桑蚕等名土特产品生产;建设为我国甘蔗、热带作物、亚热带水果生产基地。
本区分4个二级区:Ⅵ1.闽、粤、桂中南部区;Ⅵ2.云南南部区;Ⅵ3.海南岛、雷州半岛区;Ⅵ4.台湾区。
Ⅶ.川陕盆地稻玉米薯类柑桔桑区本区水稻、旱粮并重,稻谷增产潜力较大,经济作物以油菜、柑桔、桑为主,是我国重要商品基地之一。
作物种植制度复杂多样,以稻麦两熟和旱作三熟为主。
常有春、伏旱和秋涝等自然灾害。
应以提高单产为主,逐步提高复种指数,全面安排夏、秋收作物,着重发挥秋收作物的优势,稳定现有粮食面积,调整经济作物布局,建立油菜、柑桔、桑、茶和白肋烟商品基地,发展核桃、板栗等木本经济作物。
本区分2个二级区:Ⅶ1.秦岭大巴山区;Ⅶ2.四川盆地区。
Ⅷ.云贵高原稻玉米烟草区本区山地面积大,地型错综复杂,立体农业明显,种植制度多样,气候差异悬殊,水稻旱粮并重,烟、油菜、茶等经济作物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岩溶面积大,生产水平不高。
今后,高山区和半高山区以林为主;丘陵和河谷平坝区以发展种植业为主;逐步将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提高粮食单产,适当扩大油菜面积,提高烟叶质量,适当发展甘蔗生产,发展果树和经济林木。
本区分2个二级区:Ⅷ1.湘西、黔东区;Ⅷ2.黔西、云南中部区。
Ⅸ.西北绿洲麦棉甜菜葡萄区本区地域辽阔,平原多,为分散的绿洲灌溉农业,棉花、甜菜、瓜果品质优异,为我国西部小麦主产区。
单产水平不高,经济作物发展不快,应继续发展棉花、甜菜、葡萄、瓜果,建设成为我国长绒棉、葡萄、杏干、甜瓜、香梨的主要生产基地。
本区分2个二级区:Ⅸ1.蒙、甘、宁、青、北疆区;Ⅸ2.南疆区。
Ⅹ.青藏高原青稞小麦油菜区本区为独特的高寒种植业,作物垂直分布明显,冬小麦发展迅速,且产量高。
自然灾害频繁,技术水平低。
应以发展青稞、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适当发展油菜,稳步发展甜菜、果树,建立人工饲草、饲料基地。
本区分2个二级区:Ⅹ1.藏东南、川西区;Ⅹ2.藏北、青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