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民族音乐结业试卷【内容摘要】1: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民俗与音乐,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他们的民间音乐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像春天盛开的百花,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吐露着醉人的芳香。
2: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关键词】少数民族音乐节日歌曲习俗歌曲载歌载舞侗族大歌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对音乐艺术的研究,愈来愈广泛、深入和系统化。
这不仅表现在对音乐本身的研究,而且涉及到音乐美学、音乐史学、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以及音乐与民族、音乐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
也就是说,把音乐这一总体聚象纳入民族学范畴进行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民俗与音乐的学问,实际上是民族学的一个方面;同时也应该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
本文取向于音乐与民俗的结合,谈谈我国的民俗音乐。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不仅有深远的渊源,而且绚丽多姿、丰富多彩。
许多少数民族被称为“歌的民族”,很多民族地区被称为“歌海”、“音乐的王国”,这一点并不夸张。
每个民族不论人口多少,他们的民间音乐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像春天盛开的百花,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吐露着醉人的芳香。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体裁和汉族一样可分为民歌、歌舞、器乐、说唱和戏曲五大类。
民歌是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和人民生活有着最直接的联系。
各民族人民的生产劳动、休息娱乐、社交都伴随着歌唱,如北方各游牧民族,他们在放牧时唱歌,结婚时唱歌,表达爱情时唱歌,思乡时唱歌。
此外,他们还在进行集体竞技时唱歌,挤奶时唱歌。
当母畜不肯奶幼畜时,他们也唱歌,一直唱到母畜照常哺育自己的“幼儿”时为止。
南方许多少数民族,生产有生产调,结婚有结婚调,逃婚有逃婚调,重逢有重逢调,离别有离别调,过路有过路调,甚至告状也有告状调--据说傈僳族打官司也唱着歌去告状,法官断案也唱歌。
中国有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这样的习惯:做父母的必须教会儿女唱歌,儿女的歌子背得多,唱得好,就意味着父母的教育有方,会得到舆论的好评;反之,如果子女会唱的歌子不多,唱得不好,就说明做父母的没有才学,那是要惹人笑话的。
因此,孩子一长到四岁、五岁,就开始学歌。
这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启蒙教育。
如侗族各村寨,都有儿童歌班,有专门的歌师教唱,(成年后)又有女青年歌班、男青年歌班。
侗族有许多歌师,农宋时,往往被各村各寨的青年男女请去教歌。
侗族人把这叫做“向长辈讨歌”。
少数民族民歌中最常见的是咏唱历史、传说和英雄业绩的叙事歌,代表爱情生活的情歌。
进行劳动生产时唱的劳动歌,风俗歌和儿歌等。
每逢民族传统节日,婚嫁喜庆的日子或是新房建成的夜晚,许多民族都有演唱叙事歌的传统。
有的是一人演唱,众人聆听;有的是两人对唱,一问一答;有的是一人领唱,众人应和。
演唱的内容丰富多采,大致可归纳为这样一些方面:叙述天地万物形成的传说,叙述历史中或传说中的英雄事迹,叙述各种礼仪、习俗的兴起原因;回忆古代民族之间的战争和民族迁徒的史诗。
这类歌曲,歌词一般都是多行叙事体,有十来行的,也有数十行的,还有长达数十万行的。
所采用的曲调较少,有的只有两三种曲调,个别也有十多种曲调,旋律平筝而有喧叙性。
藏族的《格萨尔王传》[1]、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2]、蒙古族的《江格尔》[3]、彝族撒尼人的《阿诗玛》[4]等,是叙事歌中的优秀作品。
在这几部作品中,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最有名,这部叙事诗有三十多卷,一百数十万行,一千多万字,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它不仅卷海浩瀚、场景壮丽、色彩绚灿,而且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民族艺术之林中的佼佼者。
在各少数民族的民歌中,情歌都占有很大的比重。
各族青年男女通过情歌表达了他们对爱情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表达了他们对包办婚姻的不满和反抗。
情歌词句质朴、感情真挚,音乐优美,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劳动歌曲有的直接伴随劳动,起协调动作、鼓舞情绪的作用;有的是对人们所从事的劳动的歌颂抒发劳动后的欢快心情。
劳动歌的歌词大多即兴编唱,其旋律跌宕有力,曲式方整,节奏紧凑。
多采取独唱、齐唱或一领众和的方式。
各民族都有他们的风俗习惯,其中以婚礼习俗最为突出,它同音乐的关系最密切。
婚礼歌的内容,大致有反映姑娘离别父母之苦,对包办婚姻的控诉,以及对媒人贪财的据露。
许多民族都有成套的婚礼歌,反映了婚礼习俗的全过程。
在逢年过节、庆祝丰收、盖新房子以至亲友来访、团聚等场合里,各少数民族人民都喜欢饮酒,此时唱的歌,一般叫“酒歌”或“宴歌”。
其词风趣生动,旋律跳跃活泼,节奏也很轻快。
各民族的儿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母亲为孩子唱的摇儿歌。
一是孩子们自己唱的歌。
儿歌的歌有白易懂,旋律清新优美,节奏舒缓轻快,音域不宽,音程跳动也不太大。
在中国,“载歌载舞”已经是表达少数民族特点的通用语言。
许多民族的歌和舞两者很难截然分开,往往歌舞并重,因此,在这套音响资料中也包括了一部分歌舞音乐。
中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歌舞节日,如壮族的“歌圩”、苗族的“龙船节”、白族的“绕三灵”、傣族的“泼水节”,西南各民族的“火把节”等。
在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赶到歌舞场所,尽情地欢歌,通宵达旦地跳舞。
这种群众性歌舞是社会的艺术活动,不仅能陶冶性情、提高境界,而且能协调人和人的关系,增强团结,鼓舞斗志,在精神生活中促进民主和文明。
不同民族有各自独特的民俗音乐,以下就具体谈谈侗族的侗族大歌。
“汉字有书传书本,侗家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
这首侗家的歌谣很清楚地指明了侗族文化的精髓在侗歌。
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
从古至今,他们叙事、传史、抒情等都是通过口传心授。
也正因为如此,侗族文化尽管经受过历史的风风雨雨、人间沧桑,它仍以一枝独秀保存下来,并逐步引起世人的关注。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的一员,据传是古代越人的后裔,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其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湖南、广西、湖北4省,现有人口260多万,主要从事农业和林业生产。
侗族不仅民风淳朴,而且也极富创造性,有民谚说:“侗人文化三样宝:鼓楼、大歌和花桥”。
其中的大歌是看不见、摸不着,只能用耳朵和心灵去捕捉与欣赏的侗族特有的民间音乐。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俗称“嘎老”,“嘎”就是歌,“老”具有宏大和古老之意。
它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必须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
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
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声音大歌的自然根源。
它的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以及人间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
侗族大歌是创作并流传于侗族民间的一种多声部民间合唱歌曲,是侗族人民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优秀民族文化成果之一。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Kgal Laox(大歌),其种类繁多,学界和民间分类不完全一致。
民间主要有Kgal Soh(声音歌)、Kgal Mas(柔声歌)、Kgal Xangc (伦理歌)、Kgal Jibl(叙事歌)等类型称谓。
根据各地不同唱腔和不同的演唱风格,民间还有更细的类别划分,如Kgal Saok(肇兴歌)、Kgal Xeemp(三龙歌)、Kgal Gaos Senl(高增歌)、Kgal Ngaemc(岩洞歌)、Kgal Kgout(口江歌)等。
侗族大歌只流行在侗语南部方言地区,贵州省黎平、从江两县的六洞、九洞、十洞、四脚牛等地区,是侗族大歌流行的中心地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溶江河沿岸和榕江县的苗兰、宰荡、加稍等地,则是侗族大歌流行的边缘地区。
侗族大歌为什么产生在这一片地区呢?因为这一地区时兴集体歌唱,所以侗族民间有“多人出多声”的传统说法,如果只是一个人独唱或两个人对唱,那只是一个声部,就不可能出多声。
只有集体歌唱,才是产生多声的基拙。
侗乡的山,侗乡的水,侗乡的人,是相互依赖的,是相互离不开的,是非常和谐的。
因此,“多人出多声”,开始时可能出于偶然,但是偶然逐渐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
“多人出多声”,开始时亦可能出于模仿(如许多声音大歌模仿禅鸣乌叫)。
无论从偶然到必然,或是模仿获得成功,都是富于音乐智慧的侗族人民的集体创造。
侗族大歌要由多人组成的民间歌队来演唱。
民间歌队遵循业余自愿的原则,按性别分成男声歌队和女声歌队,然后按年龄分成儿童歌队、少年歌队、青年歌队、壮年歌队、老年歌队等。
儿童歌队,队员年龄大约在8至12岁之间,接受音乐启蒙教育,若村寨有对歌活动,可参加旁听。
少年歌队,队员年龄大约在13至16岁之间,是青年歌队的后备军,若村寨有时歌活动,可临场见习。
青年歌队,队员年龄大约在17至22岁之间,是村寨的主力歌队,若村寨有对歌活动,他们当仁不让,同时,他们也可以主动出访。
壮年歌队,多指由已婚壮年男子组成的男声歌队,女声歌队婚后自然解散,壮年男声歌队是青年男声歌队的有力后盾,若村寨有对歌活动,青年歌队应付不了时,壮年歌队可以上阵。
老年歌队,指已经当了公婆的老年人组成的男、女声歌队,少数是青壮年时期保留下来的原建制歌队,多数是重新组合,以演唱叙事大歌或多声说唱为主,有时也为青少年歌队作示范,但不参加对歌活动。
歌队虽然是自发的民间组织,但它却代表村寨、鼓楼或族性。
歌队代表集体,众人关心歌队。
歌队人数,最少的不能低于3人,常见的是5至10人,多的可达10多人,20人以上的歌队,民间亦少见。
由此可见,歌队是侗族大歌传承的根基。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间文艺的产生、发展、演变和消亡都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生态相关。
民间的社会文化就是民俗文化,民间文艺就存在于民俗文化环境之中。
民俗对民间文艺的影响除一般表现为整体效应外,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某一文学艺术总是深深扎根于某一民俗环境之中。
侗族之所以能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艺术瑰宝--侗族大歌,这和侗族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
侗族是一个爱好和平、团结的民族,他们的各种民俗活动都以集体为主,例:集体做客、集体对歌等等,这些充分体现了侗族人民的友谊、团结、爱美和群体意识较强的文化精神,也是侗族审美观的一种外在表现形态,即在直觉状态中去体验爱情、人生;发现、领悟、寻觅、感叹人生的究竟和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侗族人民对人生的执着、热爱和追求。
这些民俗和民俗精神就是侗族大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注释】[1].《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结构宏伟,卷帙浩繁,内容丰富,气势磅礴,流传广泛。
《格萨尔王传》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
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在不断地演进中又融汇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全部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