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生产环节立案处罚案件的分析思考
当前,食品监管领域正处于从保障食品供应转向保障食品安全的转型时期。
这个阶段,由于食品产业门槛低,生产经营主体小、散、乱,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食品安全问题多发易发,食品生产环节安全风险隐患不可忽视。
为更好地开展监督指导和服务企业,XX局认真总结分析了2020年食品生产环节立案处理的案件,并对下一步的监管对策进行思考。
一、基本情况
2020年,XX局食品生产环节共立案查处案件10件,9件来源于为抽样检验不合格报告,1件来源于标签标识不符合标准要求的投诉举报。
现结案8件,罚款6.4万元,没收违法所得0.51万元。
从“有问题”的产品看:有方竹笋、泡制酒、大米、休闲食品和泡椒肉制品。
其中方竹笋和泡椒肉制品各3件,各占案件总数的30%;大米2件,占案件总数的20%;泡制酒和休闲食品各1家,各占案件总数的10%。
从“有问题”的项目看:食品添加剂项目不合格6件,占案件总数的60%。
重金属项目不合格2件,占案件总数的20%。
微生物项目不合格1件,占案件总数的10%。
标签标识项目不符合要求1件,占案件总数的10%。
从“有问题”的企业看:涉及“有问题”企业7家,其中6家为中小型企业,占案件总数的90%。
占问题企业的
85.7%。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食品生产环节把关把控不严。
从不合格的原因分析来看,中小型企业生产的方竹笋和泡椒肉制品食品添加剂项目不合格的占比最大。
方竹笋产品由于脱硫时间不够,造成二氧化硫残留量超标;泡椒肉制品由于带入不合理,造成苯甲酸及其钠盐超标;泡制酒由于未清洗曾经盛装过添加甜蜜素白酒的酒缸,造成甜蜜素超标;休闲食品由于长时间未使用的配料器具再次使用时清洗消毒不彻底造成大肠菌落超标;大米由于收购的稻谷镉已经超标了,导致镉严重超标。
二是食品生产管理方式相对落后。
日常监管中不难发现,不合格分案件中,食品生产企业都有一些共性的地方,那就是企业为家庭式生产经营模式为主,没有引进现代化的工艺和操作流程,管理者管理理念陈旧、员工食品安全意识淡薄,设备和生产工艺较为落后。
其中,部分食品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和员工对产品标准不熟悉,甚至不了解,导致生产出来的食品抽检不合格,质量不达标,影响了企业的长期效益。
三是食品生产共治格局尚未形成。
目前在食品生产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市场监管部门仍无法走出单个部门力量薄弱的困境。
XX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分布在34个乡镇街道的
244个行政村(社),农村地区山高路远,日常监管难度大。
尽管我局在全区村(社)聘请的食品安全协管员多为当地村(社)干部兼任,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管理体制和经费发放等问题,协管员发挥的优势作用有限,导致最基本的第一级监管体系不够牢固,很难做到从源头上管控。
三、对策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引导的“针对性”。
通过以案说法、现场观摩等多种途径,定期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及从业人员开展培训,广泛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特别是食品安全标准的培训,促使生产经营者自觉履行主体责任,主动改善生产经营环境及卫生条件,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更好地提升企业食品加工的质量和标准。
二是提高风险防范的“前瞻性”。
依托食品智慧监管平台,加强食品安全风险防控体制构建,结合辖区食品生产企业实际,建立健全既简单可行又切实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研判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警,对食品生产企业及时进行干预,提高监管的前瞻性。
三是加大监督执法的“靶向性”。
结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加大检查频次和力度,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认真开展自查,发现问题立即整改。
同时,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的“两超一非”打击力度,对生产经营条件差、环境
卫生差、证照不齐全的小作坊,先行帮扶整改,对拒不完善的将依法取缔,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
四是突出社会共治的“多元性”。
建议从市级层面建立食品安全表彰奖励、督查巡察、容错纠错等机制,推动落实各方责任,使地方政府“守土有责”,相关部门履职尽责,企业承担主体首责,消费者主动参与、对自身负责,加快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汇聚起维护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以食品安全的实际成果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