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儿遗尿的几种治疗方法(一)

小儿遗尿的几种治疗方法(一)

小儿遗尿的几种治疗方法(一)
尿床在医学上叫做遗尿,是指3周岁以上的儿童在睡眠中不知不觉地有尿液溢出,醒后方知的一种疾病。

3岁以下的婴幼儿,由于大脑的发育尚未成熟,排尿习惯尚未形成,因此出现尿床属于正常现象。

若3周岁以上的儿童,尚不能自己控制排尿,经常尿床,则属于遗尿症。

据统计,在4岁儿童中约有20%的孩子患有此病,在10岁儿童中约有5%的孩子患有此病。

有少数患儿的遗尿症可持续到成年以后。

临床研究发现,尿床可影响患儿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会使患儿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

因此,如果孩子超过3周岁了还经常尿床,家长应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诊治。

祖国医学认为,尿床多因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或病后体虚、肺脾不足所致。

治疗该病应以培元补肾、健脾益肺为原则。

现介绍几种小儿尿床的外治疗法与饮食疗法,供选用:
一、外治法
1.药物敷足法:取附子、白术、吴茱萸各等份。

将上药研成细末,装瓶备用。

每晚先取鲜姜汁少许,再取上述药末2汤匙,把姜汁和药末混合、拌匀,揉成硬币大小的药饼2个。

然后将这2个药饼分别敷于患儿双足心的涌泉穴上,外用敷料覆盖,以胶布固定。

第二天患儿早起后将药饼取下,晚上用温水将穴位处洗净后,再用同法敷上药饼。

7天为一个疗程。

如果敷药后,患儿的足心出现了红肿、痛痒及水疱等症状,可将姜汁换成麻油或米饭等调敷,也可将每天敷药一次改为4
天敷药一次。

此法具有固肾止遗的功效。

有人曾用此法治疗小儿尿床患者23例,其中治愈ll例,好转10例,无效2例。

注:涌泉穴:位于足心凹陷处。

2.药物敷脐法:取麻黄2份,益智仁、肉桂各1份。

将上药共研细末,装入瓷瓶或玻璃瓶中备用(注意不要让药味泄漏)。

每次取3克此药末,用少量的食醋将其调成糊状,敷于思儿的肚脐处,外用敷料覆盖,以胶布固定。

敷药36个小时后取下,间隔6~12小时后再用同法敷药。

如此敷药3次后,再改为每天换敷一次,可连续敷药5~7天。

此法具有温肾止遗的功效。

有人曾用此法治疗小儿尿床患者38例,其中治愈18例,好转15例,无效5例。

3.药物敷穴法:取附子、五味子各10克,肉桂5克。

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适量食醋将药末调成稀糊状,外敷于患儿的中极、关元及两个肾俞穴处,外用敷料覆盖,以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1次,15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敷药3个疗程后便可将患儿的遗尿症治愈。

此法具有温阳补肾、益气缩尿的功效。

注:中极穴:位于脐下4寸处。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处。

肾俞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即俗称的腰眼处。

(以患者的手指为标准,四横指为3寸)
4.穴位按揉法:让患儿仰卧在床上,医者面对患儿站在其右侧。

①用右手掌根按顺时针方向按揉患儿的脐周四穴20圈。

②用双手指腹轻抓
患儿的肚皮3-5次。

③用双手拇指用力按揉患儿双侧的三阴交穴和阴陵泉穴各半分钟。

然后让患儿俯卧,医者原位不动,用双手的拇指按揉患儿左右肾俞穴及命门穴各半分钟。

有人曾用此法治疗小儿尿床患者64例,其中治愈51例,显效10例,有效3例,总有效率达100%。

注:脐周四穴:位于肚脐周围上下左右各1寸处。

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足内踝高点上三寸处。

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

膝下胫骨内侧凹陷处。

命门穴:位于第二腰椎棘突下。

5.药物足浴法:取川断、狗脊、女贞子各30克,党参、茯苓各20克,甘草6克。

将上药用水煎,滤取药汁。

用温热的药液浸泡患儿的双足。

每次浸泡10~15分钟,每晚浸泡一次,可连续浸泡5~7天。

此法具有补肾止遗的功效,适用于肾虚型遗尿患儿。

6.药浴疗法:取威灵仙30~60克,用500~1000毫升的水煎煮,待药汁浓缩至250~500毫升左右时,滤取药汁。

用温热的药液熏洗患儿的前阴部,每次熏洗30分钟,每天熏洗2-3次。

(后两次熏洗,只需将上次的药液加热即可使用)。

有人曾用此法治疗小儿尿床患者56例,其中治愈47例,好转5例,无效4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