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2、《假如没有灰尘》

12、《假如没有灰尘》

12、《假如没有灰尘》
一、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读写“忽而、面临、来源、分裂、飘浮、削弱、柔和、性能、依附、稳定、朝晖、单调、庞然大物、古往今来、气象万千”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3.领悟表达方法,并学习运用
4、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二、学习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灰尘的特点和作用。

学习难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受到辩证唯物主义启蒙教育。

三、学习要求与方法
1、读准字音、认准字形、学会组词,理解词义。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懂得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四、教学准备及手段:生字新词卡片重点句投影
五、学习流程。

(一)复习旧知。

☆看拼音,写汉字
dào qiè xián yí zào yīn
( ) ( ) ()
ān rán wú yàng ǒu duàn sī lián
( ) ( )
☆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无()无()安()无()()天()地()七()八()()纷纷藕()丝()(二)、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1、板书:灰尘。

激趣设疑:同学们,我们都很熟悉它。

看到这个词语,你们想到了什么?想说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出灰尘的害处)
2、师:通过你们的说法,我得出一个词:令人讨厌。

确实,灰尘是一种令人讨厌的东西。

对吧?(学生可能答:对)那么,同学们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灰尘,(补全板书课文题目:假如没有灰尘)我们的世界会面临什么样的情形呢?要求同学们想象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写在纸上。

(学生记下想法,指名写在板书上)
3、师:好了,我们来读读12课:《假如没有灰尘》了解课文中的说明,假如没有灰尘,是否对我们的生活绝对有利。

(三)提出学习新知目标。

(小组合作,读课文,找重点)(四)走进文本,围绕问题展开活动。

1、教师问题预设。

☆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人类的生息离不开灰尘。

2、阅读自读提示,看看给我们提示了哪些要求,根据要求自学课文,进行批注。

3、交流反馈,小组合作,思考并解决问题。

①.课文主要内容。

②.指名读灰尘特点和作用的句子,说自己的体会。

完成表格,设想假如自然界真的没有灰尘,我们将面临怎样的情形?
4、作者是怎样说明灰尘的特点和作用的?文中哪些句子表达得很清楚?请你谈谈你体会到的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指名朗读第4段,思考作者是怎样说明的。

(这段话先写阳光经过灰尘的散射,强度变弱。

接着又运用假设,说明没有经过灰尘散射的阳光非常强烈。

通过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灰尘的重要作用。

☆指名读第5段,思考作者又是怎样说明的。

(这段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气体与灰尘散射阳光的不同,一清二楚地写了出来。

☆指名读第6段,说说作者的说明方法。

(作者先说明灰尘是如何吸湿,然后举例说明没有这个特点的后果。

5、学习后感,谈谈启示。

☆从灰尘的危害和作用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灰尘太多确实会污染环境,但适量的灰尘存在,对大自然和人类都有好处。

6、展开讨论,拓展思维。

☆生活中,还有哪些食物具有两面性?今后,你将怎样怎样看待事物的两面性?
四、知识达标
7、检测反馈,拓展升华。

A、朝晖()()闲()迷()
彩虹日()气()万()
B、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如果没有灰尘,阳光将,天空将大自然,地球上的水将。

因此,。

⑵灰尘的作用告诉我们: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

被人们称为“废物”的东西,往往有。

灰尘虽然,但。

然而,如果人们不注意保护环境,,则又令。

这对当今世界
来说,是个。

C、生活中还有很多事物像灰尘一样,具有两面性。

如鸟粪、网络、电视......请选择其中的一项仿照《假如没有灰尘》这篇课文的写法写一写。

8、板书设计 (见表格)
♨《禅诗》赏析:身是菩提树,心若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

“1、我们的身体要像菩提树一样,保持端正的仪态,不断修持精进。

2、是把我们的心比喻为明镜台,如果灰尘沾染则不明澈。

3、4、字面意思是明镜台要不停地擦拭,才不会沾染上灰尘。

全诗的意思是说,我们要不断的勤修,保持心境的平和,才能恢复本心,得悟正果。

9、教学反思:
新课程理念指出: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活动,从而发现知识、获取知识,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真正让教师的“讲坛”变成学生的“学坛”。

我想,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应该遵守这一原则。

《假如没有灰尘》这篇略读课文,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略读课文要放手。

然而,课堂上我却将有些环节颠倒了,给学生的时间不足,小组交流方法指导不到位,有些问题提出了却没能做答,全班交流时,学生读的还不够,说的还不透。

究其原因,我想我忽略了这几点:
1、放手让学生去“读”: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

正因为我没让学生读透,因此后边的交流就不可能透彻。

2、放手让学生去“问”: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消除学生头脑中的疑问,还要让学生头脑中产生更多疑问。

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多问。

3、放手让学生去“讲”: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强调个体的自主感悟,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略读课文的教学学生主动表达自己认识、感想的交流更为重要,教师应更多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4、放手让学生去“评”:
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中的评点、争论,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提高他们分辨真假、对错的能力,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

5、放手让学生去“练”:
《假如没有灰尘》这一组课文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课后练笔很有必要。

我不妨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的资料进行练笔──以第一人称写写灰尘。

这样有助于使学
生独特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均得以提高,达到思维开放的开放。

教学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会放手,教师走下“讲坛”,学生走上“学坛”。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