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结构调整问题1

经济结构调整问题1

试论我国经济增长结构性问题
一、我国经济增长结构性问题
当前,关于中国面对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基本上获得了共识,在“十二五”规划中都已经写上大部分的结构性问题,指出中国存在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

第一个结构性问题是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及外需拉动,内需不足,消费不旺。

中国过去30年里快速的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一个推动因素是出口。

现在国际间和国内都公认,以出口推动增长是不可能持续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很快会变成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靠出口来推动自己的经济发展这是不可能的。

中国一直靠出口及依赖出口推动经济,核心的问题就是内需不足,这也是现在公认的问题。

第二个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甚合理,从而影响了经济的稳定性。

从产业结构看,农业基础较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也制约了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

第三个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国内工业结构出现显著的重工业化趋势,但推进方式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和外延式特点,资源消耗高,环境破坏大。

这种粗放式经济增长不仅降低了增长的可持续性,还造成了发展和环境的严重冲突。

第四个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国内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失衡。

我国城乡收入差距比率由1995年的2.8提高到2010年的3.3。

我国反映国民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基尼系数,也从1978年的不到0.2提高到2009年的接近0.5,超出0.3-0.4的国际警戒线。

可见,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中。

另外占国土面积70%的中部、西部省区,经济发展依然滞后。

由于制度和外部环境如土地、环境的制约,后发优势已经逐步变成为后发劣势。

大量的后发展地区居民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是经济转型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毛泽东1956年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指出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协调发展是区域生产力平衡布局要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第五个经济结构问题是国民经济收入分配结构存在的问题。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深层含义是调整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使经济发展有活力有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是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总体稳步增长的同时,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拉大。

特别是由于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过低,“干得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干有所值”,是一件鼓腰包、顺民心的要紧事。

消费需求怎样才能成为最主要的拉动因素呢?归根到底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

消费需要钱,所以在收入分配上,国家应该会力度比较大,以提高居民的工资收入,同时也会有惠及民生的实质性行动。

二、经济依赖内需更好
2012年将成为中国经济的转型之年,中国经济过去依赖投资拉动逐步转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

只有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方式,国内需求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需要经济更进一步向市场化改革,只有真正的市场经济才能成为内需增长模式。

制约经济向内需增长模式转型的障碍是垄断,各行业对内开放才是重中之重,政府和国企垄断了所有的资源和资金,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不利于经济向市场经济发展,只有经济增长方式转向内需增长方式,中国经济才能再辉煌20年。

拉动内需而且达到长效,在中国绝对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概念,而属于社会整体进步的范畴,必须通过加快改革,突破现行体制的束缚,而这正是其难以完成和完成之后的重大意义所在。

为应对全球经济困难,G20峰会于2012年6月18日在墨西哥达洛斯卡沃召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抵达达洛斯卡沃后,接受墨西哥主流媒体书面采访,在一系列问题上阐述了中方的立场和主张,并介绍了中国经济形势及前景。

胡锦涛特别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三、政府拉动内需的几点做法
在经济学意义上,需求指的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在中国目前的条件下,“扩大内需”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

一是相对许多有需要但支付能力不足的人群,首要的是解决其支付能力的问题;二是相对
不少有需要,也有潜在的支付能力,但消费意愿不足的人群,首要的是解决其消费意愿问题;三是相对有支付能力,也有消费意愿,但没有消费需要的人群,首要的是解决消费升级的问题。

这三种情况由于成因不同,解决问题必须有的放矢,针对性地“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

1、拉动内需首先需要遏制通货膨胀,避免国民有限的支付能力快速贬值,缓解地方的“土地财政”、公路收费等方面的冲动,控制对消费者现金的截留和分流,减轻企业负担,为工资增长创造财务条件,稳定地提高员工的收入,实质性地增加低收入人群的支付能力;
2、拉动内需必须改革现在的教育和医疗,教育和医疗尽量由政府承担,当教育和医疗免费后内需自然会持续增长。

由于我们现在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健全,所以居民消费还有后顾之忧,有些即期消费就拖延到远期了。

所以如果要继续扩大消费的话,要深化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的改革;
3、在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必须发展文化事业,开放文化产业,放宽管制尺度,减少各种税费,刺激高端人群在国内的消费。

否则,这些购买力即使兑现,也可能拉动了他国的内需,而不是中国的内需;
4、要着重解决阻碍消费的现实因素,特别是商业诚信、食品安全等长期存在却始终得不到解决的重大因素。

加强商业诚信,维护市场秩序,要求加快立法,严格执法,特别要求政府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行政监管的职责,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冲突中,政府必须保持中立和公正的立场,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减轻消费压力,实现消费意愿。

四、我们企业的几点做法
1、加快农业土地开发进程,耕地规模化经营格局已基本形成
顺应时代,积极推进土地流转,成功实现了由农资集团向农业集团的“华丽转身”。

随着国家土地流转等农业政策的出台,我们目前已取得流转土地25万亩,这些土地多半是地况地貌不良,农民无力改造的地块。

我们接手土地后一方面通过田间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改良土质,扩大了有效的种植面积,提高了农作物收成水平,形成我企业与农户共赢局面。

另一方面通过联合种植模式,以发放工资形式雇佣农民种植土地,合理有效地利用了资源要素,提高了农民收入,同时拉动了农民的购买需求。

2、进一步完善克山大豆专业合作社和大豆产业链建设
截止2011年底,我集团所属子公司克山昆丰公司的昆丰大豆专业合作社已形成6万户农民入社,230万亩合作社大豆种植基地,8万亩大豆育种基地,25万吨仓储能力,30万吨大豆年加工能力,拥
有4套大型农机具配套的农机合作社,已经形成了从农资提供、农业种植、粮食收购、粮食加工于一体的区域全产业链模式。

在2011年合作社又新增20万亩玉米种植和20万亩马铃薯种植,并成立了玉米和马铃薯二个专业合作社。

2011年代表黑龙江省政府向南方运送二列马铃薯,得到了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2011年度黑龙江省十佳合作社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此举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同时进一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在挖掘农业自身潜力、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方面做了大量积极有效的工作;
3、继续坚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企业员工的工资、奖金、分红近年来都呈上升趋势,员工收入提高了,消费就更有底气了。

同时我企业认真落实执行国家社会保障制度,高标准的“五险一金”保障体系免除了员工的后顾之忧,实现了潜在的消费需求。

古语有云: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对于我们企业经济发展前景的判断亦是如此。

从中国经济的中长期发展趋势看,发展机遇显著大于发展挑战,有利因素明显多于不利因素。

我们将在应对短期挑战中达成中长期目标,在中长期目标的指导下合理应用短期政策工具,将是保证我企业未来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2012年6月2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