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武侠电影赏析

武侠电影赏析

武侠电影是中国商业电影的重要影片类型。

中国的武侠电影,犹如美国的
西部片,已成为民族类型电影的标识之一。

武侠电影的兴起应该说是中国本土文化资源和中国特定的社会现实共同影
响的结果。

一方面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武侠文化,它奠定和影响了中国人的文
化基础和文化趣味,另一方面中国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也为武侠电影提供了赖
以生存的文化土壤。

武侠电影在充分展示纯粹中国特色的武术武功,武士侠客
的超凡技艺的同时,也顺应了当时民众“英雄崇拜”的心理和不满现实,希望
侠客降临“除暴安良”的幻想。

可以说武侠电影不仅是中国独创的一种影片样式,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从文化传统角度来说。

武侠电影所彰显的侠义精神是中国人的文化精
髓所在,与几千年来所形成的民族性格有内在的相似性和接近性。

这种“侠义
文化”来源于先秦儒家所推崇的“仁义”,又反映出以后各代所推崇的‘抑强
扶弱’,“轻诺好义”等哲学思想内涵,这已在中国民众的文化传统中形成定势。

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就有充分的表现:“我们在小说中,可以看见多少
关于侠客义士的事迹,那一种慷慨激昂、叱咤风云的气慨,实在令人倾倒,尤
其是能引起压迫下弱小者的同情。

”这些古代深厚的古典文学积淀,以及历史
传奇中可歌可泣的人物故事,也为武侠片提供了剧本创作的蓝本。

人们都说他是武侠电影一代宗师,是首位被西方人推崇的华人导演,因为
他武中有文,侠中有禅,凭借浑厚的古典文学和绘画基础以及中国历史研究的
扎实功底,拍出大写意的充满“禅”意的武侠类型电影。

他就是胡金铨。

胡金铨跟20世纪三四十年代知识分子及文艺青年一样,经过抗日及内战后,心态多少存有普罗色彩,憎恨当权者的专横腐败,同情百姓悲苦的命运。

胡金
铨第一部执导的《大地儿女》涉及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罪行。

当时“邵氏”删剪
日军暴行场面以及将中日对抗的镜头剪掉半小时,弄得故事情节破碎不全,影
响卖座,而老板反过来又记他的头上。

原计划利用同样的陈设道具摄制的第二
部影片《丁一山》也只拍了一半,邵逸夫看了试片,便下令烧毁。

这件事对初
创者伤害至深。

原本准备以写实普罗方式拍片的胡金铨,只好舍弃现实题材,
一头钻进武侠世界。

他所进行的是中国特有电影类型的革新和超越。

他是武侠电影类型的革新者。

他的武侠片如此地接近传统、接近国粹,就连很多打斗场面的镜头移动都
可以与传统书法的用笔相媲美。

中国传统戏曲的元素从音乐到演员走步都被完
美融入他的影片里,胡琴、锣、鼓等乐器交织的音乐将属于那个年代的声音带
到当下,这种文化秉承使得武侠片透露出了前所未有的凝重、悠远、古朴的特质。

胡金铨是武侠片中的大师级人物,他首先在港台革新类型片潮流,继而以
一系列作品享誉于国际影展,使注重通俗趣味、感官刺激的武侠片提升至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和电影美学的载体。

胡金铨的武侠是从历史传奇入手,然后由外
而内,由浅而深,终于超凡入圣,弃武求禅。

这种层次进展,合乎传统哲理,
意向神妙。

在1967年,胡金铨凭借着《侠女》一片在戛纳勇夺了当年的“优秀技术”奖,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的第一次,一个技术奖项也将中国武侠电影的表现风格带给了全世界观众欣赏,武侠的大门也渐渐地打开,不再是技术粗糙的代表,打斗没
有风格的类型电影,而是有着强烈的风格,严格的武打设计,与画面表现力浑
然天成,天衣无缝的接在一起。

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最主要的电影类型,也
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符号。

胡金铨自己说的:“我对武术一点都不懂。

我拍的动作完全是从国剧中借来的,我的武打动作是将舞蹈、音乐、戏剧合而为一,我把平剧动作分解,并且
想尽办法让它在电影中达到最惊人、最突出的效果。

”此话恰恰点明其作品特色。

他善于妙用京剧脸谱,人物刻画忠奸分明看似简单刻板,但配以戏曲锣鼓或笙
箫笛筝等乐器,自有一番鲜活典雅的独特气韵。

他的故事冲突地点多选在边塞
客栈和禅林寺院,或有稀实疏密之竹林、芦苇、衰草点染其间,或有沾染岁月
风尘斑驳古旧的宝殿、佛塔、雕梁画栋装饰其中,古意岸然,形成一种独特风格:既素雅淡薄,却又苍劲奇伟;既有文化的抱负和担当,亦有悲天悯人的情
怀和直面性命的超脱。

他的旧式文人气质,在他的电影里铺天盖地触目皆是,
令观者躲亦躲不开。

今天看来胡金铨的武侠电影仍是精彩至极,尤其武打影像
上的表现力,完全不输于徐克天马行空式、狂放的风格。

《龙门客栈》的武打,是1960年代末期典型的戏剧式打斗方式,影片人物的亮相、装束、动作都深受传统戏剧的影响,一招一式,你来我往,中规中矩。

从动作到眼神、身段、招式,无不体现着浓郁的京剧味道。

从客观上讲,这种以戏剧性,舞蹈性、真
实性为主的武打,是比较符合当时观众口味的。

胡金铨在执导本片时所显出的深厚造诣,确立了其武侠大宗师的地位。

影片
制作的严谨在今日看来也仍见水准。

美术、服饰、道具精妙搭配,影片的历史背景犹
如长画卷般悠然重现,中华的悠久历史文化与传统手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

在刀
光剑影之间,随处溢透着古色古香的韵味;而角色们的侠义豪情中,也流露着儿女情
长的细腻与感性。

镜头的变幻以及对鲜明色彩的掌握与运用,让胡氏武侠写意风格在
本片中得到了极为绚烂的再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