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第堂生命资产管理】此心安处是吾乡——梁冬对话杨硕诚作者:地主宝宝
止观之义,止于当下,返观内视,以离苦痛,观自在也。
人求道之诚笃,多因苦痛之深切。
杨硕诚老师幼时体弱,常与医药为伴。
因恐惧死亡,思考生命的意义,出现周期性的身体不适,颇为困扰。
为求解救之法,大量阅读哲学、心理学、玄学、宗教等书籍,四处参访道场与名师。
26岁接触到祖光禅师的书籍,深感赞叹,在设法亲近后,更觉此是今生归止处,就此开启与祖光禅师十余年的师徒因缘。
亲近禅师两年后,在其教导下,终于初识本来面目,一切邪见就此安歇。
34岁时,在禅师启发下,另行研习止观法门。
随后在各地随缘指导止观禅修。
有感于汉传佛教在修学法门上一向专由心性入手,导致习者对身体的轻忽,诸多长年参禅、修行者因方法不当,导致出现生理问题,然后这些生理问题又回头障碍心理,便决心汲取道家养生经验,以便帮助他人。
在同修的引荐下,跟随原为针灸名医的胡丙权老师学习太极拳。
来年又在探究根源的动力驱使下,来到道教圣地武当山,寻访武当山太极、武术总教师钟云龙道长,拜入门下,成为武当三丰派第十五代弟子。
其止观禅修之法兼佛道之长,重视对身体本身的感受和观察,是实践证道的方便法门。
佛教所说的证悟,可以泛指一种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
达到这一境界的要素,一是动因,二是方法。
动因问题常因各人经历不同,有强有弱。
而在动因明确的情况下,方法的选择尤为重要。
佛经说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含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六度。
需因时因地,各取其宜。
佛教禅宗崇尚瞬间开悟。
禅文化在唐代发展到高峰,典籍记载中因片言而开悟的例子比比皆是,但这种情形在现代已经很少发生了。
应该说现代人接触智慧经典的机会比古人更多,典籍的传播更加广泛,但开悟的机会并不增加,这是因为现代人更容易受到各种信息干扰,摄心的能力大大降低,知识停留在意识表层,知行不能合一。
求瞬间之开悟,实为难得。
顿悟与渐悟本是并举之法,对于大部分受种种业力牵引的现代人来说,循序渐进训练定力的禅修之法,是更适合当下处境的证道之门。
止观之义,首在知止,即目标的清晰与专注。
一般人专注于特定的目标对象,也可以取得类似于禅定的安宁愉悦之感。
如现代的极限运动,在速度达到极点的时
候也可以进入一种宁静状态。
但由于高速的状态不可持续,所获得的宁静状态也不可持续。
这一类通过专注特定事物而获得的状态,类似于禅修的“欲戒定”。
止观禅修中修止的方法可尝试透过慢的动作,让心念稍做收摄,再由“欲戒定”松至致“未到地定”,也就是进入“太极”,最后达到“零”的状态。
要达到“未到地定”,仍然需要给心灵一个“玩具”,即一个牵住的东西,一个“所缘境”。
通过对“所缘境”的定止观察,引导心念进入禅定状态。
禅修与普通嗜好的区别是,这个牵住的对象只是一个代号,本身并没有意义,修行人对其并无执着。
随着修行的深入,牵住之物可以越换越小,最后取消。
杨硕诚老师在正安学院开设的止观禅修课程,采用“3+3”的修行方法,其原理与佛教传统的“禅七”相似,是在集中3天时间内,通过营造特定的禅修氛围,使修行者体验和记忆止观禅修的方法,然后通过3次重复,回复最初3天的修行记忆,掌握禅修的基本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信奉受行。
在现场提问时间,杨硕诚老师介绍了在日常生活中方便行修的三分钟禅定法。
具体是:在舒适自然的状态下,闭上双眼,观察自己的呼吸,看着就可以了(内视)。
如果无法做到心无杂念的观察,可以数自己的呼吸。
在吐气的时候数,吸气的时候不数,从1数到10然后重复。
持续3分钟即可。
第二种方法是在走路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在脚下,感受脚踩到地面的感觉。
杨老师认为,禅定时间不在长,而在于质量。
如能坚持三分钟禅定法,有助于训练和提高专注与定力。
对话最后回到禅修的动机和意义。
修行的意义在于成就最好的自己。
再好的方法,如果没有强烈的动力去持久奉行,终究无法坚持而到达目的。
王国维《红楼梦评论》说:“夫以人生忧患之如彼,而劳苦之如此,苟有血气者,未有不渴慕救济者也”。
然而“通常之解脱,存于自己之苦痛。
彼之生活之欲,因不得其满足而愈烈,又因愈烈而愈不得其满足,如此循环,而陷于失望之境遇,遂悟宇宙人生之真相,遽而求其息肩之所”。
“唯非常之人,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苦痛之不能相离,由是求绝其生活之欲,而得解脱之道”。
中人以下,不可以语道。
终生沉浮未窥大道之门,亦所在皆是。
梁冬说:“一件事情做不成,要么是因为阻力太大,要么是动力不足,而最终原因还是动力不足。
在坐诸位,各自都在寻觅心安之处,大家属于哪一种呢?” (转自正安聚友会)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分享给朋友们吧,让更多人重视健康、活出生命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