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古族音乐文化鉴赏

蒙古族音乐文化鉴赏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鉴赏
看过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人对那首有着草原风情的《赞歌》都不会太陌生。

20世纪60年代《赞歌》曾传唱一时,风靡大江南北。

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首旋律优美的《赞歌》是由被誉为蒙古族音乐活化石的长调歌曲改编而来。

2005年由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
准列入联合国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人类遗产代表作名录,这是继2001年的昆曲和2003年的古琴音乐艺术之后中国在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

这也就反应出蒙古族长调民歌在蒙古族文化甚至在中华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闭上眼睛,一阵略带苍凉的声音传入,带着一份从容,透着一份自信,放荡得回响在无穷的草原之上。

这是心与心的倾诉,是离自然最近的声音,飘向草原与蓝天相接的远方。

这就是蒙古族长调带来的宁静,这就是蒙古族长调的魅力。

长调民歌, 蒙语称为“乌日汀•道”, 是蒙古族在草原生活和放牧劳动中所创造的民歌体裁。

传统长调民歌包括许多歌种, 诸如牧歌、情歌、赞歌、颂歌、宴歌、思乡曲、婚礼歌等, 形成了完整系列。

它不仅有较长大的篇幅, 而且气息宽广, 情感深沉, 内在的抒情性与外在的描绘性相结合; 深刻的哲理性与日常
平凡的自娱性、实用性相结合; 陈述性的语言节奏, 抒情的悠长节奏,持续音上类似于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的装饰, 展现出内蒙古草原一望无际, 生机盎然的
美好景象。

长调民歌流行很广, 以呼伦贝尔盟和锡林格勒盟最为丰富, 典型的曲例有《辽阔的草原》、《牧歌》等。

一.蒙古族长调民歌的音调特点
长调民歌曲调悠长、舒缓、节奏漫长、节拍自由、大多为散板。

在使用散板的音乐作品中强调前短后长的节奏型, 整个乐句的布局常以比较短促的音符
开始逐渐进入长音, 最后又用短促的音符收住, 表现出紧-松-紧的原则。

小节线不十分明显,没有鲜明规律性的固定节奏, 往往不写小节线, 也不拿小节线来限制它的优美旋律的自由性。

如《辽阔的草原》全曲只有四句歌词,由两个乐句构成的曲调反复一遍咏唱。

每个乐句都以连续向上进行的曲调开始,表现了年轻牧民对爱情生活的追求。

但是爱情生活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平坦无阻的。

接下去,时紧时松、起伏跌宕的旋律,象波涛一样上下翻滚,正是他内心惆怅不安的真实写照。

正是由于这种舒缓、悠长的旋律,使得年轻牧民的情感可以畅快、不收拘束的自由表达。

二、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演奏技巧
1.高腔唱法。

这里的高腔唱法主要是指高音区的假声运用。

因为蒙古族的长调民歌属于抒情歌曲, 善于正面表现草原上的一切美好事物, 抒发蒙古人炽热
的内心情感。

一般音域较宽,需要运用假声唱法来完成。

这种高腔唱法的产生
客观上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由于长调是蒙古人在放牧时所唱, 表现草原的广阔
无垠, 声音要求送得很远, 曲调必然要向高音区发展; 另一方面, 由于它多为
男子演唱, 为了取得音色上的变化发展了它的高音假声唱法, 从旋法上看, 有
比较大的跳动, 正是由于这种男声大跳形成的假声运用, 使曲调富于夸张和戏
剧性的效果。

可以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牧马人高声歌唱,让歌声充斥在天地之间,驱走独自一人的孤独,畅快的表达心底的感情。

唯有高腔才能表达牧马人豪放的性格。

2. 颤音唱法。

生活在内蒙古大草原上的蒙古族歌手, 歌声高远明亮而又低
回婉转。

唱长调的时候, 往往运用一种特殊的发声技巧, 唱出像马头琴高颤音那样的装饰音来, 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这种特殊的发声技巧就是颤音唱法。

个人理解,颤音可能也起到连接高低音转换的作用,使音调转换的不是那么突兀。

并且增加了鲜明的蒙古族特色。

但是颤音的使用要根据具体的歌曲情感特点。

如昭乌达盟的《赞歌》要求用比较热烈饱满的情绪, 唱得奔放、粗犷, 唱出蒙古人的豪迈, 也唱出牧民们对领袖和草原的热爱。

而锡林郭勒盟的《小黄马》颤音唱得要比较细腻、深情, 特别要注意内在情感的表现, 要很细致地表现出小伙子对可爱姑娘的思念。

三、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歌词特点
蒙古族长调民歌不仅有音调高亢、音域宽广、旋律优美、节奏自由舒缓等独特的音乐美,而且其歌词还具有修辞艺术含蓄美和衬词艺术韵味美的特点。

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中各种修辞手法巧妙得体的运用,使歌词的语言生动形象,情感表达委婉细腻,句式结构整齐均匀,歌曲的主旨更为鲜明,凸显出长调民歌独特的艺术魅力。

而长调民歌中衬词的运用,则起到了引出主曲、装饰旋律、扩充曲调、加强语气及使歌曲富有变化的作用,表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格。

歌词修辞手法的含蓄美和衬词艺术的韵味美与其独特的旋律美和谐统一,营造出天高地阔深邃而悠远的意境,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草原音乐文化内涵。

1.修辞手法。

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中为了清晰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涵,形象地表现歌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歌词创作上巧妙得体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无形的精神内容更加具体而形象化,唤起人们的经验记忆、联想和想象,达到一种韵味无穷的艺术境界。

蒙古族长调民歌歌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种类极为丰富,主要有比兴、夸张、拟人、对偶、排比、反问、借代、反复等,其中的一些修辞手法与其他民族民歌歌词的修辞手法相比,更为独特,更为生动。

如《小黄马》:
小黄马儿的颠簸,
颠得我没法安稳。

小情人一片真情,
真叫我心儿难平静。

歌中上句以小黄马的步态颠簸引起的“不安”作为起兴,喻指情人的真情,让歌者眷恋,心情无法平静的心态。

马儿的颠簸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情人之间既有互相爱慕的甜蜜又有怕对方变心的担忧,这种反复复杂的情感。

2.衬词的运用。

衬词一般由语气词、感叹词、象声词或称谓构成的衬词性词语组成,它不属正词基本句式之内。

衬词虽然没有明确的意义,但一经和正词配曲歌唱,对歌曲主题的表达、情感的抒发、演唱的衔接、形象的塑造、意境的刻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长调民歌中的衬词大多来源于蒙古语的虚词和助词,在歌词句的开头、中部或结尾均有。

长调民歌中的衬词不仅对歌曲主题思想的表达和曲调的调整有辅助作用,而且对歌唱者在华彩装饰性演唱技巧的运用与发挥具有增加韵味美的作用。

如锡林郭勒潮尔歌曲《旭日般的升腾》:
哲……呃……
旭日般升腾的是慈善和阴德,
安详雍容的是盛夏的万物。

高歌欢宴是苍天的恩赐,
咱要永享那欢欣和幸福。

啊彦珠咳啊彦那外都。

歌词首部的衬词“哲……呃”是引子之意,具有引人注意、加强语气、烘托气氛的作用,接下来与歌曲主体的旋律完美地结合,抒发了蒙古人对自然万物的礼赞和永享大自然恩赐的喜悦心情,体现了蒙古族长调民歌衬词的韵味美。

四、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影响
茫茫草原,了无边际,放牧生活日复一日,在这几近静止的单调生活中,牧人需要一种方式来倾诉、宣泄,在这种情况下长调应运而生。

蒙古族长调民歌反映着草原生活,而草原生活也离不开长调民歌。

因为有了长调民歌的相伴,牧人才可以常年放牧而不感到厌倦。

由于长调民歌的哺育,蒙古族才会有身心健康、感情丰富的子孙。

从这个意义上说,长调民歌既是草原生活的组成部分,也是游牧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长调,一个人不可能在那样一个辽阔的环境里面长期生存,也不可能保持自己的身心平和。

综合来看,蒙古族长调民歌无论从音调特点、演奏技巧、歌词特点和影响等方面来看,都具有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

由于长调依托于草原而生,草原正在逐渐退化而长调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也正在逐步消亡,需要我们担负起责任来保护和传承这一中华文化的瑰宝,让长调继续发挥它独特的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