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学总结名词解释:1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的办法,影响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从中央银行获得的再贴现贷款和超额准备,达到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一种政策措施2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其特定的经济目标而采用的各种控制和调节货币供应量、信用量和利率等中介指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称3清算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的参与者和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清偿及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护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从而保证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4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指中央银行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根据宏观货币管理的需要,根据控制金融体系信贷额度的需要,以及维持金融机构资产流动性的需要,来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交存中央银行存款准备金的比率和结构,并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动对既定比率和结构进行调整,藉以间接地对社会货币供应量进行控制的制度。
5储备货币:是货币当局负债中的主要项目,是中央银行用来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清偿手段,从而影响其存款货币创造能力的基础货币。
判断且改错1、其中又以担保和抵押贷款为主。
应改为:信用贷款2中央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统管全国金融机构的官方组织。
(错误)应改为:不以盈利为目的半官方组织3、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法定存款准备金比率的规定,直接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错误)应改为: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能力,同时,间接影响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的数量,从而调控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
45、货币经济发行,指中央银行根据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的资金需要增加现金流通量。
(错误)应改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67、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发行量。
(错误)应改为:货币供应量8910为了调控货币总量,而是集中资金用于央行再贷款。
意义:一方面确保存款保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 从而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以防止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因发生挤兑而倒闭。
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的上缴比率, 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和信用规模, 以达到控制总体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补充:在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包括库存现金及存放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错误) 应改为:在我国,银行的库存现金不能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只有上存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才能充当法定存款准备金。
简答一、中央银行的再贴现与贷款业务的意义是什么?二者有何异同?答:1、央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融通和支付保证,是履行最后贷款人的具体手段。
(1)商品生产和流通的扩大,经济主体对银行贷款需求的增加,客观上要求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的资金供给。
(2)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流动性困难时,或出现金融危机时,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融通资金是最后的、也是最有效的解决手段。
2、再贴现和贷款是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在现行银行制度下,中央银行是货币供应量的源头,通过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形成社会的货币总供给。
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信用贷款的比重较小。
比较1、中央银行实际投放的货币量不同再贴现是本金扣除利息后的余额,借款人只得到了部分资金;贷款却是在贷款使用一段时间后或归还贷款时收取利息,借款人获得全部资金。
二者在信用扩张能力上不同。
2、信用贷款与再贴现形成的货币投放的性质可能有所不同,中央银行的控制程度也会有所区别通过合格的商业票据再贴现形成的货币投放,体现了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一般属于经济发行;通过信用贷款投放出去的货币则不一定是商品交易的正常需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
(1)作为发行的银行,存款业务与流通中现金的投放有直接关系。
在资产业务量既定时,若存款增加,可减少现金投放或增加回笼;中央银行存款的减少意味着需增加现钞投放。
因此,中央银行存款的增减对于现金发行量和货币结构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2)作为银行的银行,通过准备金存款业务,调节存款货币银行在央行准备金存款的数量,对存款货币银行的信用创造和支付能力有决定性作用,从而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之一;通过存款业务,集中必要的资金,有利于不影响货币供给发挥最后贷款人的作用;央行收存各金融机构的存款,有利于组织全国的资金清算等。
(3)作为政府的银行,为政府经理国库、融通资金。
政府存款的任何变化,都日期间内非间断、非定期地持续进行;“全额”指每笔业务单独进行、全额清算,而非在指定时点进行借、贷方总额轧差处理,从而实现了随到随处理,提高了支付效率。
(2)RTGS实现了支付信息的即时处理,在该系统内,收款行一般是在清算完成后才能收到支付信息,收款行可根据已收到资金安排其他用途,使支付系统时隔或在途资金被降至为零,可规避信用风险;(3)所有的业务都是不可撤消的、终局性的,从而减少了清算过程中的因素干(1)融资效果相同。
中央银行买进证券实际上是以自己的负债去扩大资产,相当于中央银行的贷款;而卖出证券则相当于贷款的回收。
(2)对货币供应量影响是一样的。
都会引起社会的基础货币量增加或减少,通过货币乘数的作用,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放缩(3)证券买卖和贷款业务都是中央银行调节、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工具。
2、不同之处(1)资金的流动性:贷款到期才能收回,证券则可随时买卖,其流动性高于贷款;(2)依据:证券买卖以证券的质量为依据,而贷款以商业银行的信用为重要依据;(3)收益:贷款有利息收入,而证券买卖的收益主要是买进或卖出的价差收益;(4)对金融环境的要求:证券买卖对金融环境的要求较高,贷款业务要求较低。
论述题1按中央银行的业务活动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中央银行业务活动大致可分为哪些种类?答:中央银行具有特殊性的地位和职能,其业务活动都是为了履行其各项职责。
央行的业务活动按是否与货币资金的运动相关分为银行性业务和管理性业务。
银行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政府的银行所从事的业务。
都直接与货币资金相关,都将引起货币资金的运动或数量变化。
管理性业务:是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最高金融管理当局所从事的业务。
这类业务主要服务于中央银行履行宏观金融管理的职责,最大的特点,一是与货币资金的运动没有直接的关系,不会导致货币资金的数量或结构变化;二是需要运用中央2、试结合我国实践,分析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的意义。
1、发行央行债券的实践在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化国家,中央银行债券都是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重要工具(如韩国、日本、德国、印尼等)。
我国从1993年开始,发行中央银行债券200亿元,在2002年9月以前主要采取中央银行融资券的形式,之后,为吸收因外汇占款投放而增加的流动性,主要采用中央银行票据(突出其短期性)的形式。
到2004年底,发行的中央银行债券余额为11 079.01亿元,占当年负债总额78 435.58亿元的比重为14.12%。
至此,中央银行票据开始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一项重要工具,2、发行央行债券的货币政策作用。
中央银行债券是为调节金融机构多余的流动性,而向金融机构发行的债务凭证。
是央行的一种主动负债业务。
发行时可回笼基础货币,到期投放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票据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其突出特点是短期性,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
商业银行购买中央银行债券→超额准备金减少→可贷资金减少→货币供应量减少发行对象:主要是国内金融机构。
发行方式:信用发行:为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所采用, 如中国人民银行;外汇质押发行:实际是外汇掉期,为一些小规模的开放经济体所采用(香港金管局发行的外汇基金票据)。
发行目的:减少商业银行的超额储备,调节货币供应量;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之一。
直接政策效果是改变了基础货币量,与其他工具相比:①在现行外汇管理体制下,中央银行外汇资产的变化具有相当的被动性,外汇储备的增减不是中央银行主动改变基础货币的手段②;再贴现的规模难以扩张,而且现在余额较小,收回的余地也不大;③再贷款目前财政性特征比较明显,难以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④债券的扩张受到市场发展不均衡的制约。
⑤央行调节负债结构的传统工具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但调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缺点,一是会对金融体系造成猛烈冲击,同时产生了过于强烈的紧缩信号;二是各类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都要适用一个普遍的存款准备金率,而不能搞差别准备金率,因此会对农村信用社等资金并不富裕的中小金融机构不利;三是存款准备金率不能经常调整,因此没有灵活性。
3、中央银行发行票据对我国现阶段意义在于:①、丰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工具,弥补公开市场操作的现券不足。
央行票据的发行,改变了我国长期以国债等信用级别高的债券公开市场操作的状况,增加了可供选择的操作工具。
同时,现有国债和金融债期限均以中长期为主,缺少短期品种,公开市场以现有品种为对象容易对中长期利率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短期利率影响有限。
引入中央银行票据后,央行可以利用票据或回购及其组合,进行"余额控制、双向操作"的滚动操作,增加了公开市场操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增强了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②、为市场提供基准利率。
国际上一般采用短期的国债收益率作为基准利率。
但从我国来看,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大多是三年期以上的,短期国债存量极少,尚无法形成短期国债滚动发行的制度。
由央行发行票据,在解决公开市场操作工具不足的同时,利用设置票据期限可以完善市场利率结构,形成市场基准利率。
③、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的工具很少,由于缺少短期的货币市场工具,众多机构投资者只能去追逐长期债券,带来债券市场的长期利率风险。
央行票据的发行将改变货币市场基本没有短期工具的现状,为机构投资者灵活调剂手中的头寸、减轻短期资金压力提供重要工具。
④、发行中央银行票据有利于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
从金融市场发展一般规律看,商业银行通常以货币市场利率为基准上浮或下浮点数对存贷款定价,央行则调节货币市场利率间接影响存贷款利率。
针对我国外汇占款增加与利率市场化的趋势,中国人民银行使用定期滚动招标的方式发行中央银行债券,灵活调节金融体系的流动性,以发现市场利率水平,了解金融机构对利率走势的预期。
这有助于形成稳定的短期市场利率水平,商业银行以此作为制定存贷款利率的基准,利率市场化就更加有了基础。
中央银行票据的市场影响作为重要的货币市场和公开市场工具,对市场将产生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中央银行票据将成为央行调节货币供应量和短期利率的重要工具。
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用票据替代正回购和现券卖断可获得较高的自由度,避免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灵活性受持券量限制。
通过对票据进行进行“余额控制,双向操作”,增加了操作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避免现券操作带来的对债市、货币政策的冲击、交易商乘机博取价差收入的概率,增强了调节货币供应量的能力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