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运动性失语(Broca失语):以口语表达障碍为突出特点,听理解相对较好,呈非流利型口语。
2. 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同侧肢体上运动神经元瘫,深感觉消失,精细触觉障碍,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对侧肢体痛温觉消失,双侧触觉保留。
由于后角细胞发出的纤维先在同侧上升2-3个节段后再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组成脊髓丘脑束,故对侧传导束性感觉障碍平面较脊髓损害节段水平低。
3. 肌力:即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力量。
根据肌力的情况,一般均将肌力分为以下六级:0级完全瘫痪,不能作任何自由运动。
Ⅰ级可见肌肉轻微收缩。
Ⅱ级肢体能在床上平行移动。
Ⅲ级肢体可以克服地心吸收力,能抬离床面。
Ⅳ级肢体能做对抗外界阻力的运动。
Ⅴ级肌力正常,运动自如。
4.分离性感觉障碍:脊髓丘脑束损伤时,对侧损害平面以下痛温觉缺失,而触觉和深感觉仍保存。
5. 感觉性失语(Wernicke失语):病人听理解障碍突出,表现为语量多,发音清晰,语调正确,短语长短正确,但缺乏实质词。
常答非所问,虽滔滔不绝地说,却与检查者的提问毫无关系。
病变位于优势半球Wernicke区(颞上回后部)。
6. 昏睡:有意识障碍的运动和言语抑制称为昏睡或昏迷。
7. 横惯性脊髓损伤:是指损伤脊髓平面以下的各种功能丧失。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指伴有局灶症状的短暂的脑血液循环障碍,以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失语、瘫痪或感觉障碍为特点,症状和体征在24小时内消失。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是指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缺血导致的相应区域一过性局灶性脑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通常在30min内完全恢复,但常有反复发作。
9.wallenberg综合征:本综合征又称为延髓外侧综合征(lateral medullary综合征),系Wallenberg于1895年首先报导,系椎动脉阻塞,狭窄或小脑后下动脉阻塞引起的临床症状。
10. 半暗带: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的梗死灶中心区周围存在一个缺血边缘区,神经元处于电衰竭状态。
即为缺血半暗带。
11.脑栓塞:是指栓子径血循环流入脑血管致脑动脉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的脑功能障碍。
12.腔隙性脑梗死: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或脑干深部小穿痛动脉闭塞引起的缺血性小梗死灶。
因脑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并由吞噬细胞移走而形成腔隙,约占脑梗死的20%。
13. 短暂性全面性遗忘症(TGA),是指病人短期内突然不能接受新的信息,而保留远期记忆,常在24小时内缓解的一种综合征。
14. 脊髓休克: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15.鞍区回避:马鞍回避:早期可出现病变节段支配区分离性感觉障碍,以后侵及脊髓丘脑束则出现病变水平以下对侧躯干和肢体的痛温觉缺失,但其感觉障碍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髓外压迫时,痛温觉减退或缺失从下肢向上发展,髓内压迫者痛温觉减退或缺失自病变节段向下发展,鞍区感觉保留到最后才受累,称为鞍区回避。
16. Horner综合症:颈交感神经麻痹综合征是由于交感神经中枢至眼部的通路上受到任何压迫和破坏,引起瞳孔缩小、眼球内陷、上睑下垂及患侧面部无汗的综合征。
据受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障碍、节前障碍及节后障碍的损害。
17. Beevor sign:如脊髓病变位于T9-11,可致下部腹直肌无力,患者在仰卧位用力抬头时,可见脐孔被上部腹直肌牵拉而向上移动称比弗(Beevor)征。
18.马尾:(腰2至尾髓诸节神经根) 马尾与圆锥病变的临床表现相似;单侧或不对称;根性疼痛多见;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膝、踝反射消失;大、小便障碍不明显或出现较晚。
19.脊髓压迫症:由于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等引起脊髓及其血管受压所产生的临床综合征,成为脊髓压迫症。
临床特征为逐步进展的脊髓运、感觉、自主神经功能损害和椎管阻塞的表现。
20.急性上升性脊髓炎:急性脊髓炎是指脊髓的一种非特异性炎性病变,多发生在感染之后,炎症常累及几个髓节段的灰白质及其周围的脊膜、并以胸髓最易受侵而产生横贯性脊髓损害症状。
部分病人起病后,瘫痪和感觉障碍的水平均不断上升,最终甚至波及上颈髓而引起四肢瘫痪和呼吸肌麻痹,并可伴高热,危及病人生命安全,称为上升性脊髓炎。
21. 贝尔(Bell)征:即叫眼睑闭合不全的病人用力闭眼,则眼球转动向上方,露出白色巩膜。
不是所有的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都有贝尔(Bell)征。
22. “扳机点”亦称“触发点”,常位于上下唇、鼻翼、齿龈、口角、舌、眉等处,即为三叉神经痛患者口角,鼻翼,颊部或舌部敏感区,轻触或刺激扳机点可激发疼痛发作。
23. Hunt综合征:疼痛性眼肌麻痹(painful ophthalmoplegia syndrome)亦称为Tolosa-Hunt综合征,是一种可以缓解和复发的一侧性ⅢⅣ、Ⅵ脑神经之一或同时受累,而造成眼肌麻痹,并伴有眼眶部疼痛的一组症状群。
24.节段性脱髓鞘:髓鞘破坏而轴突相对保存的病变。
25.Fisher综合征:是以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深反射消失为3大主征的急性神经系统疾病,儿童病例较罕见。
本征病因不明,可能与EB病毒感染有关,亦有报告脑脊液风疹病毒抗体滴度高达l:1024,也可能与昆虫叮咬有关。
26.癫痫持续状态:指凡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
或反复发作而间歇期意识无好转超过30分钟者。
27.自动症:癫痫复杂部分性发作典型表现. 在痫性发作期或发作后意识障碍和遗忘状态下发生的各种无意识动作. 病灶在边缘系统, 颞叶。
28. Todd’s瘫痪:是一种发生在癫痫患者身上的神经系统的异常,即是在癫痫发生出现的短暂瘫痪。
该瘫痪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全身的,但通常只发生在身体的一侧。
29.痫性发作:由于大脑皮质神经元异常放电而导致的短暂脑功能障碍。
30.失神发作:失神经发作是癫痫痫性发作的一种表现,以意识障碍为主要表现又分典型和不典型失神二种。
典型失神经发作:病人活动突然停止,发呆,呼之不应,手中物体落地,部分可机械重复原有的简单动作,每次发作持续数秒钟,每天可发作数十、上百次,醒后不能回忆。
31.Jackson运动性发作: 运动性癫痫是癫痫局限性发作中单纯部分性发作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多由大脑器质性病变引起。
主要表现为身体某一部位或一侧肢体抽搐,持续数秒至数分钟后自行终止,不伴有意识障碍,常见于脑外伤。
32. 开关现象::帕金森病患者长期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出现的药效波动现象。
就是说一天当中,患者的症状在突然缓解(开期)与加重(关期)之间波动,可反复迅速交替出现多次。
这种变化速度非常快,且不可预测,如同电源开关一样。
临床上形象地称这种生理现象为开关现象。
33. 齿轮样强直:肌强直是由于锥体外系性肌张力增高,促动肌及拮抗肌的肌张力都有增高。
在关节作被动运动时,增高的肌张力始终保持一致,而感有均匀的阻力,称为“铅管样强直”。
如患者合并有震颤,则在伸屈肢体时可感到在均匀的阻力上出现断续的停顿,如齿轮在转动一样,称为“齿轮样强直”。
34.偏头痛持续状态:偏头痛发作持续时间在72 小时以上(其间可能有短于4 小时的缓解期)的称偏头痛持续状态。
35.Wilson病:即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
36. 典型的低头曲颈触电样征(Lhermitte’s征):多发性硬化患者被动屈颈时会诱导刺痛感或触电样感觉,从颈部放射至背部甚至到下肢的放射性触电感。
37.重症肌无力:MG是一种由乙酰胆碱受体AChR抗体介导、细胞免疫依赖、补体系统参与主要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突触后膜AChR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38.疲劳试验:(Jolly试验)嘱患者持续上视出现上睑下垂或两臂持续平举后出现上臂下垂,休息后恢复则为阳性。
39. 重症肌无力危象:指肌无力症状突然加重,出现呼吸肌、吞咽肌进行性无力或麻痹,而危及生命者。
40.新斯的明试验:新斯的明试验是诊断重症肌无力(MG)的重要手段之一,肌注甲基硫酸新斯的明0.5~1mg20min 症状明显减轻者则为阳性,可持续2h左右。
为对抗新斯的明的毒碱样作用可同时肌注阿托品0.3~0.5mg。
1.简述意识障碍的临床分型。
答:根据意识障碍严重程度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1)意识模糊对周围事物反应迟钝。
①轻度意识模糊易被忽略,临床表现为讲话不太流利,用词不当或思路不连贯,定向力可能不够确切。
②中度意识模糊表现为只能回答简单的问题,回答问题不连贯,定向力差。
③严重意识模糊表现为只能讲简单的字或词,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
(2)昏睡:临床表现为处于睡眠状态,可叫醒,可将眼睛睁开观察事物,但无表情,所答非所问。
(3)谵妄:意识障碍同时伴有精神激动或躁动。
烦躁不安,感觉错乱,定向力丧失,语无伦次,可有幻觉。
(4)昏迷:意识完全丧失,根据其严重程度而分为轻、中、重度昏迷。
2.简述上、下远动神经元瘫痪的鉴别诊断。
临床检查上运动神经元瘫痪下运动神经元瘫痪瘫痪分布整个肢体为主肌群为主肌张力增高,呈痉挛性瘫痪降低,呈迟缓性瘫痪浅反射消失消失腱反射增强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阳性阴性肌萎缩无或有轻度废用性萎缩明显皮肤营养障碍多数无可有肌束颤动无可有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正常,精神传导速度异常,无失神经电位有失神经电位3.论述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并发症。
答:适应症(1)诊断性穿刺:有以测定脑脊液压力(必要时进行脑脊液的动力学检查)。
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免疫学和细菌学等检查,并可向蛛网膜下腔注入造影剂,进行空气或碘水脊髓造影等。
(2)治疗性穿刺:有以引流血性脑脊液、炎性分泌物或造影剂等,或向蛛网膜下腔注入各种药物。
在某些脑膜炎、脑蛛网膜炎、正压性脑积水和脑炎时,也可放取适量脑脊液以降低颅内压和改善临床症状。
禁忌症:病情危重者或败血症及穿刺部位的皮肤、皮下软组织或脊柱有感染时,均不宜进行。
此外,颅内占位性病变,特别是有严重颅内压增高或已出现脑疝迹象者,以及高颈段脊髓肿物或脊髓外伤的急性期,也属禁忌. 并发症:低颅压综合症;脑疝形成;原有脊髓、脊神经根症状的突然加重;还可因穿刺不当发生颅内感染和马尾部的神经根损伤等。
4.论述小脑性共济失调的临床表现。
答: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小脑和脑干受损临床表现如下(1)姿势和步态异常:站立不稳,步基宽,醉酒感,眩晕,视觉不能纠正(2)协调运动障碍: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精细比粗大动作明显,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字迹笔画不匀、轮替动作笨拙、指鼻、跟膝试验不稳(3)唇、舌、喉肌共济失调所致的说话慢,含糊不清,声音断续、顿挫及爆发式,呈吟诗样语言和爆发性语言(4)济失调:粗大眼震(5)减低:姿势或体位维持障碍,运动幅度大,较小力量可使不稳,小脑回击征,腱反射减弱,钟摆样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