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监察制度

中国现代监察制度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现代监察制度篇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一、发展概况1秦朝:在中央政府和郡一级的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秦朝的“三公”之一的____________就掌管监察。

2汉代:(1)在中央:专设御史府,长官即为御史大夫,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

中央行政机构的监察主要由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御史大夫的地位仅次于丞相,御史大夫主管的机关是当时最主要的监察机构。

(2)在地方:汉武帝时代,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这些刺史就统属于御史府,以监察郡国长官(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这项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的监察制度的原则,一直为后世沿用。

以后历朝都有监察机构的设置,如御史台、都察院等。

3唐代:御史台定期到京都各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4宋朝: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

5元朝:规定人命重案以公文移送御史台,由监察御史复案。

御史在纠举官吏时,可以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6明清时期:监察制度达到顶峰。

(1)在中央,即设有都察院,设立监察御史,分道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有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合称“科道”。

(2)在地方,省级机构还专门设有负责司法、监察的按察使司。

二、评价1积极:监察制度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整顿吏治(即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

2局限性: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必然是有限的,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监察官员乃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

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重庆历史高考说明20xx年的与20xx年的考试范围的比较一、增加的部分1古代中国政治:从汉至元监察制度的发展;王安石变法;中国古代科技的农学、天文学、数学、医学;2古代世界:梭伦改革3近代世界:宗教改革二、删除部分1古代中国:北魏孝文帝改革;墨子和墨家思想2现代世界:中东战争、海湾战争;量子论三、细化部分近代中国:20xx年的“辛亥革命”,20xx年“辛亥革命”细化为:“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0xx 年的“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20xx年细化为“抗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中华民族的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地位”篇二: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意义1論中國古代監察制度及其現代意義院系:管理学院班级:07行管2班姓名:次城学号:107506218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及其现代意义监察制度是指国家对政府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监督、检举、惩戒的制度。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的重要构成部分,历史源远流长,体系严密完备。

它不仅在监督法律法令的实施、维护其统一,纠举不法官员、保持官员的廉洁性,维护统治秩序、保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而且也为后世积累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孙中山先生曾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中的弹劾权是一种很好的制度,“不独行之官吏,即君上有过,犯颜谏诤,亦不容丝毫假借”,是“自由与政府中间一种最良善的调和方法。

”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征分析纵观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嬗变历程,可以看出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监察机构独立化。

伴随着封建中央集权和封建君主专制的发展,中国古代的监察机构亦由最初的监察行政不分逐步走向独立。

秦汉时期,由于封建监察制度尚处于创建和形成过程中,监察机构及其职权的行使只是相对独立,御史大夫一身二任,既为御史府的最高长官,又领副丞相之职,在隶属关系上多少受到丞相统制。

东汉御史台的建立和中丞制的实行,标志我国古代专门监察机构的确立,表现了监察与行政分离的趋势。

但御史台在组织上却隶属于少府,仍缺乏高度的独立性。

自魏晋始,御史台脱离少府而成为完全独立的监察机构。

及至唐代,中央监察机构不仅独立,而且健全。

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和察院,分工监察,自成系统。

元代的御史台与中书省、枢密院三权分制,地位并重,鼎足而立。

元世祖忽必烈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

此言表明了御史台在皇权领导下的独立地位。

明代的六科给事中作为六部的部门监察机构,在编制和地位上完全独立,只对皇帝负责,不附属于任何机关。

而清代的都察院无论在地位上还是在职权上,都超过了前代。

不仅如此,地方的监察机构亦是独立的,垂直于中央领导,如汉朝的刺史、唐朝的十道巡按、宋朝的监司、元朝的行台和肃政廉访司等,均由朝廷的御史台管理,而明朝的督抚和明清的巡按御史均隶属于都察院,同级或上级行政长官无权对其发号施令。

监察机构的独立,为监察职能的有效发挥提供了组织保证。

2.监察官员选任制度化。

监察官员是治官之官,为“百司之率”。

监察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察官员素质的高低。

因此,中国历代有作为的君主对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都给予高度的重视,并逐步形成了一套颇具特色的制度。

通观我国古代监察官员的选拔与任用,其标准均严于一般官员,大致包括品德、学识和经验三方面。

一是在个人品德上,要求监察官员必须具有“清廉耿直”、“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秉公执法”、“敢谏敢言”等品格,能“表率群僚”。

明太祖朱元璋曾告诫监察官员说:“台察之任尤清要。

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毋委靡因循以纵奸,毋假公济私以害物品。

”因为只有具备这种品格的监察官员,才能身当“风霜之任”。

二是在学识上,一般要求监察官员“学识宏博”、“思辨敏锐”、“通经懂史”、“熟谙律例”、“文词畅达”,故监察官员的选任大多经过比较严格的文化考核。

汉魏时选用御史一般通过察举考试的方式,而唐宋明清的监察官员大都选自进士出身。

明成祖朱棣曾说:“御史为朝廷耳目之寄,宜用有学识达治体者”。

他甚至作出规定:御史之职,“勿复用吏”。

这表明了中国历代王朝对监察官员文化素质的高度重视。

三是在经验上,要求监察官员具有丰富的从政经历和治政能力。

3.监察方式多样化。

为了有效地通过监察控制内外百官,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采取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监察方式。

从组织方式上看,在中央既设有国家最高监察领导机构,又在各部院设有部门监察机关;在地方既有垂直于中央领导的地方独立监察机构,亦有遣使监察,还有地方行政衙门对下属的分级监察。

从监察内容上看,有对财政、仓库、立法、司法、军事、人事和礼仪等等方面的监察。

从监察的实践形式上看,有接受检举、控告;采访调查、深入部门定期检查、重大政事活动亲临督察以及考课监察相结合、常驻巡回相结合的监察方式。

不仅如此,为了制约监察权力,有效地防止失监现象发生,大多数朝代还采取措施健全和完善反监互察机制;反监机制主要是指监察系统以外的官员对监察机构和监察官员的纠举弹劾,如唐代尚书省左右仆射兼掌对御史的监察,“御史纠劾不当,兼得弹之。

”4.监察制度法律化。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

这些监察法律详细地规定了监察机构的设置、监察制度的构建、监察活动的合法性以及监察官吏的职责与纪律等。

早在战国时期,对官吏的监督与惩戒即已成为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如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制定《七法》以督奸吏;魏国李悝的《法经·杂律》亦为惩治假借不廉、逾制等职官犯罪提供了法律依据。

秦初,国家亦颁布了察吏律令,《秦简·语书》载:“举劾不从令者,致以律”、“独多犯而令、丞弗得者,以令丞闻。

”这就规定了监郡御史的工作对象和职权范围,同时规定了辨察良吏和恶吏的细则,作为监察官员的执法依据。

汉初制定的《监御史九条》是“朝廷授权监御史监察地方官吏的法律依据,是中国古代性质较为明显的监察法规”。

而汉武帝亲自制定的刺史《六条问事》则以地方二千石的高官及其子弟以及作为其社会基础的强宗豪右为主要监察对象,“奠定了地方监察法的基础,具有深远的影向。

二、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现代借鉴1.独立的、权威的监察机关是充分发挥监察效能的重要前提。

纵观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演变,历朝各代的监察体制虽有变化,但基本上都实行了独立、垂直的管理体制,保证监察机关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以实现对各级官员的有效监督。

而我国现行的监察机构却实行双重领导体制:中央设立国家监察部,接受国务院直接领导;地方政府依法设立各级行政监察机关,同时接受上级监察机关和所在地人民政府的领导。

这种双重领导体制虽然有利于保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亦有利于各级政府对行政监察工作的领导,但也可能为各级地方政府过多干涉辖内行政监察机关独立行使监察职能提供机会,侵蚀行政监察机关的独立性。

而独立性的丧失,必然影响行政机关的威信,有损其权威性。

因此,我国现行行政监察制度的完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强监察机关的独立性,保证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享有充分的自主权,使他们能够独立地行使监察权,而不致于受到其他权力不合理的干涉,影响监察效果。

2.科学的监察官员选任制度是充分发挥监察效能的关键。

古人云:“人身之所重者,元气也;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

”监察的职能主要是通过广大监察官员的工作来完成,。

相关主题